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詩詞鑒賞 >>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1-1516-3031-4041-5556-7071-75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41~55)
作者:不謝曇花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四十一) (宋代詩部分)
黃庭堅與江西詩派
黃庭堅,字魯直,自號山谷老人,籍貫分寧(今江西修水)人;是北宋著名的“蘇門四學士”之一,詩與蘇軾齊名,時稱“蘇黃”。他的詩對宋代文壇產生過較大的影響。
黃庭堅的詩就體制而論,可謂眾體兼備,除了常見的以外,還有六言、騷體、拗體等。從內容來看,也比較豐富,有深刻反映人民疾苦和悲慘生活的,也有抨擊統治集團的荒淫無恥,還有指斥朝廷黑暗、壓抑人才的。另外,部分寫景、詠物、題畫詩,其中也都蘊涵著詩人對國事深深的憂慮,以及個人身世飄零的感嘆。
為了同宋初那種追求聲律、對仗和辭藻的西昆體相區別,他作詩一面取法杜甫,又一面兼采韓愈、孟郊、白居易等人技巧,并在此基礎上刻意創新,自立門戶,強調要“以腐朽為神奇”,做到“點鐵成金”、“奪胎換骨”,從而形成了瘦硬老辣、新奇峭拔的藝術風格,標新立異,別具一格,同王安石、蘇軾一起為宋詩在詩歌史上掙得了地位。
后來,出自黃庭堅之門或圍繞在他身邊的詩人,形成了一個風格大致相近,生新瘦硬的詩派。嚴羽在《滄浪詩話》中提到“宋詩至東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為詩,唐人之風變矣。山谷用工尤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內稱為江西詩派?!?文壇上正式出現江西派這一名稱,是在北宋末南宋初,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 自黃庭堅以下,列陳師道等二十五人“以為法嗣”。從元祐年間直至宋末元初,江西詩派延 續了整整兩百年。
江西詩派中也并不都是江西人,他們師友相傳,共同切磋,把黃庭堅的諸如“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詩意無窮而人之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換骨法;窺入其意而形容之,謂之奪胎法”等理論奉為圭臬。但他們其中的一些人缺乏黃庭堅的學識和才氣,又不能完整的把握和理解黃庭堅的詩論,因此導致偏重形式的傾向,過于注重書本知識,有些甚至有模擬剽竊之嫌。
其實黃庭堅也有“詩文不可鑿空而作,待境而生,便自工耳?!钡挠^點,只是由于他的詩歌理論多非獨立成篇的專著,容易被斷章取義、機械單一的吸取。黃庭堅似乎也發現后學們對他的論點有所曲解,所以后曾指出:“寧律不諧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而不使語俗,此庾開府所長也。然有意為詩也,至于淵明則所謂不煩繩削而自合者?!保ā稌饪稍姾蟆罚┯终f:“... 但熟觀杜子美到夔州后古律詩便得。句法簡易而大巧出焉,平淡而山高水深,似欲不可企及。文章成就更無斧鑿痕,乃為佳作耳?!保ā杜c王觀復》)
一直到了南宋,江西派仍保持著很大的優勢,大詩人如楊萬里、范成大、尤褒等都與江西詩派有著淵源關系。后“江湖派”風行一時,江西派遂逐漸淡出。到了元代后,方回、劉辰翁等又接續江西詩風,成為江西派的馀響。至于后世崇奉江西派詩風的,倒也代不乏人。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四十二) (宋代詩部分)
愛國詩人陸游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宋代杰出的詩人,也是詩史上最多產的詩人,今集存詩九千三百余首。陸游生活在北宋后期至南宋前期,當時戰爭不斷,百姓苦難深重,江山支離破碎,陸游的詩歌充分觸及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回蕩著愛國憂民的激情,包含著豐富的思想內容。
他的詩毫無保留地體現了自己的肝膽肺腑。年輕時因觸犯秦檜被黜之后,仍保持萬里從戎、以身報國的豪情,并一如既往;壯年之后坐臥所思仍是抗戰立功、洗雪國恥;這些在他不同時期的作品中都表現的很明顯。即使是到了八十二歲的高齡,詩人的愛國熱情依然沒有一絲衰竭,直至臨終時,還寫下來耀照千古的絕唱——《示兒》,表露出念念不忘祖國統一的一片丹心。
陸游滿懷對理想的執著和追求,而現實社會卻使他的理想難以實現。于是詩人便通過發揮充沛的想象,或運用獨特奇妙的夸張,淋漓盡致的表達了現實中無法實現的雄心壯志。陸游的詩中,還有不少篇章韻致翩翩,風采流溢,恰似畫軸,有如樂曲,描繪了祖國山河的美好,抒發了對生活的熱愛。
他的詩不僅在思想上,而且在藝術上也很有成就,陸游早年曾從江西派詩人曾幾學詩,后來,陸游否定了這個階段的成果,改學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岑參等人,他們的人格和詩格使陸游嘆服不已、推崇備至,他以其創作實踐,剔除了江西派留下的積弊。
南宋后期詩人劉克莊評價陸游“近歲詩人,雜博者堆隊仗,空疏者窘材料,出奇者費搜 ,縛律者少變化。惟放翁記問足以貫通,力量足以驅使,才思足以發越,氣魄足以陵暴。南渡而后,故當為一大宗?!?div style="height:15px;">
陸游的詩歌創作,植根于現實生活,基本特征表現為現實主義,同時許多詩中又洋溢著 漫主義精神。陸游語言造詣很高,風格簡練自然,一方面由于內容的扎實,感情的充沛,詩人本無須專意于字句的雕琢,另一方面為了把主旨表達的清晰通暢,使作品富有感染力,詩人也很重視在語言的錘煉上精益求精,追求新意,讀起來親切感人。
陸游的詩個體兼備,古詩豪健,律詩精工,絕句小詩,情趣盎然;他七絕被人譽為“詩之正聲”;而七律則被推崇為“詩家之能事畢,而七律之能事亦畢?!彼脑姴粌H在當時,也給后世的詩壇以深刻的影響。梁啟超在《讀陸放翁詩》中寫道“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詩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更是把陸游的詩用來鼓舞民族的斗志。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四十三)(宋代詩部分)
