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木頭讀微詩,品人間百味
木頭
進蕓蕓詩社一年有余,只為能有一曲自主的音樂,以及喜詩和不累人的三句四句 躲在一角自我品味,并未認真觀摩詩社的作業和動態。近段時間無所事事 偶爾翻看百期詩賽,頓覺一股春風撲面而來,蓬勃生長的樣子。
我對短詩的理解是意象明了,畫面清晰,點睛之詞。眼前一首《完美》正是如此:
完美
文/希希(陜西)
——賀同題100期
秦嶺披一身光芒
山腳下,我伸出雙手
將一個小小的太陽,舉過頭頂
秦嶺之大,我之小;光芒之廣,太陽之小,在整首詩的描述中大中有我,我中有你融為了一體,輕描淡寫中揭示了詩人《完美》的真實意圖,而這些完全是在“山腳下”這三個字的承上啟下完成,給人一種心靈的愉悅。我感覺如果把第一句和后兩句隔開,這樣是不是更加有一種儀式感,因為詩短字少,有時候也需要句和句的調整,使得整首詩趨于完美。
木頭 攝
其實,我對《拾階而上》這首詩感觸很深,這其中或許有我自身的情結原因。
拾階而上
文/芥末(貴州)
邁過無數坎,漸行漸遠的
我的父親母親
相攜著走向天堂
這首詩寫得實,但情真。它不華麗,也沒有刻意遣詞造句,卻平常動人。一個“坎”字,人生有多少不易,一個“攜”字,人生有多少的情義,而這背后卻有一雙眼睛,充滿了多少風雨。這首詩盡管缺少語言的張力。但也有我該學習的地方,那就是不能為寫詩而寫詩,而是要敬畏生命,也要有生命意識,挖掘自己內心深處最本真質樸的事物。
木頭 攝
詩匪的詩很匪氣,就像一把尖銳的鎬頭,在這個世界的角角落落隨意挖掘,不管是金子,還是一塊軟塌塌的海綿,一鎬頭下去,必有火花飛濺。我影響最深的是他那首《獨秀》:
獨秀
文/詩匪(云南)
腐朽包養 公然比群木還高
無語了白云
腳下的黑土只得任由虐凌
新穎獨特,毫不拖泥帶水,形象生動刻畫了一張世俗嘴臉,好端端的一幅看圖寫詩的畫,被他撕得粉碎,而他在《攀登愛情》這首詩里,我似乎看出來點什么,又似乎沒有看到什么,但是,總有點什么。那個“黑”到底指什么?冥冥之中,我感到一種悲從中來,這也許就是詩所謂的想象空間。讀詩匪的詩得讀三遍,甚至七八遍,慢慢咀嚼,才能咂摸出來一點味道。
攀登愛情
文/詩匪 (云南)
回眸 成功者盤點升級的歲月
那純潔之雪
竟是 竟是黑大于白
木頭 攝
故鄉的冬
文/王思遠(遼寧)
入了江南,常把梨花看做雪
每當試筆
怎么就畫濕了那個季節
這首詩輕巧,寥寥幾筆素描一般,刻畫出一種鄉思,不經意間有了一種淡淡的憂傷。一個“入”便是遠離,卻把他鄉美好的梨花看成了寒冷的雪花,那個季節又該是筆中,試著想要畫出的一種記憶啊。這個“試”如何了得!
木頭 攝
微詩點睛之筆,這一首《故鄉的冬》可謂典型之作。整首詩27字,只有一字讓這首詩活了起來,如同圍棋一子而勝,那就是這個“摁”字,非它莫屬!
故鄉的冬
文/江邊鳥(河南)
銀色綢緞 鋪滿田野
小徑舞幾枝寒梅
給山村摁下一個鮮紅印章
一詩百味。每個人由于經歷不同,環境不同。思維不同,審美不同,在讀同一首詩時也不盡相同,這也正是詩的魅力所在。寫詩的人推敲每一首每一段每一句每一字,用來表達自己內心深處的所思所感,而讀詩的人只能接近,有時甚至背離了作者的原意,所以本拙見不足之處,還望見諒包涵,僅供參考而已。
作者:木 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