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zen
昨天看完石田衣良的《池袋西口公園》,書中提到石田每年讀一千本書。有些人覺得不可思議,平均一天讀2.7
本書。但是我回頭想想,這幾年出社會工作之后,我一年平均也大概讀了五六百本書(全部從頭到尾看完的),若加上略讀書籍內容而看的,大約有一千本。若只是翻讀了解書籍出版狀況分類的,約兩三千本。漫畫雜志的話每年也讀掉一兩千本有。
本文都將介紹這么大量的圖書資訊,是如何閱讀并且消化吸收的。但是我想說的前提是,每個人都作得到。只是有沒有運用一些方法,還有一些動力而已。
基本上,在文字書閱讀上,我保持著一天至少讀完一本書,最多一天可以讀四本書的閱讀速度。
如何能夠讀這么多書?是不是一天到晚都在讀書?其實并不是!每天我還做很多事情。上班、寫稿、煮飯、發呆、看電視、賴床,還有社交生活。那么是如何能夠讀這么多書?其實是有方法。
在談方法之前,先說一說我后來歸結出來的屬于我自己的事先基礎。上大學時,因為迎新宿營玩過頭,不小心腳受傷,調養了好一陣子。因為哪里都不能去,遂養成逛圖書館的習慣。我開始辨認圖書館中每一個類別分類,看到有趣的書就拿出來翻一翻,看看目錄、看看出版社、書系、作者,久了,在自己的腦袋里形成一份屬于自己的圖書分類地圖。
大學四年我幾乎天天到圖書館報到。輔大有三個圖書館,分別是社會科學圖書館、理工學院圖書館和文學院圖書館,總共的中文藏書約莫六十萬冊。我和其他同學不同,我從不使用電腦查書。每天我就是圖書館書架看有沒有想要看的書,若是有就借回去(因為書其實并不多,用電腦查還不如直接逛一次圖書館看有沒有自己要的書快)。因為不能借很多書。因此,每天耗在圖書館翻看那些不能借走(或不值得借走的書)。久而久之,三家圖書館的每個藏書架上有哪些書,慢慢摸熟了。我的腦袋里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圖書分類地圖。
由于大學時代的我想要念博士,進學校當老師。因此對于知識的學習閱讀非常的熱衷。大二之后,每天借回宿舍的書,除了讀、我還會寫筆記,然后把筆記分門別類。后來大學畢業雖然不再寫筆記,但那幾年寫下的筆記,也有滿滿一個行李箱
(最近這次搬家后就鎖在一個大行李箱中)
。寫筆記雖降低閱讀速度,重復閱讀一些重要的文字段落,讓自己習慣各種領域學科的文字使用方式、概念鋪陳模式與思維邏輯,更讓自己對于學科領域的劃分有了更精準的了解。而我也針對自己有興趣的閱讀門類,設計檔案夾,整理筆記。
大學時代算是尚未熟手,因此大四畢業時我去三個圖書館看了我的借閱紀錄,加起來大概一千本左右。若加上我在校外圖書館借的自己買的,和朋友借的林林總總加起來,每年應該也讀了不少書。
除了逛圖書館所練出來的圖書分類架構,閱讀寫筆記去實際了解各個學科文字概念的使用思考邏輯學術術語外,我幾乎每個學科領域的教科書或者有類似思想史的書,都會借回來讀。思想史或者入門教科書的好處是,快速而全盤且系統的掌握該學科的范疇重要研究領域概念與,思維特點,設法進入那套語言游戲規則中,了解過去有哪些重要的研究成果(特別是思想史的書)。未來再遇到同樣性質的書籍時,將不會覺得閱讀上的進入障礙太大(畢竟先打過照面拜過碼頭了)。