楊萬里和他的“誠齋體”
楊萬里,字延秀,號誠齋,南宋時候人。由于楊萬里的詩風格鮮明,與當時風靡詩壇的江西詩派有著明顯不同,因此嚴羽在《滄浪詩話。詩體》中單列有“楊誠齋體”,可見誠齋體確有特色。
楊萬里寫詩,本叢江西詩派入手,中年以后轉學晚唐人空靈輕快的絕句;后有所頓悟,立志要超越前人,終于形成了自己鮮明獨特的詩風。
至于誠齋體藝術上的成就,有人把它歸結為善用活法?;罘?,本是江西詩派的呂本中最早提出來的創作主張,它主要要求詩人在不破壞規矩法度的前提下,盡可能追求變化,從而 讀者以圓轉輕松的感覺。不過誠齋體所遵循的“活法”的內涵更加豐富,其最大的特點是:要求詩人用自己的感官去觀察世界,當“萬象畢來”時,用活潑的語言把親身的感受生動而巧妙地表現出來,即 謂的“生擒活捉”。楊萬里曾說“老夫不去尋詩句,詩句自來尋老夫?!比绻f呂本中的 法還僅局限于從創作手法上提出要求的話,那么楊萬里的活法就已突破了這個局限,體現了內容上的要求。
活法,代表著誠齋體基本精神,在這一精神的指導下,誠齋體形成了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誠齋體詩歌中詼諧幽默洋溢于詩篇的字里行間,使誠齋體詩歌具有一種樂觀的情趣;在詩中,楊萬里逢人說笑、插科打諢式的風趣隨處可見,而且作者也喜歡選擇輕松活潑的題材來寫;這種詼諧幽默的風格,陶淵明的《責子》和杜甫的《漫興》中就已出現過,但色彩比較淡,王梵志和僧人寒山的詩中常有這種情味,但是多流于說理,蘇軾和黃庭堅對此道很擅長,只是在表現上不如楊萬里那么濃厚。
楊萬里愛用自然活潑的口語寫詩,因而形成了誠齋體平易淺切、明白曉暢的詩風。這一風格貫穿在誠齋體的詩中,是楊萬里對江西詩派“字字有來處”等信條的突破。楊萬里的詩論,受蘇軾等人的影響較大,往往帶有禪味。
禪家教人以“學我者死”為規誡,反對亦步亦趨的模仿,這種理論上的傾向也決定了楊萬里不屑通過雕章琢句去摹學古人,所以他的詩即使非??谡Z化,也自有一種活潑雋永的詩意蕩漾在其中。另外,為追求詩歌語言的口語化,他還有意在詩作中大量采用民間俗語,但有時發展到矯枉過正的地步,以至出現了近乎游戲的詩句,故此后人批評它“俚熟過甚”,這不能不說是誠齋體中的一個敗筆。
誠齋體詩善于表現人物情態的特征,和轉瞬即逝的場景,這是詩人對自然界和社會細致觀察的成果。楊萬里曾說過他作詩的功夫全在一個“捉”字上,這是他創作的甘苦談,卻也是誠齋體成功的關鍵所在。對于社會和生活,楊萬里具有詩人特殊的敏感和洞察力,往往獨具慧眼,在平凡中發現蘊藏著不平凡的情趣。此外,現象奇特,比喻夸張,含不盡之意于言外等特征,在誠齋體詩風中也表現的很鮮明,它們相互交織,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在宋代詩壇上,誠齋體的影響很大,陸游認為,誠齋體詩是柳禹錫《竹枝詞》和溫庭筠《南鄉子》之后難得的好詩:“四百年來無復繼,如今始有此翁詩”。時人姜特立也在詩中把楊萬里奉為詩壇的盟主:“今日詩壇誰是主?誠齋詩律正施行”。楊萬里的誠齋體之所以能在當時產生巨大的影響,不在于詩中所反映的現實的深度和廣度,而是在于它別具一格的詩風給南宋詩壇送來了一陣清風。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四十四) (宋代詩部分)
南宋四大詩人之范成大
范成大,字致能,號石湖居士,與陸游、楊萬里、尤褒并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在范成大的詩作中,田園詩最被后人所稱道;其實田園詩只是他詩歌成就中的一個方面。范成大的詩風格多樣,既有婉轉纏綿,頗得晚唐遺韻的,也有瘦硬拗勁,備具江西詩風的。范成大詩中最成功的作品是使金時所作的紀行絕句及《四時田園雜興》,主要特色是融晚唐之婉與江西之峭于一體。
總體上說來,范成大的詩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他早年的詩學習中晚唐諸家,大部分屬于聲調流美、情致纏綿的一路。不過與此同時,范成大的詩也不時顯露一下自己的面貌,即稍退濃艷,而更見清談,也更為蒼勁。不過大致而言,他早年的詩作造詣雖然不淺,但在思想內容上還嫌單薄,筆力也稍弱。
到了中年以后,隨著閱歷漸廣,其中出使金邦使他眼界大闊,不僅飽覽了北方山川的雄偉,并且也親身體驗到了中原遺民的亡國之痛。這時中晚唐詩風已不適合他此刻的情感和經歷,于是他轉而改學蘇軾,以及黃庭堅的江西派詩法。蘇軾天分高,其詩縱橫開闔、變化神明,黃庭堅則以句律勝,有軌跡可尋;范成大為人蘊藉平和,非以才氣勝,作詩更接近于黃庭堅;況且江西派在當時詩壇影響大,南宋名家大多受到過熏陶。因此范成大欲改途,便順理成章的自江西詩法入手。
不過這個時期范成大的詩作,雖然取法江西,但由于他沉浸于中晚唐詩風中時日已久,并且性情又偏于溫和一類,缺少兀傲之氣,所以在勁峭之中,仍不失雍容之度、溫潤之態。與典型的江西派詩相比較,氣象不若其崢嶸,辭氣卻更見溫潤,聲調也更為高騫。故紀昀所說的“婉峭”二字,最能形容范成大詩的本色,其中最能體現其本色的是他的七絕,又以使金時的作品為最。既有晚唐的情韻,又有蘇、黃的氣格,陽剛陰柔之美冶于一爐。
范成大晚年,退居閑職,頗多參禪悟道之作。此外在這一時期,他在家鄉與農民親近,體驗到了田家的甘苦哀樂,寫出了《四時田園雜興》六十首。陶淵明的田園詩,目的是表達 “復得返自然”的思想,是借助田家風物寫主觀感受。而范成大的田園詩,則是繼承了詩經 中《豳風。七月》的傳統,寫的就是田園生活。
他以中唐新樂府的精神、“竹枝詞”的手法來寫田家生活,為我國的田園詩開拓了新境界。他的田園詩不僅再現了田家的景物和風俗,而且寫出了農民的喜憂;不僅表達的曲折如意,而且對農民充滿了同情和了解,也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另外,他以一首絕句來寫一個側面,以一組詩來表現整體畫面,極盡敘事之長,匠心頗費。后來宋末詩人汪元量發展了這種方法,寫下了著名的《湖州歌》九十八首等作品。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四十五) (宋代詩部分)
永嘉四靈和江湖派
