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名稱:《管異之文集》書后
創作年代:清代 作者:梅曾亮作品體裁:散文?
曾亮少好為駢體文[2],異之曰:“人有哀樂者,面也,今以玉冠之,雖美,失其面矣。此駢體之失也。”余曰:“誠有是。然《哀江南賦》[3]、《報楊遵彥書》[4],其意固不快耶[5]?而賤之也?”異之曰:“彼其意固有限,使孟、徇、莊周、司馬遷之意,來如云興,聚如車屯[6],則雖百徐、庾之詞,不足以盡其一意。”余遂稍學為古文詞。異之不盡謂善也,曰:“子之文病雜,一篇之中,數體駁見[7]。武其冠,儒其服,非全人也。”余自信不如信異之深,得一言為數日憂喜。嗚呼!今異之亡矣,吾得失不自知,人知之,不能為吾言之。余雖學日從事焉,茫乎不自知其可憂而可喜也,故益念異之不能忘。
異之卒于道光十一年[8],其明年,今安徽巡撫鄧公刊其遺文[9],命曾亮為之序,乃書疇昔之文語集后,以志吾悲[10]。?
[1]管異之:管同,字異之。
[2]駢體文:又稱駢文、四六文。起源于漢、魏,形成于南北朝。文體的形式以對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整齊而富有節奏感。從唐代古文運動起,在從事古文的人看來,駢文之弊在于華而不實。
[3]《哀江南賦》:北周時庾信作,是駢文的名篇。文中結合身世,描寫社會動亂,悲悼梁朝的覆亡。
[4]《報楊遵彥書》:南朝時陳朝文學家徐陵的作品,也是駢文。徐陵與庾信齊名,世稱“徐庾”。
[5]固:豈。快:痛快。
[6]屯:聚集。
[7]駁:混雜。
[8]道光十一年:1831年。
[9]鄧公:鄧廷楨,字嶰荺,江寧(今江蘇南京)人。道光六年任安徽巡撫。
[10]志:記。?
管同是梅曾亮的同鄉,又同為姚鼐弟子,二人友誼很深,在散文創作上也互相取益模仿。這篇書跋,雖然沒有正面提到管同的文學成就,但通過自己由好駢文轉而專攻古文的事實,稱述了管同高人一等的文學見解與批評,以及給予自己的終身難忘的影響,這比空洞的贊美之詞,實在要深刻得多了。?
梅曾亮(1786~1856)中國清代散文家。字伯言。江蘇上元(今南京)人 。道光二年(1822)進士。梅曾亮少喜駢文 ,與同邑管同交好,轉攻古文。姚鼐主講鐘山書院 ,二人俱出其門。管同早卒,曾亮居京師20余年,承姚鼐余勢,文名頗盛,治古文者多從之問義法,有繼主文壇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