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對中國古建筑的影響2008-5-4 9:18:08 被瀏覽 791 次 關鍵字:
《說文解字》日:“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禮”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禮儀發展而來的。禮在儒家的心目中是維系天地人論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會秩序的準則。《禮記.曲禮》說得很清楚:“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又說:“道德禮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左傳》說“夫禮,天之精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又“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荀子》“禮者,智辨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禮記.經解》“禮之于正國也,猶衡之于輕重也,繩墨之于曲直也,規矩之于方圓也。”
這些表明,禮既是規定天人關系、人倫關系、統治秩序的法規,也是約制生活方式、倫理道德、生活行為、思想情操的規范。《易傳》稱:“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左傳》說:“貴賤無序,何以為國。”儒家認為禮就是秩序與和諧,其核心是宗法和等級制度,人與人、群體與群體都存在著等級森嚴的人倫關系。
在古代社會長期發展中,禮成了“以血緣為紐帶,以等級分配為核心,以倫理道德為本位的思想體系和制度”。這個被提得極高的尊卑意識、名分觀念和等級制度,不僅貫穿于人際的政治待遇、社會特權、家族地位,而且滲透到了社會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的各個領域。在建筑方面,它成了傳統禮制的一種象征與標志,大到城市、建筑組群、壇廟、宮堂、門闕、庭院、臺基、屋頂形式、建筑面闊和進深,小到斗拱、門釘、裝飾色彩等,都納入禮的規制。
辨尊卑、辨貴賤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強調的社會功能。從周代開始,已經出現了建筑的等級差別,以下將分為幾個方面闡述。
一、城制等級
《考工記》記述了西周的城邑等級,將城邑分為天子的王城、諸侯的國都和宗室與卿大夫的都城三個級別,規定王城的城墻高九雉(每雉為一丈,共高九丈),諸侯城樓高七雉,而都城城樓只能高五雉。三個等級的城邑的道路寬度也有規定,王城的經涂(南北向道路)款九軌(九輛車的寬度),諸侯城的經涂按王城環涂(環城的道路)之制,寬九軌,都城道路寬五軌。到漢武帝時,《考工記》補作《周禮.冬官》成為儒家經典,這種營建制度的等級觀念自然產生了更為深遠的影響。
二、組群規劃等級