永嘉四靈是指南宋的四個詩人,即:徐照,字靈暉;徐璣,字文淵,號靈淵;翁卷,字靈舒;趙師秀,字紫芝,號靈秀。他們四人都標榜晚唐體,專學賈島、姚合的詩風,形成了一個流派。因為字號中都有一個“靈”字,故曰四靈;又因為他們都是永嘉人,故又稱“永嘉四靈”。
宋初時就曾出現過晚唐派,后來因歐陽修、梅堯臣提倡學習杜甫、韓愈,開始形成宋詩獨有的面貌;這種演變至蘇軾、黃庭堅而完成,后又形成了江西詩派。江西派后因往往有耽于說理、僵硬枯瘠的毛病,漸漸為人所厭,于是乎時人的目光又投向晚唐詩;這正是一種否定之否定的過程。
四靈的詩風可用“清瘦野逸”來概括。他們的詩多寫自然小景,來表現日常生活中的情趣,遂形成一種清幽的意境,走的仍然是宋初晚唐派的老路;又如多寫律詩,忌用典故,注重寫景等。原先江西派詩重意輕景,多不借助景物而直抒胸臆,有時長篇大論,硬語力盤。時人在看厭了這種枯槁生澀的作品后,讀到“四靈”的詩,便頓覺輕靈巧秀、清新雋逸。四靈中以趙師秀成就最高,例《有約》(黃梅時節家家雨)意境幽美,造語警秀。
但是“四靈”的詩也有很大局限,為了與江西詩派反其道而行之,他們專務精巧,極盡雕鏤。江西詩派固然有缺點,但“四靈”詩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專主小巧精細,在聲調字句上較工拙,卻美其名曰’風、騷之至精”,因此產生了境界狹窄、刻劃瑣碎的弊病。這種詩看久了也一樣令人生厭。《四庫提要》中曾指出:“四靈之詩,雖鏤鉥腎,刻意雕琢,而取徑太狹,終不免破碎尖酸之病?!迸u的確是切中要害。
至于江湖派,指的也是南宋的一批詩人,他們大都是隱士布衣,或是中下層的官吏,他們用詩歌模寫山林、交游唱和,或者依附公卿、游食江湖,形成了一種風氣,故稱為“江湖派”。
當時臨安有一書商名陳起,與這批詩人相友善,他搜集他們的作品付印出版,先后出了《江湖集》等作品集。“江湖派”是一個寬泛的名稱,此中詩人流品不齊,且風格也不盡相同,不過就總的傾向看,走的還是“四靈”晚唐體的路子,故此有的學者索性將二者歸并為一,統稱“江湖派”。
他們多小章短篇,描山畫水,歌詠閑適、隱逸之情,風格纖巧簡淡。他們長期浮沉于江湖間,領略南方的山水之美,其中不乏清新妍麗的詩篇。不過“四靈”體還不足以牢籠江湖派詩人,一些有才能的詩人在不同程度上突破其藩籬。其中劉克莊先從學習“四靈”入手,后來認識到江西、晚唐都有缺陷,于是在詩中充實學問,律詩多用典故,組織工巧的對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風格。另一個江湖派名家戴復古也是力圖調停兩派,而為自己所用。
當然,生當國難深重之時,江湖派中人也會懷有故國之思。有的人在詩中痛斥投降派,有的表達了對國土分裂的哀痛,但他們更多的是抒發一種黍離麥秀之悲,而少抗敵復國的氣概。至于對待剝削黎民的暴政,一些詩人表現出對苦難人民的深切同情,這些詩都閃耀著現實主義的光芒。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四十六) (宋代詩部分)
宋遺民詩人代表及其作品
宋末元初之際,社會的變故造就了一大批遺民詩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推文天祥、謝 翱、林景熙、汪元量四人。
文天祥,字宋瑞,一字履善,號文山,江西吉水人。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同時又是杰出的愛國詩人。文天祥詩原本取法江西,多掉書袋及應酬之作,內容比較貧乏,但是在與元軍談判被扣又脫險之后所作的《指南錄》、《吟嘯集》諸詩,則與以前大不相同。文天祥著名的愛國詩篇有《揚子江》、《金陵驛》、《過零丁洋》,還有最著名的愛國詩篇《正氣歌》;他在獄中時,還曾將杜(杜甫)詩集句成詩。
世人曾對其詩作評語道“自《指南錄》后,與初集格力相去殊遠,志益憤而氣益壯,詩不琢而日工,此風雅正教也。至其集杜成詩,裁割熔鑄,巧合自然,尤千古擅場?!辈贿^,文天祥的“詩不琢而日工”,并非突如其來;他學問淵博,本有江西派錘煉字句的功夫,后來因遭際相似而沉浸于杜集,忠愛之情,悲憤之氣,無不與杜甫息息相通;所以能集杜句成詩,獨擅千古。
他于展轉兵戈之際,經歷的無窮事變、種種感受,郁結于胸中,欲吐而后快。這不是為作詩而作詩,而是有感而發,所以不事雕琢,但他滿腹經綸,發而為詩,自是能不期工而自 工。
文天祥的詩歌創作有幾下特點:直抒胸臆,不假修飾。他的詩不同于一般的文人詩,而是烈士詩,詩句都是血淚凝成,愛恨情愁自詩人的胸中噴薄而出,不假修飾而能感人肺腑、動人心魄。
文天祥的詩風格多樣。如《過零丁洋》的剛??;此詩慷慨悲壯,氣貫長虹,使人昂揚奮發。又如《金陵驛》的柔婉,全詩沉郁蒼涼,回腸百折,叫人低回感嘆。兩首詩風格迥異,卻都感人至深。他的《正氣歌》熔經鑄史,中間大段議論,在今天讀來卻并不覺得有高頭講章似的腐氣,只覺得氣厚筆健,渾浩流轉,其議論發自胸臆,凜凜而有生氣。另外像抒情與敘事結合,形象的比喻,以口語入詩,用典貼切等,也是其詩歌的特色。
謝翱,字皋羽,一字皋父。文天祥死后,他痛哭祭奠,作《西臺慟哭記》?!端卧娾n》評他曰“每執筆遐思,身與天地俱忘,語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將避之?!敝x翱師法李賀、孟郊,其奇崛處可追步孟郊,幽險處可頡頏(xie hang均陽平音)李賀。他的詩以意勝,例《秋夜詞》:“愁生山外山,恨殺樹邊樹。隔斷秋月明,不使共一處?!边@樣哀痛悲憤的境界,是李賀、孟郊的詩中所沒有的。
林景熙,字德陽,號霽山。溫州平陽人?!端卧娾n》稱其詩“大概凄愴故舊之作。與謝翱相表里。翱詩奇崛,熙詩幽宛?!彼脑娺€頗受陸游詩的影響,其中的雄深雅健之作,可追蹤放翁,至于有些詩句若放到《劍南詩稿》中幾可亂真。
汪元量,字大有,號水云子。汪元量的詩,渾厚不及文天祥,崛強不及謝翱,而纏綿悱惻,則與林景熙相似。宋遺民詩人中,論敘事當推汪元量第一。他的《湖州歌》98首,《越州歌》20首,還有,《醉歌》10首,以七絕組詩的形式,把宋亡后前后耳聞目睹和北上親身經歷的種種事件生動地記錄下來,每首詩寫一個畫面,一組形成一個立體畫面,來描寫亡國之痛的真切。李玨在《湖山類稿跋》中曾說“水云之詩,亦宋亡之詩史也。”評論的的確很中肯。
家國的滄桑之變使遺民詩人放眼現實,與江湖派相比,他們的詩取境更為恢宏。宋詩自永嘉四靈以來,不能自振,至此再度振起。此外,由于復國無望,遺民們避居山中,因此也有一些反映他們不食周粟,保持氣節之作,這也是遺民生活的寫照。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四十七) (宋代詞部分)
