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是循行于脈中的富有營養和滋潤作用的紅色液態物質,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靈樞 ·決氣》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素問·脈要精微論》說:“夫脈者,血之府也。”血液只有在脈管中循環流注不息,才能充分發揮其生理作用。血與氣相對而言,屬性為陰,故又稱為“陰血”。由于營氣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質基礎,故又有“營血”之稱。
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物質之一,其主要功能是營養滋潤人的形體與神志,同時也具有運載作用。
(一)營養滋潤作用
血液由營氣和津液所組成,營氣乃水谷精微中之精純部分所化生,津液可濡潤全身,故血液的主要功能即是營養和滋潤作用。血液行于脈中,循脈運行全身,內至五臟六腑,外達皮肉筋脈,對全身各臟腑組織不斷地發揮著營養和滋潤作用,以維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保證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難經·二十二難》將血的這一功能概括為“血主濡之”。血的營養滋潤作用可以從面色、兩目、肌肉、皮膚、毛發、肢體運動等方面反映出來。若血液充足,營養滋潤作用正常,則表現為面色紅潤,視物清晰,肌肉豐滿壯實,肌膚、毛發光澤,筋骨強勁,感覺和運動靈活。故《素問·五臟生成》說:“肝(目)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如血液虧虛,營養滋潤功能減弱,除可引起臟腑組織功能減退外,還可出現面色萎黃,視物昏花,唇甲色淡,皮毛枯槁,肌肉消瘦,筋骨痿軟,肢體麻木,運動不靈活等癥。誠如《景岳全書·雜證謨·血證》說:“是以人有此形,惟賴此血。故血衰則形萎,血敗則形壞。”
(二)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
神志活動雖由心所主,但與其他臟腑的功能也密切相關。血液濡養著人體臟腑,使臟腑功能強盛,神志活動得以產生和維持。因此說血液是神志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如《素問·八正神明論》云:“血氣者,人之神也,不可不謹養。”人體血液充盈,臟腑得養而功能和諧,則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思維敏捷,感覺靈敏。所謂“血脈和利,精神乃居”(《靈樞·平人絕谷》)。如果血液虧少,精神失于營養,則易出現驚悸、失眠、多夢,甚則精神恍惚或昏迷等癥狀;若血熱心神被擾,則可見煩躁、譫語或狂亂;或瘀血阻蔽神明,則可出現發狂、神昏等癥狀。可見血液對人體的臟腑組織和神志活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三)運載作用
血液運行于脈管之中,循環不已,流布全身,發揮其營養全身的生理作用,取決于多個臟腑生理功能的協調,同時又受多種因素的影響。
(一)血液運行與臟腑的關系
血液的正常運行,主要與心、肺、肝、脾等臟的功能密切相關。
1.心
心主血脈,心與脈連接的閉環通路是血液循行的通道,心氣的推動、心陽的溫煦、心血的充足是保證血液在脈管中正常運行的基本條件,其中心氣的推動是其根本動力。若心氣充沛,推動血行有力,則血液運行正常;反之,心氣不足,推動無力,則會出現血行緩慢甚或瘀阻的病理變化。因此,心在血液的循行中起著主導的作用。
2.肺
肺朝百脈,主治節,輔助心臟推動血行,其對血液運行的作用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肺主一身之氣,參與宗氣的生成,宗氣貫心脈而行氣血,能促進血液的運行;二是肺主宣發肅降,調節全身氣機,隨著氣的升降運動推動血液運行到全身。另外,肺司呼吸,呼濁吸清,主宰著血液中清濁之氣的交換,影響著血液之清濁,進而也影響血液的運行。
3.肝
肝對血液運行的影響,是通過主疏泄和主藏血兩方面來實現的。首先,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而氣機的調暢是保證血行通暢的一個重要環節,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其次,肝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作用,可以根據人體生理活動的需要,及時調節各部位循環血量,以維持血液循環及血流量的均衡;另外,肝藏血的功能還可防止血液逸出脈外,而避免出血的發生,以維持正常的血行。
4.脾
脾主統血,脾氣能夠約束血液在脈管內運行,防止其逸出脈外。如清·沈明宗《金匱要略注》說:“五臟六腑之血,全賴脾氣統攝。”脾對血的統攝,主要通過脾運化之水谷精微不斷化生氣來實現。故脾氣健運,氣足血旺,則能固攝血液在脈中運行;若脾氣虛弱,統血無力,血溢脈外,可致各種出血。另外,腎精所化的元氣不但能派生臟腑之氣和經絡之氣,還有激發和推動作用。所以,心、肺、肝等臟對血液運行的推動,亦賴元氣的激發。因此,年邁腎虛,元氣不足時,諸臟腑功能減退,推動血行功能乏力,也會形成血行瘀阻的病理變化。
(二)影響血液運行的因素