《禮記·王制》中講:“禮有以多為貴者。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一。”“有以高為貴者。天子之堂九尺,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唐朝的《營繕令》中規定:都城每座城門可以開三個門洞,大州的城正門開兩個門洞,而縣城的門只能開一個門洞。這是建筑組成和建筑布局上的等級要求。諸如“天子五門”,“前朝后寢”,“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等,都屬于這類等級的限定。
三、禮制性建筑
禮制性建筑的地位,遠高于實用性建筑;禮對建筑的制約,首先表現在建筑類型上形成了一整套龐大的禮制性建筑系列,而且把這些禮制性建筑擺到建筑活動的首位。
禮制性建筑起源早、延續久、形制尊、數量多、規模大、藝術成就高,從建筑類型看,壇、廟、宗祠;明堂;陵墓;朝堂;闕、華表、牌坊等為禮制性建筑的五個類別。
由于祭祀在古代被列為立國治人之本,排在國家大事之首列,因此祭祀天神、日月、山川的壇,祭祀圣賢的廟以及祭祀祖先的宗祠在建筑中占據著最為重要的地位。明堂作為最獨特的禮制性建筑,早期是天子召見諸侯的禮儀場所,后來衍生成諸多禮制功能的綜合體,不難看出“禮”的理想模式在明堂建筑中的充分體現。在儒家“慎終追遠”的孝道觀支配下,喪葬成了行孝道的重要環節,喪葬之禮也就成了禮制的重要組成,因此陵墓也成了禮制性建筑的主要組成部分。朝是宮城中帝王進行政務活動和禮儀慶典的行政區,在于顯示帝王的唯我獨尊、顯示皇權的統一天下、顯示封建統治的江山永固;堂是滲透在第宅中的禮制性空間,是傳統第宅空間布局的核心和重點,家庭中的敬神祭祖、賓客相見、婚喪大典、節慶宴飲都在這里舉行。此外,禮制性建筑還有闕、華表、牌坊等建筑小品;闕,一方面起著“標表”的作用,用來標示建筑組群的隆重性質和等級名分,另一方面起著強化威儀的作用,有效地渲染建筑組群入口和神道的壯觀氣勢,唐宋以后演化成宮廷廣場的禮制性門樓;華表,兩漢是稱桓表,起源于原始社會部落的圖騰竿子,以后演變為立于亭隅、橋頭、墓前起標志作用的東西,是一種建筑化的儀仗,有效地起到表崇遵規、顯示隆重和強化威儀的作用;牌坊可算是最突出的禮制性建筑小品,它由具有防范功能的實用性牌門脫胎演變成了標志性、表彰性的存精神功能的牌坊,既用于離宮、苑囿、寺觀、祠廟、陵墓等大型建筑組群的入口前導,起顯示尊貴身份,組織門面空間,豐富組群層次,強化隆重氣氛等作用,也用于街市的起點、十字路口、橋梁端頭,起標志位置、豐富街景、突出界域的作用。
四、單體建筑
在單體建筑中,等級制突出地表現在間架、屋頂、臺基和構架做法上。
《明會典》中規定:公侯,前廳七間或五間,中堂七間,后堂七間;一品、二品官,廳堂五間九架;三品至五品官,后堂五間七架;六品至九品官,廳堂三間七架。在中國古代建筑中,“間”指的是房屋的寬度,兩根立柱中間算一間,問數越多,面寬越大;“架”指的是房屋的深度,架數越多,房屋越深。這是對于單體建筑平面和體量的限定。
《禮記》記載:“天子之堂九尺,諸侯啟齒,大夫五尺,士三尺。”這里的“堂”,指的是“臺基”。這說明臺基的高度很早就列入等級限定。臺基中衍生出一種高等級的須彌座臺基,用于宮殿、壇廟、陵墓和寺廟的高等級建筑。須彌座臺基本身又有一重、二重、三重的區別,用以在高等級建筑之間作進一步的區分。
屋頂的等級限制十分嚴格,從最高等級的重檐廡殿、廡殿、歇山、攢尖、懸山、到最低等級的硬山頂,形成了完整的等級系列,對于不同建筑的等級面貌,起到了十分觸目的標志作用。
結構形式和構造做法也被納入等級的限定,在宋《營造法式》中主要表現在殿堂結構與廳堂結構的區分,即殿堂、廳堂、余屋、亭榭四類,殿堂等級最高,廳堂、余屋依次減低;它們在規模大小、質量高低和結構形式上都有區別。在清《工程作法》中,主要表現在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的區別,把這兩種做法作為建筑等級差別的宏觀標志,然后在大式做法中再細分等次;這兩種做法不僅在間架、屋頂上有明確限定,而且在出廊形制、斗拱有無、才分規格和具體構造上有一系列的區別。等級的限定深深地滲透到技術性的細枝末節。