序一 詞的產生與成型
詞是一種配合音樂歌唱的新型格律詩體,有著既屬于音樂又屬于文學的雙重性,它的產生與形成,依賴于音樂與詩歌各自的發展,以及詩樂結合方式的變革和演進。
詞的興起和形成,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受了隋唐時流行的宴樂(燕樂)影響,盛唐崔令欽《教坊記》中所列的三百二十四支曲名,絕大多數成了后來的詞調。另一個方面,我國詩歌發展至盛唐,詩歌句式眾體兼備,詩歌聲律的完善大大增加了詩的節奏感與音樂美,也突出地體現在近體詩上;為詞體的形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條件。音樂與詩歌結合,是自《詩經》是就已經形成的一個傳統。至唐代,隨著詩樂形式的長足進步,人們對詩樂結合也提出了新的審美要求,而詞正是順應了這一要求,在宴樂與詩歌的結合中誕生的。
在隋唐時代,一種使用多種節奏樂器,節拍鮮明、曲度固定的藝術歌曲開始流行,時人稱它為“曲子”,作為文學作品,被五代人稱作“曲子詞”?,F在所說的“敦煌曲子詞”,就是指從敦煌洞窯中發掘出來的這一類作品。
敦煌曲子詞反映了曲子詞轉變為詞之前的發生形態。晚唐以前,曲子詞便經歷過了長期發展,它本是有樂工伴奏,用于歌妓演唱的;它的內容和曲調,甚至可以遠溯到盛唐以前,它是隋唐宴樂的產物。
隋唐宴樂的產生,造成了大量具有固定曲度的樂曲流行,因聲度詞成為普遍的歌辭創作方法,曲子詞隨即大量出現了。當文人們接觸到樂工歌妓,因而介入曲子詞的創作時,這種富有音樂性、辭式隨曲調要求而作長短參差的作品,逐漸被看作一種新興的文體。一旦這種音樂文學中的文學因素成長起來,擺脫其音樂性而獲得獨立,作為音樂文學的曲子詞就變成了作為單純文學的詞?!扒釉~”和“詞”,代表了“詞”起源和形成的兩個階段。
最早與宴樂配合的詩歌,有五、七言絕句,也有雜言詩體。就詩詞的傳承關系來看,它們是詞的兩支源頭;從聲律詩句上看,它們已具有詞的某方面的特征,但與成熟的詞體又有一定差別。在與樂曲的結合過程中它們不斷作著自我調整,相互借鑒并并吸取了對方形式上的長處,蛻變成一種新的詩體。詞也正是既接受了近體詩的聲律規則,又接受了雜言詩的長短句式才自成面目,并以此作為自身的兩大標志。
在中晚唐時,一些詩人開始完全依照曲調的節奏來造句配詞,這些作品當時被稱為長短句,這是一個過渡時期的名詞。它們已不象是詩,但它們還屬于詩的新品種。到北宋以后,這種文學形式已經和詩完全脫離關系而獨立了,但它們還是被叫成長短句,直到南宋時期它們才被定名為詞。從此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學形式,它與詩分開了。詞的每一個曲調都有它自己的句式,從唐五代到北宋初期,詞都是篇幅較短的小令,每首不過幾十個字,從北宋中期以后,發展成為慢詞,有每篇長到一百多字的。
詞最初的內容只用于歌妓的演唱,除了標明曲調名外,別無題目。從蘇東坡起,擴大了詞的內容,這樣就需要有一個題目來概括詞意。于是詞就有了兩個題目,第一個題目是詞牌名,第二個題目便是詞題。
在用字的聲韻上,詩的調和聲音要求分清平仄,凡是該用仄聲的地方,可以用去聲、上聲或入聲。詞則不但要求分清平仄,還要分清四聲;有些詞調該用仄聲的字還要區別去聲和上聲。至于押韻方面,詞也比詩的韻法復雜;如一首五言絕句詩,二十個字只用一個韻。但一首小令詞,有的二十多個字卻有三個韻,而韻法的變化,各個詞調都不同。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四十八) (宋代詞部分)
序二 宋以前的詞人詞作——花間派
五代時,后蜀的趙崇祚選錄了溫庭筠、韋莊等十八家詞五百首,編為《花間集》。其中除了溫庭筠等三人外,大部分都是集中在西蜀的詞人,他們在詞風上也大體一致,因此,后世就將他們稱為“花間派”。
花間派的主要代表是晚唐的溫庭筠。溫庭筠本名歧,字飛卿。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寫詞的文人。他的詞現存六十多首,其中多寫閨情。部分詞作中對一些婦女的不幸遭遇表達了同情,同時也流露出了他因被排擠的不滿情緒。
溫庭筠的詞風格濃艷,聲律諧和,詞意含蓄,耐人尋味。可以說在詞方面他有著很高的成就,對詞的藝術特征的形成,以及詞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不過他的詞題材比較狹窄,表現上傷于柔弱,詞句也嫌雕琢,給當時和后世也帶來了一些消極影響。溫庭筠亦負詩名,他的詩風格接近李商隱,世以“溫李”并稱。
在花間派詞人中,與溫庭筠齊名的是韋莊。韋莊,字端己,他的詞現存五十多首,語言清麗,多用白描手法寫閨情離愁及游樂生活。特別是《菩薩蠻》五首,繼承了白居易、劉禹錫《憶江南》等作品的風格,用淺白如話的語言,直抒情懷,開了南唐馮延巳、李煜詞的先河。在花間詞派中,韋莊的詞算是比較有內容的。
宋以前的詞人詞作——南唐詞
南唐詞人中,以李璟、李煜、馮延巳父子、君臣三人的詞成就最高,也最為著名。
李璟,是李煜的父親,他的詞傳到如今的只有幾首,比較可信的僅《浣溪沙》兩首。李璟的詞沉郁凄婉,陳延焯在《白雨齋詞話》評李璟詞“沉之至,郁之至,凄然欲絕,后主雖善言情,卒不能出其右也。”另外,李璟的詞層次多,轉折靈活,幾乎一轉一個境界,以造成全篇闊大深邃的意境;再加上他擅長運用象征手法狀物抒情,語言又精粹簡練,使詞顯得含蓄而生動;因此他的詞雖然傳世的極少,然歷來評論家對其評價卻均很高。
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后繼承王位做了皇帝,史稱南唐后主。他的詞流傳下來的僅有三、四十首,不過藝術成就很高,使他置身于一流詞人的之列。歷來評論家對他的詞都很推崇。譚獻在《譚評詞辯》中稱“后主之詞,足當太白詩篇,高奇無匹?!蓖鯂S《人間詞話》中評道“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足見他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
李煜的詞以南唐被滅前后為分界線,大致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的詞不少以宮廷生活為素材,在藝術上雖有獨到之處,但內容多不足取,只有那些描寫別情離緒一類的抒情小詞,倒能給人以清新之感。
