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張劍濤 率然語絲 2021-11-28 22:14
這是東坡粉不可錯過的好書,朱剛先生選了蘇軾最重要的十個切面,看起來是點,連起來是面,有深度,也有廣度。
比那些帶著作者個人好惡意識的蘇軾傳記,這本書更加客觀,每個話題都有詳實的史料,剖析分析也很有邏輯,因此有不少獨特的見解。
下面為我的簡要總結思維導圖和文字版:
蘇軾詩詞中對“鴻”的描寫,串聯了他漂泊無定的一生。
以致仕初期的“雪泥鴻爪”、貶謫黃州時的“飄緲孤鴻影”和“人似秋鴻來有信”、到人生最后階段的“春來何處不歸鴻”,“鴻”的寓意或積極進取,或困頓無奈,或接受現狀,代表他最重要的人生態度轉變。
磨牛之喻:“團團如磨牛,步步踏陳跡”,貶謫生活如“磨牛”般日復一日,被困于一隅。
常以“月”表達心境,皓月輪轉,而自己卻身不由己,月明清澈,也可喻我心自清。
通過蘇軾蘇轍二人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進卷,分析了兩兄弟互相配合的考試寫作策略,以及從中體現的政治理念等。
通過本講也可以詳細了解北宋制科考試的情況。
蘇軾蘇轍考試前后的情況分析,剖析了他們和王安石的矛盾為何產生。
烏臺詩案是影響蘇軾一生的案件,也是北宋最為轟動的文字獄事件,一直到宋徽宗時仍然有人利用蘇軾的詩詞繼續誣陷。
詳細梳理了烏臺詩案的前因后果、審判文件、判決結果等。
蘇軾對新法初期主要攻擊點在科舉改革上,新法取消詩賦,并以王安石主編的經義為考試內容,也成為南宋理學取仕的開端,因此蘇軾在皇帝專門征求意見時上《議學校貢舉狀》,表示明確反對。隨后逐漸因為其影響力,成為新法非常巨大的絆腳石,被外放杭州。
烏臺詩案發生時,王安石已經罷相,宋神宗親自推行新法,蘇軾之前對新法的攻擊,變成了對宋神宗的攻擊,因此宋神宗才對“舊黨”傳播力最強的核心人物蘇軾進行打擊。
烏臺詩案的供詞也成為一種特別的詩話:在司法要求下,由作者本人對詩句進行詳細的解釋,后續輯錄為詩話,保留了相當豐富的解讀資料。
三詠赤壁總結了黃州被貶時期的精神轉變:《念奴嬌·赤壁懷古》、《前赤壁賦》和《后赤壁賦》。
黃州赤壁并不是三國赤壁,借題詠志而已。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豪放詞開創者的第一代表作。
《赤壁賦》是宋代“文賦”的第一代表作。前后兩篇文章僅相隔三個月,《前赤壁賦》通過主客對話展現了蘇軾超越人生的達觀精神,也容易引起共鳴,《后赤壁賦》更像日記,更具個性、私密性和神秘性。
一曲《定風波》,真乃人間絕唱。
《五燈會元》記載,東坡是東林常總的法嗣,本章詳細梳理了其和禪宗交往的過程。
蘇軾貫通儒釋道,八歲以道士為師,后常有道士陪伴,后佛教的影響越來越深。和禪宗結交最初可能源于父親蘇洵,后多與僧人交游。
蘇軾可能不太喜歡廬山,“不識廬山真面目”,看似置身其中,實際上站在廬山之外。
蘇軾的廬山詩偈,并未得禪宗徹悟。也許蘇軾這樣熱愛人生、富有激情的天才,無法徹底地拋開人間聲色。
王安石以“君子”自居”,著書立說“必以堯舜三代為則”,不以個人成就為主要目的,而是要全面改造這個世界,再造“三代”盛世。因此,王安石所實施的新法是超越帝王的(徽宗年間王安石像被新黨放入孔廟接受皇帝禮拜),蘇洵《辨奸論》直接把王安石定為“奸臣”,可謂目光獨具。
蘇軾以漢唐之制較當下得失,屬于繼承為主改進為輔,說明他是位能吏不是改革家,是一個實務打手而不是國家的操盤手。
他和父親蘇洵意見一致,又能把握王安石新學的核心目的,加上蘇軾無人能比的文壇影響力,其反對意見極具殺傷力。王安石必然會在新法實施過程中要摧毀這個舊黨最強大的炮彈。
王蘇最后還是和解了,此時王安石閑居南京,蘇東坡運氣稍微好轉,離開黃州路過南京和王安石會面,兩人撇開政見,談論詩詞文學,也算是文壇佳話。
王安石的新法對后世影響極大,拋開個人好惡,在政治領域,王安石比舊黨所有人都要高明,可謂一代帝師良相。
蘇軾早期以眉州為家,在多次貶謫中,“家”變成了奢望。在常州購房置地之后,雖遠貶海南,常州仍然是他牽掛著的家,并且終老于此。
因為不曾想過離開政壇,蘇軾的一生就變成了被動的一生。雖然遍和陶詩,卻沒有真正獲得身體的自由。
元祐初年,新黨下臺,舊黨并沒有能夠像新黨一樣團結,司馬光“更化”舊制,而舊制本身有多個派別,缺乏新黨推行的非常系統的政治、經濟和教育架構,在司馬光死后,舊黨就基本變成一盤散沙。
蘇軾在政治和文學上一直堅持獨立主張,因為有地方從政的經歷,他既主張保留部分新法,又不完全贊同舊黨的主張,故有時會遭到兩方攻擊,處境并不算好,后來只得再次要求外任。
一個豁達的人,大概不會真的把誰做敵人,蘇軾最后和絕大部分人都和解了,除了呂惠卿。
蘇轍是蘇軾最堅定的政治“盟友”,兄弟二人同在京城的時間并不多,因此總希望能夠有“對床夜雨”的手足相處時光。
秦觀的《千秋歲》形成了文人自發的集體創作行為,由此可探究宋代“文壇”的形成。
蘇軾自己組織過兩次集體的唱和,把一直處在個人唱和狀態的文人創作,變成多地區、跨時間的集體創作,是貶謫文化極為突出的文化傳播現象。
跨時空的唱和行為能夠形成風氣,客觀上也是因為宋代郵路和印刷術比較發達。
蘇軾今存二千七百余首詩、三百六十多首詞、四千八百多篇文章。
蘇軾詞的詞題和詞序開啟了詞的“個人所有化”,詞不再是為歌妓寫作,通過詞題和詞序把詞收回作者本人,將其限定為個人的情緒表達。
杜詩的“詩史”,是以“一人之詩”呈現“一代之史”,這也造成了后世解讀杜詩的困難。
蘇軾的大部分詩題都參與了全詩意境的創造、含義的表達,成為作品有機的組成部分。相比杜詩,蘇詩更加個性化,是在大歷史背景下的人生史。
晚年蘇轍閑居穎昌府十年,以日常生活為創作主題,基本延續著蘇軾的個人詩史創作形式。
文章已于2021/11/29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