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東糾紛處理的途徑選擇
發生糾紛之后,有些股東愿意從企業為重的角度出發,在律師的幫助下或在相關部門的調解下,找到合適的方式來解決紛爭;可也有的比較偏執,喜歡鉆牛角尖,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夠理智,甚至導致企業陷于停頓,生意失敗或陷入僵局。
與解決其他紛爭一樣,坦誠、友好協商應是化解股東糾紛的最佳方式,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應該將寶貴的時間用在事業的拓展上,而且以協商方式化解糾紛通常還能保全事業。以協商方式解決股東糾紛時,不僅要解決已經出現的糾紛,還要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對以后可能出現的糾紛,尋求防范和解決的方法。
然而,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并不是所有糾紛都能以協商方式解決,那么,除了友好協商之外,對于解決股東糾紛又有哪些可選擇的途徑呢?
股東糾紛從表現形式上是多種多樣的,為便于分析,我們從邏輯上歸納,任何股東權益糾紛的處理,最終可著眼于以下三點,第一,控制權的爭奪,第二,股東利益的確認與獲得;第三,退出公司。
所謂控制權的爭奪,通常表現為,在一些小股東利用各種機會獲得對公司的控制權,使得大股東喪失對公司控制權的情況下,大股東往往會試圖通過各種途徑恢復對公司的控制權。
此種控制權的爭奪,往往是白熱化的。雙方需為此進行系統的策劃和長期的執行。此種控制權爭奪,從形式上可以表現為:公章、營業執照等重要證件的控制;法定代表人的變更、總經理等高級管理人員的重新任命;生產、經營資源的控制,包括廠房、設備、人員等。而正由于控制權爭奪的復雜性,使得通過這種方式解決股東權益糾紛,往往費時費力,如同進行一場戰爭,如操作得當,則能重獲控制權,若操作不當,則雙方失利,最終陷入僵局。
任何一個公司均有一部分股東相對弱勢,如小股東或者其他對公司失去實際控制的股東,又無法重新獲得控制權,那么,他們的權益基礎是知情權,股東權益的最終實現是利潤分配權。股東知情權體現在查閱、復制公司章程、股東名冊、管理人員名冊、股東會議記錄、董事會會議記錄、財務會計報告、審計報告等。當然股東也不能濫用其權利,比如股東請求查閱、復制公司會計帳簿的,應當說明其具有正當目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目前的法律體系下,股東知情權的實現有著很多現實障礙的。
股東知情權的主張,目標是實現股東的利潤分配權。股東要求利潤分配應以股東會決議為依據,但是如果公司長期不召開股東會或者雖召開但決定不分配,那就只能通過訴訟請求法院判令公司限期召開股東會會議。公司法規定,公司連續五年或者五年以上盈利,且符合公司法規定的股東分配利潤條件,但不分配利潤的,在股東會決議表決時投反對票的股東有權請求公司收購其股份。但是,要求公司回購股份的法律訴訟,同樣具有眾多現實的障礙,如回購的價格如何確定等。
在股東既無法重新獲得對公司的控制權,又無法實現股東權益包括知情權、利潤分配權的情況下,擺在股東面前的另一個難題是如何退出公司或者說如何結束與其他股東的合作關系。
我們認為,股東之間發生意見分歧或者其他矛盾,在既無法重新獲得對公司的控制權,又無法實現股東權益的情況下,某一方選擇退出或許是個很好的解決辦法,在很多情況下,各方也容易就此達成共識,但也有一些股東為股權轉讓設置障礙,使得股權轉讓變得無法實現。在此情況下,留給股東的最后一個稻草,將是司法解散,俗稱“僵局訴訟”。
僵局訴訟是新公司法第183條的設定的一套規則,其基本內容是,在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繼續存續會使股東利益遭受重大損失,而通過其他途徑又不能解決的,此時,單獨或者合并持有公司10%以上股東表決權的股東,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這套規則為股東退出已經陷入僵局的公司提供了一個最后的司法救濟。越來越多的股東已經在利用這一規則,當然,這一規則使得法院具有非常大的自由裁量空間,為此,2008年5月5日,最高人民法院對這一規則進行了更為詳細的解釋,為“僵局訴訟”這一重要的司法救濟途徑提供了更為可操作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