李煜后期的詞,是他被俘后扣留在汴京時所寫的,一些膾炙人口的杰作多寫于這期間??梢哉f他的后期作品的藝術成就遠高于其前期。他一夜之間從皇帝而淪為階下囚,這一切自然使他無法忍受,于是便將自己內心的情感全部傾注在詞作之中。因而他的詞題材擴大了,思想也顯得更為深沉,所以才能激起世人的共鳴。
李煜詞高度的藝術成就是公認的,在唐五代的詞壇上,他別開生面,獨樹一幟,很有自己的特色?!罢妗笔且磺兴囆g作品的生命錢,這也是李煜詞的一個重要特點?!掇ワL詞話》中曾道“真字是詞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倍铎虾笃诘脑~,正是他感情的真實流露。
此外,李煜詞富有獨創性,頗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這是李煜詞另一個重要特點。李煜詞的創造性首先表現在他擴大了詞的題材。在五代時期,花間派領袖詞壇,他們中人的作品多寫男歡女愛、別情離緒,題材狹窄,脂粉氣很濃。而李煜的詞把自己深沉的家國之恨溶入詞中,為詞的創作開拓了新的領域。
為了適應內容的需要,他的詞在表現手法上也多有創新,雖然他后期的詞作一般只有一個主題,即抒寫亡國之痛,但由于構思不同,意境也就迥異。
此外,語言的生動性、鮮明性和通俗性也是李煜詞的重要特點之一。李煜詞一般多采用白描手法,往往于平淡之中見新奇,同時他還善于設喻,使那些抽象的難以言狀的心理活動化成具體的可感觸的東西,使語言顯得生動形象。
馮延巳,一名延嗣,字正中,李璟時為南唐的宰相。他多才藝,工詩詞,題材上雖也寫婦女、相思之類的作品,但不象花間派那樣愛雕章琢句。他能用清新的語言,著力刻畫人物內心的活動和哀愁,對溫庭筠以來的婉約詞風有所發展。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四十九) (宋代詞部分)
二晏詞
宋初的晏殊、晏幾道父子,因其詞作相輝映于當時,世稱“二晏”,或稱“大小晏”。他們的詞上承南唐遺風,但無俗艷輕薄,在詞作的發展上各有自己的特色。小晏雖有大晏詞風,但大晏是以從容淡雅之筆寫生平富貴之態,小晏則是以凄婉低徊的吟唱,抒寫“古之傷心人”語。
晏殊,字同叔,死后謚為元獻,所以又成晏元獻。晏殊屢歷顯要,仁宗朝時官至宰相。他以他的地位和才華,對北宋一代詞風的形成起了推動作用,也對他自己的詞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他一生富貴,生活美好,他的一百二十多首《珠玉詞》大部分是在這種優游的生活中產生的。他國家重臣的地位,和愛好文酒宴會的生活情趣,都和南唐身居相位的馮延巳相類,所以晏殊“尤喜江南馮延巳歌詞,其所自作亦不減延巳”。但他并非一味的摹仿,而是另有創新。 馮延巳身處南唐王國前夕,詞作多流露出憂傷之音;而晏殊是太平宰相,詞作多寫生平景象,雍容閑雅,反映了他這種身份的人特定的生活情調?!朵较场罚ㄒ磺略~酒一杯)便是他的代表作。
晏殊的詞雖有富貴氣,也有華麗之色,但綺而不俗,一洗“花間派”的濃艷。即使是言愁,也只是一種淡淡的愁,屬于富貴者的閑愁,與落拓者的悲苦不同,也正是這種情調成就了大晏詞的特色。他的《珠玉詞》,以閑雅沉靜的風格為主,但也偶有晚年罷相之后的牢騷在內。
晏殊所處的北宋前期,詞壇以小令占主導地位,他的詞亦以小令見長;工于造語,描寫細致,善于刻畫心理活動,所寫雖有不少男歡女愛、離情別緒、娛賓遣興之類的傳統題材,但能做到清麗而不俗艷,表現了風雅人士的情趣。
晏幾道,字叔原,號小山,是晏殊的第七子,他的詞風和其父一樣接近南唐,題材也大多沒有超越前人男女悲歡離合的范圍,二百五十多首《小山詞》的藝術成就也都表現在婉麗的小令中。
由于他經歷過一段由富貴到貧窮的生活,故此他的詞相對于其父,深婉有過,卻無其父的溫和;他一洗大晏的那種雍容氣息,形成傷感的情調。如果說晏殊詞與馮延巳《陽春集》相近,那么小晏的詞則近乎于李煜。生活環境對他們的詞有著明顯的影響。
晏幾道少年時,父親高居相位,后來父親去世,家道中落,他又不愿攀附權貴,后來還曾因事下獄,過著窮困落魄的生活。他的詞以深婉見長,情韻俱佳,至于現實意義則比較淡薄。他的《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典型的體現了小晏詞的風格。
晏幾道由于晚年的窮困,也有少數詞作表現了對下層人民的同情;此外,小晏詞中對那些不幸的歌女也深表同情,他以真情臨文,從而使這類作品讀來惻惻感人。在表現手法上,小晏擅長“婉”字法,能變直為曲,化淺為深,反映了一種深細的情感,獨具匠心。這種凄婉的感情和“文人看山不喜平”的手法正是小晏詞有別于大晏詞的地方。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五十) (宋代詞部分)
柳永詞
柳永,字耆(qi陽平音)卿?;钴S于北宋仁宗年間。他原名三變,因行為放蕩,好作艷詞,未能早登科第,仕途很不得志。相傳皇上看到他那首《鶴沖天》“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句時,曾很不高興,放榜那天特點將他的名字抹去,還說道“此人花前月下好去淺斟低唱,何用浮名,且填詞去。”從此,柳永便索性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成天與市井子弟相游妓館酒樓,用玩世不恭的態度表示他的憤慨和不平。 后來他改名為永,才中了進士,晚年做過屯田員外郎這樣的小官,人稱柳屯田。
柳永以畢生的精力和才學為樂工歌伎們填詞作曲,雖然遭到當時統治者的歧視和排斥, 終生潦倒,但在詞的發展史上,卻做過不可低估的貢獻。從敦煌曲子詞上看,早在中晚唐時期,民間就已有慢詞流行,但文人很少染指,都是偶一為之,并未形成風氣。直到柳永的出現;他是詞史上第一個大量創制慢詞的文人。
詞原是活躍于樂工歌伎間的歌唱藝術,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社會物質和文化生活的豐富,民間樂曲也日趨繁復,形式短小的令詞逐漸為長調慢詞所替代。
柳永曾長期出入歌樓酒館,十分熟悉民間樂曲,教坊每有新腔,他即為填詞譜曲;所以他《樂章集》中十之六七都是慢詞。慢詞的大量創制,不僅擴大的詞的體制、容量,便于抒寫更為復雜的情感,而且為宋詞的進一步繁榮打開了局面,因此柳永在詞史上有著其特殊的功績。