五、裝修.裝飾色彩等級
等級制對內外檐裝修、屋頂瓦獸、梁枋彩繪、庭院擺設、室內陳設都有嚴格的限定。甚至對門上的零件—— 門環,也硬性規定了銅環、錫環、鐵環三級,按等級采用。
對建筑物的裝飾色彩也有等級劃分,總的說以黃色為尊,其下依次為:赤、綠、青、藍、黑、灰。宮殿用金、黃、赤色調,而民居卻只能用黑、灰,白為墻面及屋頂色調。
基于禮的需要而形成的建筑等級制度,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獨特現象,它對中國古代建筑體系產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影響。最突出的兩點:一是導致中國古代建筑類型的形制化。不同類型的建筑,突出的不是它的功能特色,而是它的等級形制。凡是同一等級的建筑,就用同一形制。如太和殿、乾清宮、太廟正殿和明長陵祾恩殿,建筑性質各異,基于等級的最高體制,用的都是重檐廡殿頂。二是導致中國古代建筑的高度程式化。嚴密的等級制度,把建筑布局、規模組成、間架、屋頂做法,以致細部裝飾都納入等級的限定,形成固定的形制。這種固定形制在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使得建筑單體以至庭院整體越來越趨向固定的程式,整個建筑體系呈現出建筑形式和技術工藝的高度規范化;程式化、規范化保證了建筑體系發展的持續性、獨特性,保證了建筑整體的統一性、協調性,保證了建筑普遍達到不低于規范的標準水平。但是也成為建筑發展的枷鎖,嚴重束縛了建筑設計的創新和技術的革新,加劇了中國建筑體系發展的延緩性秦漢建筑(下)
2008-4-30 9:26:26 被瀏覽 2325 次 關鍵字:
闕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憶秦娥·思秋》 李白
這首詞想必您一定看過。但其中的“闕”到底是什么東西?您未必清楚。這里就要講講“闕”。闕音確,是我國古代在城門、宮殿、祠廟、陵墓前用以記官爵、功績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兩旁各一,稱“雙闕”;也有在一大闕旁再建一小闕的,稱“子母闕”。古時“缺”字和“闕”字通用,兩闕之間空缺作為道路。闕的用途表示大門,城闕還可以登臨瞭望,因此也有把“闕”稱為“觀”的。
漢畫像磚上的闕門形象
現存的漢闕都為墓闕。高頤闕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城東漢碑村,是我國現存30座漢代石闕中較為完整的一座。它建于東漢,是東漢益州太守高頤及其弟高實的雙墓闕的一部分。東西兩闕相距13.6米,東闕現僅存闕身,西闕即高頤闕保存完好。高頤闕由紅色硬質長石英砂巖石堆砌而成,為有子闕的重檐四阿式仿木結構建筑,其中上下檐之間相距十分緊密。闕頂部為瓦當狀,脊正中雕刻一只展翅欲飛、口含組綬(古代玉佩上系玉用的絲帶)的雄鷹;闕身置于石基之上,表面刻有柱子和額枋,柱上置有兩層斗拱,支撐著檐壁。檐壁上刻著人物車馬、飛禽走獸。高頤闕造型雄偉,輪廓曲折變化,古樸渾厚,雕刻精湛,充分表現了漢代建筑的端莊秀美。它經歷1700多年的風雨剝蝕和地震仍巍然屹立,亦反映出漢時精湛的工藝水平。
