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托孤,劉備臨終前為何一直告誡,不可重用趙云?
品讀古今事
公元221年,張飛為替關羽報仇,日夜操練士卒。練兵不順,張飛只能飲酒度日發泄脾氣,時常醉酒后鞭打士卒。有一次在睡夢中,張飛被鞭打的士卒報復,偷偷砍下人頭,帶往東吳。桃園三結義,三兄弟中兩人相繼死于東吳之手。劉備再也顧不得諸葛亮的勸阻,撕毀蜀吳盟約,讓黃權督管水軍,他親自帶陸軍遠征東吳。蜀漢大軍昂揚奮進,劉備也打算借此一舉攻滅吳國??上鋵覒饘覕〉奶烀俣劝l動,這一次卻再也沒有關張之勇替他力挽狂瀾。夷陵一戰,劉備集團精銳盡沒,蜀漢的元氣遭遇了不可挽回的損傷。,也因此郁郁而終,在回師路上,撒手白帝城。在白帝城,劉備臨死前將蜀漢的未來托付給了諸葛亮,另一面又向其他人交代后事。但讓眾屬下奇怪的是,白帝城托孤,劉備臨終前為何一直告誡,不可重用趙云?在托孤時,劉備做了不少震驚屬下的舉動。其一,告訴諸葛亮,若阿斗不能扶,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其二,告訴諸葛亮馬謖只會紙上談兵,言過其實,不可重用。這些也在后來得到了驗證。阿斗的確不可扶,但諸葛亮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馬謖不可重用,諸葛亮因重用馬謖,街亭之戰蜀國大敗,第一次北伐魏國無疾而終。然而,在其他的記載中,劉備還提到了另外一個人,五虎將之一的趙云。在正史的記載中,劉備留下的遺言很少。但后人在研究這段歷史后發現,劉備對曾經評價一身是膽的趙云是有其他看法的。且可以明顯看出,蜀漢后期,趙云幾乎沒有再單獨領軍。劉備曾評價趙云一身是膽,。長坂坡單騎救主也驗證了趙云的忠心。七進七出連敗曹操三十多員大將,勇武堪稱當世一絕,加上趙云長相帥氣,白馬銀槍也符合當時人的審美,為人溫和不似關張有致命的缺陷。但為何這樣一員名將,劉備卻說不能重用?如果單以三國志來講,劉備給予趙云這樣的安排,就可以理解了。趙云先是跟隨公孫瓚,作為諸侯來說,公孫瓚并不是一個明主,但他卻做了當時所有諸侯都沒有做到的事情,驅逐異族。也是因為如此,兵力損耗過大的公孫瓚,才被袁紹打敗。這也是趙云選擇投效公孫瓚的原因,解救天下百姓,維護世間大義。后來,公孫瓚兵敗身死,趙云因為世人皆說劉備仁德,他不遠萬里投奔了當時非常弱小的劉備。但這所謂的仁德,趙云后來發現,皆不過是政治需要的偽裝。劉備和趙云的矛盾,激化于劉備統治四川期間。當時劉備為了獲取財政,大規模進行貨幣改革,此舉相當于在百姓手中搶錢,百姓也因此對劉備多有怨恨。就如一開始的曹操和荀彧,趙云也看清了劉備的真面目,兩個已然形同陌路。而在更早之前,趙云就因為劉備傷民之事與劉備發生過沖突。趙云唯一一次獨立領軍,是入川戰役和漢水戰役,軍事能力尤為出色。但趙云還沒等來封賞,劉備入主益州后,就提議要給手下分封土地,激勵人心。趙云反對此事跟劉備吵過一架,自此,兩人的理念就出現了沖突。理想主義者的趙云很顯然是無法理解統治者的想法,劉備作為統治者,從那之后就再也沒有重用過趙云。當然,劉備也不舍得拋棄趙云,畢竟趙云的忠心是經過驗證的。但,終究兩人不是同一路的。趙云不懂官場,且他參與戰爭目的也是出于保護百姓,只為正義而戰。但戰爭從來就沒有正義之說,劉備看得很透徹,說辭只不過是自欺欺人。因此,劉備才會在臨終時說趙云不可重用,卻又不明說明原因。也許諸葛亮看出了這一點,所以到了蜀漢后期,趙云就再也沒有獨自領軍的機會,隨軍出征更是少有之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