在題材內容的開拓方面,柳永將都市風貌、市民生活和失意文人的愁情帶進詞的領域,給傳統的題材增添了新的社會生活內容,如名詞《望海潮》(東南形勝),對于詞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作用。柳永還進一步將詞從市井都會推向山水旅途,抒寫失意文人的哀愁?!稑氛录分袛懡淦呛吐猛酒鄾龅淖髌罚撊チ烁±溯p薄的習氣,曲折委婉地抒發他宦途潦倒的悲憤和不滿。
柳永還一反詩詞多用比興的傳統,創造性地運用賦體層層鋪敘的手法來抒情寫景,為后人提供了豐富的藝術經驗。代表作《雨霖玲》,成為千古傳誦的名篇。這種鋪敘展衍、開闔自如的筆法,被世人奉為“屯田家法”,后世凡作慢詞者,多采用此法。
此外,柳永在口語、俗語的運用上,也有許多創新之處,集子里那些俚俗的所品,雖然遭到士大夫們的鄙視,但在詞曲發展史上,還是有一些意義的。當然其中低級庸俗的成分,是他思想和藝術上缺陷,還是應當指出來的。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五十一) (宋代詞部分)
歐陽修的詞
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的領袖人物,在詩歌、散文、的寫作都有很高的成就,同時他也寫了很多數量的詞,在宋詞的發展過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詞產生于民間,早期詞作的題材較為樸實豐富。到了文人手中,卻形成了“詞為艷科” 的狹隘看法,對宋初詞風產生巨大影響的花間詞人和南唐詞人,所作即多以表現男女之間的離別相思為主題。宋初的詞家曾作過擴大表現內容的努力,但主導傾向并為改變。
歐陽修的詞即處在詞風欲變未變之際;他的詞中約有四分之三的作品是表現男歡女愛、離別相思、歌舞宴樂之類內容的,所用詞調也多以小令為主,深受南唐詞的影響;但在表現這類傳統題材時,較之南唐詞有了很大的進步。
歐陽修筆下的婦女生活,涉及面要比前人為寬;還有他寫男女之情,熱烈的歌頌了愛情的永恒。他認為男女之間應執著相愛,以此為出發點,他在詞中直接表現男女間恩愛相會的種種情趣,著力刻畫愛慕之情不能自由表達而造成的惆悵相思;以及譴責薄情男子對愛情的背叛,同情棄婦的不幸遭遇,抒發對失去戀人的追思,寫下了許多優秀作品。如《生查子》(去年元夜時)、《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玉樓春》(尊前擬把歸期說)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
與南唐代表詞人馮延巳相比,歐陽修在藝術風格上有所繼承,更有所發展。馮詞寫男女相思,偏重任務心理活動的刻畫,歐詞繼承了這一特點,但在藝術表現上,則更真摯親切,深沉委婉。在情和愁的刻畫上尤為見功力。這類詞作對以后秦觀及李清照等人有較大影響。
而歐詞中的另外四分之一,則在詞的題材方面作了有益的開拓,以詞詠史、詠物、寫都市生活、時令節俗,以及以詞敘事,這在前代詞人中較為少見,歐陽修則在這些方面寫的較多。
他都市詞的寫作,略遲于柳永,寫時令詞的數量較多,其中兩組《漁家傲》,形式上很值得重視,在寫景敘事上也有著較高成就。尤為值得注意的是,歐詞中還有三十多闋言志抒懷之作,在這些詞中,表現的不再是輕歌慢舞間的愁思,而是作者豪邁坦蕩的胸懷和飽經仕途風波后的深沉感慨,意境開闊雄放。其中《朝中措》(平山欄檻倚晴空)是這類詞中的代表作,此詞實開了東坡豪放詞的先聲。另外如詠穎州西湖的《采桑子》十首,在刻畫山水景物方面很有特色。
在詞的形式、語言方面,歐陽修也作了不少嘗試;其中有十幾闋慢詞,寫作時間介于柳永與張先之間,對文人普遍制作有著促進作用。
歐詞音韻流暢,用詞講究,頗被后人所推許。他在語言方面還有兩點較為突出,一是大量以前人成句入詞,開后代經史語入詞的先例;一是也有部分詞中采用通俗語,有的在程度上并不下于柳永。
至于與歐陽修同時的晏殊、柳永、范仲淹等人的詞,與歐詞某些方面有著不少共同點,這可以看出當時的詞風正在逐漸轉變的趨勢。不過這些詞人中有的對詞只是偶有寫作,如范仲淹,有的因襲多而開創少,如晏殊,有的過于俚俗,不能適應上層文人的藝術情趣,如柳永。而歐詞在社會上得到了廣泛的重視,并對宋詞兩大派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清人馮煦認為歐詞“疏雋開子瞻(蘇軾),深婉開少游(秦觀)”,是個比較全面而準確的見解。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五十二) (宋代詞部分)
蘇軾詞
自晚唐、五代至北宋,詞作為一種新興的詩歌體裁,創作者雖已相當普遍,但在當時文人的心目中,它在文學上的地位仍不及有著悠久傳統的詩賦那么重要。此外,從晚唐到北宋中期,詞的形式和內容,以及從意象到藝術語言,雖然偶有突破,但多數作品仍流于綺麗輕倩,近于詩中的香奩體。直到蘇軾詞的出現,才有力地扭轉了百余年來的詞壇頹風,大為開拓了詞的意境和表現方法,為宋詞的發展打開了新的局面。
當然,有別于綺麗柔曼之美的沉雄豪放的詞風并非始于蘇軾,可以說從文人詞一出現時就有了,傳為李白所作的《憶秦蛾》,就是以氣象恢宏、情調悲壯著稱,至于范仲淹的名篇《漁家傲》,亦非傳統的婉約詞風所能牢籠,不論從意境、氣象和情調上都可歸為豪放。
不過蘇軾以前的詞人,或作品不多,或才力有限,更由于未有人在有意識的進行創調,因此還不能在詞壇上樹立起影響深廣的流派性的特征。蘇軾的詞創作,較之他的詩和散文要晚,始于任杭州通判期間,其時他在文學上已步入成熟,樹立起不依傍他人門戶的獨特藝術風格。
就如他的詩文一樣,在詞的創作上,他那種風格依然保持著。有不少評論家常說蘇軾“ 以詩入詞”,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能就說蘇軾在用詞的樣式來變相的寫詩,或是將詩句納入詞的模式。還有的說蘇軾因不能唱曲,“詞雖工而多不入腔”,所以近乎作詩;這也并不正確。
實際上,蘇軾是將自己作詩的獨特藝術風格溶入到詞中,這才是對“以詩入詞”的正確理解。其實蘇軾寫文亦是如此;所以蘇軾的詩是創調,文也是創調,詞同樣是創調,都顯示了他與眾不同的獨有風格。
蘇軾在詞壇上開創新風,沖破傳統所謂的“詩莊詞媚”的界限,是帶有目的性的自覺的行為;他的創調具有明確的針對性。柳永是當時婉約詞風最為著名的代表人,故蘇軾寫詞,有意識的以柳永作為對壘而別開生面。
他在《與鮮于子駿書》中公開表示“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又如《吹劍續錄》中記載的:關西大漢持銅琵鐵板唱‘大江東去’的典故。后人根據這些記錄,把詞風分成兩派,以柳永詞為代表的“婉約派”,和以蘇軾詞風為代表的“豪放派”,蘇軾也被認為是“豪放派”的開派人。這種觀點在文學史上很有影響。