高頤闕全景馮煥闕位于四川渠縣趙家坪,建于東漢,是四川現存諸闕中時代最早者。現僅存左闕主闕。通高4.6米,由臺基、闕身、樓部及頂蓋四部分構成,用灰黃砂石五層壘砌,形似樓閣式木建筑。闕身正面柱間有隸書銘文兩行:“故尚書侍郎南京令豫州幽州刺史馮使君神道”。此闕造型典雅,雕刻精煉。馮煥于公元121年遭陷害入獄,卒后始平反。此闕當建于平反之后。
下面是一個漢代組合形體建筑的例子。圖中有二層樓閣一座,樓兩邊子母闕各一。中部的建筑為廡殿頂,正脊平直,立柱粗碩,上施一斗三升拱,檐下似乎還有一條斗拱帶。樓的兩層都設有臥欞欄桿,欄桿后有坐有人物,好象正進行著一場宴會。在主建筑兩旁的闕上也有層層的斗拱,闕身上還雕刻著動物的圖案。整個建筑立面豐富,富于變化,氣氛莊重而熱烈,也許正反映了漢代地主階層奢華的生活場面。
重樓并雙闋(畫像磚)
說道這里,我門不得不提一提漢代的明堂辟雍。“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兩種含義的名稱,它是中國古代最高等級的皇家禮制建筑之一。明堂是古代帝王頒布政令,接受朝覲和祭祀天地諸神以及祖先的場所。辟雍即明堂外面環繞的圓形水溝,環水為雍(意為圓滿無缺),圓形像辟(辟即璧,皇帝專用的玉制禮器),象征王道教化圓滿不絕。
西漢長安南郊明堂復原圖
西漢元始四年建造的明堂辟雍,位于長安南門外大道東側,符合周禮明堂位于“國之陽”的規定。明堂方位正南北,有方形圍墻,墻正中辟闕門各3間,墻內四隅各有曲尺形配房1座。圍墻外繞圓形水溝,就是所謂的辟雍。四闕門軸線正中為明堂,建在一個圓形夯土基上面。根據遺址結構和一些間接資料,可以推測出它原是一個十字軸線對稱的3層臺榭式建筑。上層有5室,呈井字形構圖;中層每面3室,是為明堂(南)、玄堂(北)、青陽(東)、總章(西)四“堂”。八“個”即“四向十二室”;底層是附屬用房。至于明堂“上圓下方”之說,據現有結構,有可能上層中央太室頂上為圓形屋頂,也可能另有所指。中心建筑(即明堂)的尺度,如不計算四面敞廊,每面約合28步(每步6尺,每漢尺0.23米),恰與《考工記》所記“夏后氏世室”即春秋戰國時的理想方案相同
院落·組群
漢代建筑組群多為廊院試布局,常以門、回廊襯托最后主體建筑的莊嚴重要,或以低小的次要房屋,縱橫參差的屋頂,以及門窗上的雨塔,襯托中央主要部份,使整個組群呈現有主有從,富于變化的輪廓。
← 地主宅院畫像石(1)
這是一座小庭深院,進深二重,另有回廊和別的院子分開。前院堂屋外有伎人表演,后院廊下有人撫琴,表現了一般地主的家庭娛樂活動。這幅圖中很有特點的就是房屋屋檐下巨大的顱斗和顱斗下粗碩的立柱。
地主宅院畫像石(2)→
這也是一座小型庭院。主人好象正和客人在正堂內談天,堂前有兩只翩翩起舞的仙鶴。在右邊的院子里高聳著望樓,其實這就是一種“單闕”,既“觀”(瞭望之所)。院中還有一名仆人在打掃衛生,他身旁栓著一只護院的狗。其實東漢后期階級矛盾十分嚴重,封建主和農民的武裝沖突不斷,因此他們才建起有高墻深院的莊園,有的還配有類似的望樓。
← 漢墓壁畫
這是一個大莊園,層層的廡廊圍成龐大的院落,在院墻邊聳立著高高的望樓。
漢明器院落 →
院的下方是大門,門內盤臥看門狗一只。上方是居室,居室右邊是豬圈,圈中有豬一頭。左下是望樓,右邊是谷倉。
漢武帝擴建了秦始皇的上林苑,“園三百里,離宮七十余所,盡收石花異卉,珍禽奇獸。漢袁廣漢於北邙山下筑園,東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內,建筑壯麗,開私人園林未有之先例”。漢甘泉園“周可五百四十里,宮殿臺閣百余所,鑿昆明坤靈”。