很多人無法讀書快速或者覺得書中內容很難以理解掌握,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對于該學科所使用的語言和概念了解太少,或者太求甚解的關系。
我讀書一向抱著不求甚解的態度。畢竟我只是因為好玩、覺得有趣、想要知道書里面寫什么才去讀。因此讀不懂并不會有什么損失。而很多書也是在我這樣的魯莽之下硬讀死讀而慢慢讀完的。就像中國人古時候私塾教育先不解釋四書五經,就是要求你不斷的背,背久了自然就能夠心領神會。這套方法真的很神奇,讓人對于文字密度過濃或者學術概念過多的學術書,都能夠輕易的克服。
而我會采取這種讀書方法,是因為我是一個從小就很難專心,而且很難乖乖待在書桌前讀書的人。所以國高中的時候,必須背很多無聊東西的我,為了怕無聊,只好買盡坊間的參考書。因為我讀完一本之后,很少愿意會在重頭看同一本。我寧愿多看幾遍不同的書,也不愿意停下來一直死背。這也是我學業成績一直普普通通的原因。因為我無法忍受自己為了那百分之十的分數,而浪費百分之百的時間(少了看電視看漫畫和玩樂時間是很痛苦的)。學習的精通,不是只有靠把小地方背的熟悉而已,還可以藉由廣博的閱讀,累積通盤的思考架構和視野來完成。而這也成為我往后的閱讀和學習基調。
大學畢業后,進入研究所。由于離公館近,再加上當時已經染上買書的壞習慣,又開始在書店打工(我在簡體字書店、人文書店打過工),因此逛書店幾乎成為我每天例行的工作。而臺大總圖和法學院圖書館,也是我繼續累積閱讀地圖的地方。畢竟輔大的外文書不多。進入臺大以后,臺大的中文書可以用殘破不全來形容,幾乎都被借出去了。因此我轉攻累積英文書目。每天去逛圖書館,就是借一大堆自己有興趣的作者或領域的書回家,然后般去影印店印(想說學費那么貴撈一點回來,一學期印個二十本我就劃算了),還呼朋引伴的找學長同學一起印。那時候買書印書花錢花的很兇,也因此打工也打的很兇,但是書還是每天借每天印每天買每天讀。
念研究所,許多人都覺得光是上課指定教材都讀不完了,哪有空在看其他書。可是我除了開學科的指定教材外,還會去找老師指定教材外的所有課外參考書目。如果圖書館有,那一定印,而且不只如此,我還去搜集沒有要修的課的教材和指定教材參考教材。甚至到最后,只要是該領域的相關圖書,無論中英文,有的就印就買。有空就拿出來翻讀。那段歲月,甚是瘋狂。甚至迷上某些英文出版社的書系,瘋狂的收集購買,像是
sage的tcs系列就是我的心頭好。Routliedge 的書我也很愛,polity也是一寶。
除了上述所說,念研究所之后,我還開始接觸出版業,接一些校稿工作之外,印書買書逛書店,也繼續進行著。而且我還進入書店打工。在書店看店時,又繼續我逛書店、逛書架、背書架、認出版社、認書系的工作。久而久之,我開始了解哪些出版社出哪些領域的書,哪些出版社有哪些重要書系,書系里面有哪些重要作品,市場上最近的出版趨勢和方向。重點書在書店怎么擺、怎么行銷等等。還有版權頁里面的許多奧秘。
在明日工作室打工的七個月間,我有幸一邊賺錢一邊把我過去比較薄弱的文學領域補齊。那時候就是每天穿梭在文人和他們作品的電子化的工作,再加上同事都是文人背景,每天接觸之下,不久之后也大概搞熟了臺灣文壇的來龍去脈。那陣子也讀了一兩百部的中文創作,像是蘇偉貞(附帶說一句,真是個好人)、董橋,都是那陣子讀的,甚至還讀了《寒夜三部曲》。沒辦法,校稿賺錢當然挑厚的書讀。
總之,因緣際會之下我*