其實仔細品位蘇軾的全部詞作,“豪放”二字并不足以概括他的詞風。他早期詞如《行香子》、《清平樂》、《南鄉子》等,很多都是以清峻明遠、造意深遠為特色,呈現出與傳統詞風的濃艷細膩相異的情趣,這是蘇軾寫詞的第一階段。
直到第二階段,也就是他從知密州到貶居黃州的七八年間,詞風才轉到可稱為“豪放” 的格調上來。如著名的《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而到了黃州以后,蘇軾詞已逐漸轉自俊逸高曠一路,如《卜算子》(缺月掛疏桐)。至于到后期在惠州、海南時期的《蝶戀花》、《西江月》等作品,并不能歸為“豪放”一類。就如清人劉熙載在《藝概。詞曲概》中所說:“東坡詞頗似老杜詩,以其無意不可入, 無事不可言也。”誠然,蘇軾詞中固然有豪放的,但也有清麗、沉郁、飄逸的作品,只是他 縱然是寫兒女柔情的詞,也是句句灑脫,盡棄“香奩”套語。
胡寅評蘇軾詞與他人詞風的不同時,曾道:“柳耆卿后出,掩眾制而盡其妙,好之者以為不可復加。及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好氣,超乎塵垢之外,于是《花間》為皂隸,而柳式為輿臺矣。”這段話雖然過于貶低了柳永詞及前人詞,但也的確道出了蘇軾詞的特色。
蘇軾詞努力擺脫了“淺斟低唱”的藩籬,使詞從樂曲的附庸中獨立出來,成為一種廣闊的抒情手段,一種表現力更為豐富的韻文體裁。這便是蘇軾對宋詞的最大貢獻。而一但這種新的詞風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時,便一定會對同時代的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遠的影響。
在蘇軾的直接影響下,他同時代的北宋詞人如黃庭堅、賀鑄,都能擺脫唐五代直到柳永詞間,占主導地位的綺麗輕倩風格,使詞的意境和情調都大為豐富。南宋以后的詞人如張元幹、張孝祥、辛棄疾等大批詞人,都在蘇軾開拓的道路上,各以自己的才華充分發揮了詞的抒情潛力,形成了有宋以來一代詞壇百花吐艷的繁榮景象。
因此蘇軾詞在宋詞發展中的作用,不僅是開了一派而已,而是將詞從狹小的范圍中解放出來,擴大了它所表達感情的天地,促成了詞內容和風格的多樣化。從這個意義上講,蘇軾是令宋詞成為一代代表性文體的關鍵性人物。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五十三) (宋代詞部分)
秦觀詞
秦觀是著名的蘇門四學士之一,作為北宋詞壇上有名的大家,秦觀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在歷代詞論家的品評中,有的將他和柳永并列合稱“秦柳”,有的將他與周邦彥并稱為“周 ”,還有把和他晏幾道并舉,曰“淮海小山”,或是以“秦七黃九”來稱呼他與黃庭堅;更有人把他譽為“后主以來一人而已”。而秦觀詞的特色,也正是體現在這諸多特點的彼此 聯和發展中。
秦觀的青年時代主要過著游客和幕府的生活,他經常出入達官貴人之府,詞作也多以應 和艷情為主要內容,風格委婉纏綿,近乎于柳永。元豐、元祐年間,是秦觀的科舉宦游時期。他八年方中進士,又在蔡州做了三年教授,直到元祐三年才進京供職。這期間他的心情 常初在建功立業和宦海失意的矛盾之中,詞作里流露出失落感傷的情緒。此時的秦觀詞在 術上有了長足的進步,由密麗的描寫到清新的抒情,由大量鋪敘到比興交迭、寄托深微,其感情真摯、心地明凈,直追南唐境界;他還注重音律的協和與字句的錘煉,以及著力塑造 生動優美的形象。
后來因為受到新舊黨之爭的牽連,秦觀被貶官外流,政治上的抱負已成為泡影,生活環境的凄涼,更滋長了他柔弱性格中的感傷心理。這個時期秦觀更多地從李煜、晏幾道的詞中找到共鳴,他在創作上日趨成熟,藝術個性也越來越明顯突出。秦觀成熟期的風格,充滿 強烈真摯的感情,和苦悶凄涼的感傷色彩,他通常以清麗流暢的語言和細膩委婉的筆法,來表現生動鮮明的形象和慘淡凄迷的意境,中間夾以寄托和感懷。
秦觀詞的前期和后期的風格有所不同;而較之前代人和同代人,他也有其獨到之處,在一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一方面吸取了二晏、歐陽修、蘇軾等人詞的精華,以及民間樂曲中的營養,一方面敢于創新,遂形成了他獨具魅力的“柔婉清麗”風格。秦觀的詞作語言清新流麗,明白曉暢,較少使用典故和僻字,他《淮海詞》中大多數篇目,都有像流水般清澈見底的特點;這種優美的抒情語言,為婉約詞中的清疏一流。
宋初詞人講究字句錘煉,如張先、宋祁等人,重句輕篇的現象比較嚴重,而柳永講究章法鋪敘,于字句有時不甚考究。秦觀注重取二者之長,結合整篇意境進行字句錘煉,如佳作《滿庭芳》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也因此獲得了“山抹微云君”的雅號。
比起婉約派的早期代表柳永來,秦觀在結構安排和時空變化上更加豐富,其長調的表現能力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八六子》結構上的大幅度的時空跌宕,為前人詞中少有。這類 灑與精致互相結合的結構藝術,以及高超的遣辭造句能力,對后來的周邦彥等人有所啟迪。
秦觀經常能以比常人高出一籌的敏銳力和新鮮感,去捕捉最富有特征的描寫對象,而后 移情于形象當中,傳達出哀婉的情思,營造出一種凄迷感傷的意境,使人心馳神往。秦觀在 作品中謳歌愛情的真摯、純潔與專一,如《鵲橋仙》(纖云弄巧),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此外,他塑造的一些歌伎舞女美麗而富有感情的形象,真實感人,個性鮮明;并且他對待這些處在當時社會下層的女子,能有平等的態度,同情他們被迫害被歧視的遭遇,擺脫了一般士大夫的偏見,實屬難能可貴。這也是他這類充滿著“情”“怨”的作品之所以能夠閃光的根本原因之一。當然,秦觀詞情調過于低沉,題材過于單調,也是毋庸諱言的,這與他的性格及生活氛圍有著直接的關系。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五十四) (宋代詞部分)
周邦彥的詞
周邦彥,字美成,號清真居士,是北宋詞壇上有數的幾個大家之一;他的詞被譽為“昆山之片珍”,備受后世推崇。清代常州詞派尊周詞,稱他為“詞之集大成者”,提倡學詞的途徑:“問涂碧山,歷稼軒、夢窗,以還清真之渾化?!辈选皽喕币暈樗囆g最高境界。