陵墓
漢武帝的茂陵
漢陵基本上和秦陵差不多,也是人工筑起的巨大四棱錐形墳丘(上方)。墳丘上建寢殿供祭祀,周以城垣,駐兵,設苑囿,遷富豪成陵邑,多半死前筑陵,厚葬,并以陶俑殉。東漢時廢陵邑,但墳前立碑、神道、墓闕、墓表、使紀念性增強。墓結構技術亦大有進步,防水防霧,且出現空心磚墓,磚穹窿,取代了木槨墓。墓的平面布局受住宅建筑影響而漸趨復雜。
秦漢建筑技藝
漢代是中國古代建筑的第一個高峰。此時高臺建筑減少,多屋樓閣大量增加,庭院式的布局已基本定型,并和當時的政治、經濟、宗法、禮制等制度密切結合,足以滿足社會多方面的需要——中國建筑體系已大致形成。
此時的建筑已具有廡殿、歇山、懸山和攢尖4種屋頂形式。廡殿正脊短,屋面、屋脊和檐口平直,屋頂正脊中央常飾有鳳凰。由以上這些,便形成了漢代建筑古樸簡潔,但又不乏朝氣的形象。漢代歇山頂不多見,從廣東出土的一件明器(左圖)中可見當時的歇山形狀是由中央懸山頂和四周單庇頂組合而成的,并且檐口微微起翹,可能是當時南方的建筑風格。
通過大量東漢壁畫、畫像石、陶屋、石祠等可知,當時北方及四川等地建筑多用臺梁式構架,間或用承重的土墻;南方則用穿斗架,斗拱已成為大型建筑挑檐常用的構件。中國古代木構架建筑中常用的抬梁、穿斗、井干3種基本構架形式此時已經成型。
斗拱在漢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它的種類十分之多,可謂達到了千奇百怪的程度。在各種闕,墓葬及畫像磚中我們都可以見到它的形象。此時的斗拱雖已能做的比較復雜,但沒有往前出跳的,且各地做法很不統一,有的結構也不盡合理,在相當的程度上是工匠們個人的摸索。后世中成熟的斗拱,便是經過了實踐的檢驗,從這些斗拱中脫穎而出的。
實拍拱
一斗二升斗拱
一斗三升斗拱
一斗二升斗拱
一斗三升斗拱
多層斗拱
曲臂斗拱
八角柱和 柱礎如倒置的櫨斗
漢墓石祠上的櫨斗和八角柱
漢代的欄桿有臥欞欄桿,斗子蜀柱欄桿,柱礎的礎質難辨,式樣簡單;臺基用磚或磚石混和的方法砌成;門為版門、還有石木門;窗的紋樣有直欞窗、斜格窗和鎖紋窗,還有天窗;天花有覆斗形天花和斗四天花;柱有圓柱、八角柱、方柱和等,有的柱身表面刻竹紋或凹凸槽。方柱柱身肥而短,有收分,上置櫨斗;方形雙柱指房屋轉角常每面用方柱一個,各承受一方面的梁架,這種做法后代逐漸減少。
畫像磚上的門
磚的發明是建筑史上的重要成就之一。 至遲在秦代已有承重用磚,秦始皇陵東側的俑坑中有磚墻,磚質堅硬。漢代建筑已廣泛使用磚,西漢中后期至東漢磚石拱券結構日益發達,用于墓室、下水道,除并列縱聯的磚砌筒殼外,還有穹窿頂和雙曲扁殼。秦咸陽秦宮殿遺址發現有大量瓦當、花磚、石雕和青銅構件。但在秦的建筑遺址內使用石構件均不多,加工精度也不高,說明青銅工具加工石材不易。晚到西漢前中期,磚石拱殼才出現,初步具備造磚石房屋的技術條件,但這時木構建筑技術已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秦云紋瓦當
秦鹿紋瓦當
玄武
白虎
漢並天下
青龍
朱雀
著名的漢代四象瓦當和“漢并天下”瓦當
秦代銅鋪首
漢長安城下水道鐵閘門
漢代家具上的紋飾開始復雜化,紋樣暢達而不失古勁雄健,植物藤蔓紋樣亦已出現。席地而坐的漢代,床和榻都比較低矮。一切活動,如讀書、待客、宴飲、議事等,都在床、榻上進行。漢代的案已漸寬漸長,且有方有圓,另外漢代出現有布滿室內的大床,床上置幾、柜和箱,屏風上也添有架子,可掛器物,門窗上設簾或帷幕。
塌與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