司法審判過程中法官除了應該依照國家制定法的規定之外,還應該充分考慮各個地區的傳統習俗、社會習慣、宗教信仰等,從而增加司法審判的合理性。我國的歷史傳統,現實國情和社會特點決定了我們司法建設的現代化進程,既不能夠完全照搬西方發達國家的法制模式而單一強調唯法論,也不可能完全繼承封建社會的治理模式而過分強調唯禮法論或者唯道德論。只有實現現代司法與民族風俗習慣的良性互動,才能在法制的框架下,真正增加當事人對司法裁決的認可度,并有利于判決的履行和執行,真正做到案結事了,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1、法律事實的證明功能。民事習慣之所以具有法律事實的證明功能,一是由于人們認可某一習慣的規范效力,二是如果發生一定之習慣而形成的既定社會事實時,人們可依據該習慣推導出基本事實。如一些農村地方結婚前要經三個階段: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里提親、洗口(確立戀愛關系)、開根(訂婚),每一階段都要送上彩禮,但后來雙并沒有順利結婚,男方訴諸法院要求女方退還彩禮,對于男方是否送過彩禮,男方只需證明雙方沒有結婚這一事實,即可依據習慣推定男方給女方送過彩禮。
2、制定法的漏洞補充和變革功能。一方面,人類認識的有限性和社會的不斷發展性,制定法存在滯后性和限制性不可能對所有的情況都作出規定,法律漏洞和缺陷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習慣的調整范圍極其廣泛,且具有極大的伸縮性,能擴大民事法律的調整范圍,將民俗習慣納入司法適用,能更好地解決民事生活中的糾紛。如上述彩禮的返還,一般而言,男方送予女方的彩禮數額通常不會留有證據,此時,法官可依據當地習慣對數額作出相對合理的認定(同一地方同一年度相同年齡段的彩禮數額基本相同)。同時,當某一習慣具備立法的條件時,該習慣就上升為法律,從而實現法律的變革。
3、加強判決的功能。一份讓當事人雙方都滿意的判決,法官單純的引用法理和法律規則顯然不夠,因為當事人并不一定能夠理解法理的內涵及法律規則的意思,也就不會對判決心服口服。而法官如果在判決中引用習慣說理,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做到禮法情的有機結合,這樣的判決無疑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云南省魯甸縣人民法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