血液在脈管中運行,依賴于氣的推動與固攝,并與血液本身的質量有關。因此,影響血液運行的因素,無非氣、脈管和血的質量等。
1.氣
血屬陰而主靜,血的運行一方面依賴于氣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又依賴于氣的固攝作用。氣的推動與固攝作用之間的協調平衡,是維持血液正常循行的基本條件。氣對血的作用又是通過臟腑之氣的生理活動實現的。心氣的推動、肺氣的宣降、肝氣的疏泄是推動和促進血液運行的重要因素;而脾氣的統攝和肝的藏血則是固攝血液運行的重要因素。臟腑之氣對血的推動和固攝作用是相輔相成的,既能推動血液的運行,防止血液運行不暢;又可固攝血液,防止血液無故流失。另外,“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澀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素問·調經論》)。因此,氣的溫煦作用對于血液的寒溫適度和正常運行具有重要的影響。若陽氣不足,溫煦失司,則血脈寒凝,血行不暢;反之,氣有余便是火,火熱入血,則迫血妄行,導致出血。
2.脈
3.血液的質量
血液的清濁、黏稠狀態等因素,可以影響血液自身的運行。如血液中痰濁較多,或血液黏稠,則可導致血行不暢而瘀滯。血液量的多少,也會影響到血的運行,如《玉機微義·血證門》說:血“注之于脈,少則澀,充則實。”
血的生成是以水谷精微和精髓為主要物質基礎,在脾胃、心肺、肝腎等臟腑的共同作用下而生成的。
(一)血液化生的物質基礎
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質基礎。飲食物經過脾胃的腐熟和運化功能,轉化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則進一步化生為人體所需的水谷精氣和津液,其中水谷精氣中精純柔和的部分即是營氣。營氣和津液則是生成血液的主要成分。正如《讀醫隨筆·氣能生血血能藏氣》所說:“夫生血之氣,榮氣也。”《靈樞·癰疽》也說:“中焦出氣如露,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而赤是為血”。正由于血液主要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營氣和津液組成,所以《讀醫隨筆·氣血精神論》說:“夫血者,水谷之精微,得命門真火蒸化,以生長肌肉、皮毛者也。”另外,腎中所藏之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精血之間存在著相互資生和相互轉化的關系,精可以化血,血也可以生精。
(二)血液生成的相關臟腑
血液的生成涉及脾胃、肝腎、心肺等多個臟腑,而以脾胃的生理功能尤為重要。
1.脾胃
營氣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成分,而營氣和津液都來源于脾胃運化生成的水谷精微,故也將脾胃稱為“氣血生化之源”。因此,脾胃的運化功能是否強健以及飲食營養的優劣,皆可直接影響血液的化生。若脾胃功能健運,水谷精微化源充足,則血液生化有源而充盈;若脾胃虛弱或飲食營養長期攝入不良,均可導致血液化生乏源,從而形成血虛的病理變化。
2.肝腎
腎與血液生成的關系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腎藏精,精生髓,精髓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質之一;二是腎精所化生的元氣,對全身各臟腑功能均有激發和推動作用,從而有助于血液的化生。故腎精充足,元氣旺盛,則血液的生成充足;若腎精虧虛,元氣不足,往往會導致血液的生成不足。肝在血液生成過程中的作用,一是肝的疏泄功能有助于脾胃的運化,對水谷精微的化生有重要作用;二是由于腎精與肝血之間有著相互滋生、轉化的同源關系,故肝也參與了腎精化血的過程,如《張氏醫通·諸血門》所說:“氣不耗,歸精于腎而為精;精不泄,歸精于肝而化清血。”因此,《素問·六節藏象論》說:“肝,……以生血氣”。
3.心肺
心肺的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過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脾胃運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營氣和津液,由脾上輸于心肺,與肺吸入的清氣相結合,貫注于心脈,在心氣的作用下變化而成血液。如張志聰《侶山堂類辨·辨血》說:“血乃中焦之汁,流溢于中以為精,奉心化赤而為血。”說明心也參與血液的生成。《靈樞·營衛生會》說:中焦“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脈,乃化而為血。”指出了心肺在化生血液中的作用,一是營氣、津液等化生血液的物質,凝聚于心肺而生新血;二是周身的血液會聚于肺,通過肺的司呼吸功能,吸清呼濁,而參與血液的生成。
綜上所述,生成血液的物質基礎是水谷精微和腎之精髓,還與肺吸入的清氣有關;與血液生成相關的內臟是脾、胃、心、肺、肝、腎等。由于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是化生血液的最基本物質,而先天之腎精也要依賴后天水谷精微的充養,所以脾胃運化功能的強弱,在血液生成的過程中發揮著最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