自己的胡亂閱讀、摸索找出了一套圖書分類架構,以及辨認圖書內容吸收各領域專業知識的方法。有了一個架構之后,慢慢駕輕就熟。而進入書評這個工作之后,我更是勤于尋找市場新書。因為當時還是超級菜鳥的我,只好努力辨認市場上值得推薦的新書,培養書感,好讓自己能夠有較多機會撰寫書評。
畢業之后,更有幸進入知名大型連鎖書店商品處擔任采購工作,負責新書的進貨下量等工作,更讓我接觸的面向從學術專業轉向更普羅大眾的一般書、立志書等等。還有開始和各類刊物媒體合作書評的工作也緩慢的推進,讓我更勤于收集出版資訊。但是擔任采購期間的學習真的收獲良多。因為整個中文線的同事加起來,就等于是全臺灣的出版風貌。不能不說豐富。而每周固定閱讀暢銷書的銷售數字,看系統中過往圖書品項的銷售狀況等等,都有助于書感的建立和對新書出版后的市場判斷。慢慢的,對于各種領域的新書、舊書,我都充滿興趣,在我腦袋里也慢慢的畫出臺灣出版市場一個個的分類架構(當然英文書和簡體字圖書也用同一套方法在其他領域中培養著,但是沒有那么齊全)。
有了這份漫長的準備工作之后,讀書對我來說變成日常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件事情。通常我不會一次只讀一本書,除非那本書太吸引人,我才會丟下手邊其他的書專心去看。或者因為要工作的關系,只好趕讀。一般的話,我都同時進行五六本書。廁所里讀小品文,搭車時讀短篇小說,在家讀稍有點難度的人文社科類圖書,在公司讀不用大腦的生活風格類圖書旅游書商管書雜志,到漫畫店當然是看最新漫畫囉!晚上有比較完整的時間,則讀工作要用的書。通常一周可以讀完七到十本書左右的工作用書,再加上自己的私人閱讀累積起來的量,也頗可觀。
至于讀書為什么這么快,我只能說是熟能生巧!因為大量閱讀的緣故,因為廣泛閱讀的緣故,已經非常熟悉各類文本的書寫模式和論述手法。因此閱讀障礙相對縮小,除了某些超級經典集的哲學書(例如《存在與虛無》、《存在與時間》、《資本論》,這三本我都讀了一個月,當然中間有讀其他書拉)外,其他的書在閱讀上都速度都是可以調整的。
舉例來說,一本三百頁左右的翻譯小說,可以控制在一個半到三小時讀完。如果想要好好享受,就放慢一點讀;若是還可以,就看快點。當然偶爾也會碰到讀一讀就放棄的。
我是社會科學背景出身的關系,是念理論書出身的,因此讀起充滿概念與論證的書,若是熟悉的領域讀起來,反而比小說更快。好像是今天下午我就讀完了《回歸政治》,加上作筆記寫書摘心得,約兩個小時多一些。而魯一士《痛苦的奧秘》全書一百五十頁左右,由于該書太好讀而且讀起來很舒服,約莫一小時讀完(這本書里討論很多常在
bbs基督教板上被無聊人士挑戰的無聊問題。例如神若是全能為何容許苦難等問題)。
通常讀太多書的問題是讀完后很難回想精確的字眼,但其實這并沒有關系。特別只是讀爽的時候。因為這些書都會擴充腦袋對于文字的認知基模,將來越讀就會越上手。
或許你沒有那么多時間,也不想讀那么多書。那么在自己有興趣的領域里,持續的閱讀。認清楚臺灣大致有哪些出版社、書系、作者或重要著作,架構起一個簡單的地圖。自己讀過多少,安排閱讀進度。另外最重要的是,好好找幾本不錯的入門書打底當基礎(讀辭典我也頗推薦)。最重要的是,把這套世界所使用的文字邏輯和思考結構搞清楚。以后再閱讀上,就不會那么充滿困惑和痛苦。