詞發展到北宋末年,已有三、四百年的歷史,中間曾出現了各種風格流派的杰出詞人。周邦彥生活的時期相對較晚,因此可以綜合地吸取到各家之長。如花間派的富艷精工,晏、歐的清麗典雅,柳永的展衍鋪敘,秦觀的綿密細致等,進而形成了自己縝密典麗、和雅渾厚的風格。
周邦彥善于運用復雜的聯想,表現情緒變化的曲折過程。他繼承了柳永的鋪敘,舍棄了他的平直,充分施展點染、勾勒、離合、逆順的藝術技巧,常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把不同時間地點的情景交叉融合,進行多層面的描寫。他的寫景詠物之作,刻畫入微,寓情于景物,使人物情態,各臻其妙。
周邦彥詞的語言典雅精麗,他十分重視字句的錘煉和雕飾,并善于將前人的成句融入到詞中。這種“無一字無來歷”的作風,也是后來他的詞受到文人士大夫們推尊的原因之一。當然,其中有些實屬溢美之辭。
他還精通音律,是北宋末年著名的音樂家,曾任大晟樂府的提舉官。因此他寫的音律精嚴,聲韻諧美,一闋之中不但平仄嚴格區分,連上、去、輕、濁也不輕易混淆?;兆谀觊g他與其他人樂官一起共同討論古音,審定舊樂,整理出了八十四調,使詞調更加豐繁。
北宋慢詞自柳永起開始盛行,體制大為擴充,但就音律的嚴整而言,柳永《樂章集》的部分詞調尚未定型,有時同一詞牌的字數、平仄各個不同。自柳永之后,蘇軾有意的擺脫格律形式的羈絆,其詞常不協律。這種情況至秦觀、賀鑄時有所改觀,但還未能統一起各種詞調。而周邦彥憑著他掌管朝廷音樂的特殊地位,以及自身卓絕的音樂才能,致力于審音創調的工作,總結一代詞樂,成為這方面的“集大成者”。
后來詞樂失傳,后人往往以周詞為據,步其韻次,循其繩墨,于是周邦彥便自然成為北宋以后歷代格律派所尊崇的宗主,詞壇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高。不過,周詞的題材比較狹窄,基本上不出相思、傷別、抒懷、詠物等內容,雖也有部分登臨懷古、感嘆興亡的作品,但在思想境界和層面上仍嫌不夠闊大深廣,并將蘇軾開拓出的較為寬廣的題材范圍,重退回到傳統的窄小圈子里去,在詞的發展中起了消極的作用;這也是周詞的局限性所在。
風吹不去心中的古典——詩歌的歷程(五十五) (宋代詞部分)
李清照詞及其詞學理論
在我國的文學發展史中,李清照作為著名的女作家,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卓然自成一家。她多才多藝,在各方面均有建樹,不過最能體現她創作成就的,當屬她的詞和她的詞學理論。
就李清照的詞而言,總的風格傾向于婉約,但也有諸如《漁家傲》(天接云濤連曉霧) 這樣的豪放風格的作品,故此也有人認為她兼有婉約和豪放之長。至于歷代大多數評論家的看法,則普遍認為她既兼有各家之長,又能自稱一家。
的確,李清照的詞音調清新,格力高秀,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其詞明顯的特征是:早年多清新妍媚,晚年多凄清淡靜,這與她的生活境遇有著直接的關系。李清照的前期,是處在對青春的憧憬,以及美滿幸福的愛情生活中。她早年曾寫過一部分抒寫少女心境的詞,流麗婉秀,活潑明快,多是表達對戶外生活的愛好和對自由生活的追慕;象《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這些詞的語言天真嬌艷,落筆無所顧藉,直接將少女情緒和盤托出。
另外,她的前期還有一些表現真摯的夫妻之愛、抒寫離愁別恨的作品。如《一剪梅》、《醉花陰》等傳誦一時的名作,都極富艷麗,又極富溫存,細膩地表現了她的少婦心理,流露出的是真實的情感。
而李清照的后期,多是孀居的痛苦,和蕭條流離的凄惶晚景。靖康之后,她飽受戰亂之苦,自南渡以來,嘗盡了人間的凄涼況味,晚年更是滿目愁慘。生活環境和心態的改變,也使她的詞變的蒼涼激越。她的后期之作,表現的是那種傷離感亂、凄楚哀苦的心境和悲痛的感情。她還眷念著淪失的北方故土,也在她的詞作中表露出對對中原故鄉的深切懷念。又如她的《永遇樂》,將個人的命運與家國的命運融合在一起,抒發出自己的幽憤。后辛棄疾讀到這首詞時,曾為之感動不已。
她的秋詞《聲聲慢》,是其后期詞中的杰出作品。全詞概括且集中地反映了南渡以后她的生活和精神面貌;境界逼真,情緒迫切,寫盡了她凄惶的天涯淪落之悲。充分體現了她后期的那種憂憤深沉的詞格。
無論是李清照的前期的詞還是后期的詞,在抒情藝術上都表現了很高的成就,深刻的思想內容通過完美的藝術技巧表現出來,形成了一種屬于她自己的風格——李易安體。李清照的詞在語言方面有著很高的造詣,她善于運用通俗的語言鋪成極其工巧、細膩的畫面,婉約深細,而又意境高遠。她的猶如巧匠運斤,毫無痕跡,讓讀者只見其外表的樸素,而見不到樸素下錘煉的工夫。此外,她也精通音律,所以她的詞聲調和諧,音韻流轉。
李清照除了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外,另外在中國的詞史上,她還是最早提出和觸及詞學理論的作家,這些理論都集中的體現在了她所寫的《詞論》中。李清照在書中敘述了詞的源流演變,總結以前各家創作上的優缺點,并指出了詞體的特點及創作的標準。
《詞論》中有三個要點,既:詞的雅俗問題;詞的音律問題;詞“別是一家”的解說。 “詞別是一家”是其最核心的問題,關于這個問題,歷代詞評家褒貶不一。李清照指出,詞是“歌詞”,必須有別于詩,詞在協音律、以及思想內容、藝術風格、表現形式等方面,都應保持自己的特色;她就詞所區別于詩的種種特點,進行了認真的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高雅;不滿柳永“辭語塵下”。二、典重;不滿賀鑄的“少典重”。三、渾成;不滿張先、宋祁等人“有妙語而破碎”。四、協樂;要分別五音六律及清濁輕重,不滿晏殊、 歐陽修、蘇軾的詞“只是句讀不葺(qi去聲)之詩”。五、故實;不滿秦觀“專主情致,而 少故實”,黃庭堅“尚故實而多疵病”。六、鋪敘;不滿晏幾道的“無鋪敘”。
各種文體的藝術特征,都應該有其相對的獨立性,就這方面來說是合理的。李清照關于 “詞別是一家”的理論,對后世的影響很大,明清時期李漁等人論詞有“上不似詩,下不似 曲”的要求,就是沿循此說而來的?!对~論》不但是宋代詞壇上的第一篇詞論,也是我國歷 史上第一篇女性所寫的文學批評專文。
超純齋:中國詩詞欣賞
http://shic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