通常讀者會對于閱讀感到痛苦,也并非一定是不想讀,而是讀不懂,至于為什么會讀不懂,很抱歉的說,就是沒程度。沒程度不是批評,而是沒有接觸。沒接觸就是沒程度阿。生疏自然就會緩慢。唯一最好的辦法就是勤加練習。把看新聞八卦和無聊周刊的時間省下一部分,安排自己每天的固定閱讀時間。先架構出自己決定要一直讀下去的文類,一陣子之后,自然就可以駕輕就熟,而最后還能觸類旁通。
現代社會犯的一種毛病就是專業主義,好像某個出身的人才能(會/懂)
某各領域的書,其實大部分的專業還不是我們自己從書上學來的。你說上大學一學期一門可不過就教那一本教科書(至于研究所臺灣最狠的,我碰過的也就是每周一本英文書【聽說芝加哥社會學博士班一門課一周五本英文指定教材,這已經是世界頂級】不過很難喔像是紀登思的《社會的構成》,盧曼《社會系統》【這本兩周】這種等級的),可是那本教科書我大概花兩三天就可以讀完了,而且大概懂個五六成。若是想要熟一點,就多讀幾本。至于難一點的領域,除了哲學社會科學外,我剛好都沒興趣,所以沒差。但是,如果有興趣的人,我相信除了遇到關鍵的地方需要人提醒和點撥外,大部分時間還是需要自己愿意靜下心來,硬著頭皮去讀才能夠突破那個障礙。培養出對某一個學門的思維邏輯的感受力。
以上就是我認為我之所以讀書可以讀的很快的原因,不是因為我學了速讀,也不是因為我做了記憶力練習,而是因為我的大腦里累積了很大量認識世界的概念的知識庫,有一個清楚全盤而系統的架構,愿意持續不斷的閱讀。對世界越不陌生,閱讀自然就越沒有障礙(理解力和觸類旁通能力也會大幅提升喔)。
像最近我迷上蔡瀾,可他是個老前輩阿,出了的書總有七八十本了吧!我先搬了十本回來讀,很有趣阿。有時候不小心就讀掉一本,開心的很。
以前這樣蠻干的還有讀金庸、柏陽、張愛玲、林文月、董橋等人的作品,或者碰上一個學門有興趣,就會悶頭進去讀。我讀過最痛苦的是胡塞爾的書,那時候讀現象學簡直是要我的命,一個晚上讀不到十頁讀的我,嘔心瀝血、讀完還不知所云。后來總也算讀懂點東西。
如何一年讀一千本書 2
文/zen
前不久寫了篇<如何一年讀一千本書>
,被不知名某莫名人士轉貼,得到點閱率意外之高,短短數天之內突破千人,為紀念點閱率突破千人,小弟趁今天大年初三一早,再分享一些自己體會的快速閱讀法。
非文學類
非文學類其實是最好也是我最推薦運用快速閱讀的一種文類,像是商管書,社科人文歷史宗教…
都非常適合。因為閱讀非文學類圖書的重點在于掌握書中概念精華,幫助我們了解過去,解釋現在,預測未來。因此過多的細節與掌故只是作者灌水讓篇幅擴大,好讓書賣貴一點。或者是輔助讀者理解概念的工具,因此閱讀上其實不用細究這些長篇大論的故事。當然某些會說故事的作者寫起故事來也是相當精采。
簡單說,非文學類閱讀的關鍵在于圖書的:目錄、導論,還有章節中的大小標題,如果能夠掌握這些標題,就可以大致了解一本書所欲鋪陳的論述脈絡。特別是當你對某各學門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或者當你閱讀量累積夠多,對于歷史事件了解夠多之后,非文學類閱讀可以說是駕輕就熟。
舉例來說,商管中的行銷類圖書,幾乎一定會舉到星巴克為例(還有文化產業偶爾也會提到此例)
,若是你已經讀過介紹星巴克如何成功的一些書籍,那么當你讀到這些段落時,自然能夠心領神會,了解作者想要藉由星巴克的例子在其書中表達怎樣的想法。而若世界知名企業的故事您大致都有所了解,那么在閱讀商管書時,將能夠更快速的掌握一本書的作者企圖透過這些名人或成功企業架構起自己的理論和學說是什么樣子,到最后甚至你只閱讀目錄
導論和第一章,就能夠掌握一本商管書的五六成。甚至更多。
而且就筆者的閱讀經驗歸納發現,許多國外知名暢銷作家之流,也是文抄公,在論述某些概念時所引用的研究數據或報告,可能也是該類圖書中的數本書。并不會真的去翻看期刊或學術論文。甚至有些也是轉錄重寫網路上流傳的知名小故事。重點是這些作家說故事能力強,能夠把故事重說一遍,且引人入勝。碰到你讀過的例子或者研究報告,盡管跳過去,不會有什么旋外之音了,你讀到的就是作者要告訴你的。
而如果你是個沒把書從頭到尾翻一遍不安心的讀者,那么,跳讀法是不錯的選擇。跳讀并非要你跳頁或跳行,而是只讀每一段的第一句話,或者每一小節的第一段話。西方書寫
(特別是非文學類)非常重視邏輯推演,通常一段話的主題,多會放在該段話的第一句,好讓人快速就能掌握重點。或者放在該小節的第一段,有統整其題綱的作用。
因此善用跳讀,可以幫助你快速而完整的掌握圖書重點。當然碰到你覺得重要的部份,你還是可以停下來細讀。還有如果怕沒把握,可以在開始或第一章采逐行細讀。
不過,閱讀要能夠快速有效而且記住書籍內容,其關鍵還是在掌握該書的架構。而架構就在目錄和章節標題上。如果你能夠建立起自己獨特的三度空間記憶新事務能力,將能夠幫助你超快速掌握書籍重點。
記憶力 一書中提到的羅馬室
是個不錯的參考系統,基本上就是連想法,運用聯想法把和你無關的生硬概念,轉化成和你生活切身相關的經驗或事務,將來看到某事物,將會幫助你回憶起你所讀過的東西。
速讀并非照相式閱讀也不是什么神秘難解之務,而是訓練大腦能夠靈活反應,將所學習到的新事物新概念快速的與自己生活相關或經驗連結,當聯結建立,你將再也不會忘記任何所學過的事物。若是死記過不暸多久將會遺忘。
還有閱讀每十五分鐘就該停下休息五分鐘,超過十五分鐘的閱讀,其記憶效力將會大打折扣。電視上標榜的魔鬼訓練營,對學生的閱讀與學習其實是反效果。可悲的是相當多家長把學生送去那種地方,以求自己心安。還不如送來讓我教,學費可能只要十分之一。
讀書其實學的是學習方法,只要你有正確的閱讀和學習方法,配合相對的努力,對任何閱讀都能夠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記憶。不在意方法只在意正確答案的對錯與課本的死背者,上了大學之后多半是對書籍失去興趣,或者對閱讀失去熱忱的人。因此我們的國家培養出一堆超會考試上臺大,然后混完四年出社會之后,只關心升遷年終與薪水數字身家財產的單向度人,真是可悲。
文學類
其實這類我沒有想多說的,文學是相當奧妙的。文字相當美好,速讀其實會破壞閱讀的美學和趣味。
但如果硬要說快讀,其實也是有方法。那就是多讀、多背。特別是多背古典詩詞四書五經,或者多讀世界文學名著。中國的四大小說絕對推薦,西洋的莎士比亞、普魯斯特等也是必讀。
能夠越早開始讀長篇小說和四書五經者,對文字的熟析和駕馭能力將會越強。
大腦對于文字的反應越快,將來閱讀障礙將越低。畢竟習慣概念密度高或者文字密度濃厚的閱讀后。再看一般的白話文,簡直就是小學生程度,絲毫不費力氣。
而且,語言的學習與其靠字典,還不如靠多讀,心領神會作者在文字中所想傳達的豐富訊息和美感,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