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月亮惹的情
◆ ◆ ◆
文 | 讀寫菌
01
古代詩歌中的月亮
月亮是詩歌的寵兒,翻開唐詩宋詞,滿紙都是月光:
“春江花夜月”首屈一指,“明月松間照”洗滌心魂,“對影成三人”別出心裁,“雞聲茅店月”別有風味,“千里共嬋娟”力壓群芳; “秦時明月漢時關”天馬行空,“露似真珠月似弓”俗中取巧,“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令人唏噓……
月亮是古人的情感寄托,有著濃郁的文化象征意味。
她是古代的5G網絡,可以跨越時空傳遞信息。
她傳遞著對心上人的思念。“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霜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秋之夜,明月高掛,游子望向她,家人望向她,于是明月便成了情感傳遞的載體,她把“秋思”傳給千家萬戶,但接收這“秋思”信號的,不是手機,而是敏感的詩心。
她傳遞著對故鄉的情思。“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眼前的這輪明月,在世人最需要慰藉的時候升起,并把影子復制到江水中,以便讓詩人靠的更近一些。游子離家鄉越來越遠了,只有“家鄉的明月”還在和他一路同行,為他傳來故鄉的信息。
她傳遞著歷史的聲音。月亮不僅能跨越空間,也能跨越時間,這就容易勾起詩人的懷古之心。“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這是李白對吳國由敗轉勝再迅速衰落的感慨;“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這是劉禹錫對東吳政權煙消云散的長嘆。
她傳遞著對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人生苦短,而月色永恒,宇宙無邊。敏感的詩人面對月亮,常常會有對人生和宇宙深刻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若虛面對月亮,寫下了這樣空靈別致的詩句,引人深思。
月亮是愛情,月亮是懷鄉;月亮超越時間,月亮跨越空間;她是詩歌中最富親和力的題材,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把中國文人的審美情趣推到極致。
02
現代詩歌中的月亮
如果說愛情詩文學永恒的主題,那么,月亮便是詩歌永恒的意象。
由于詠月的古詩實在是太多了,人們便以為現代詩中的月亮很難再比古詩中圓。然而,月亮就是月亮,她在現代詩中又增添了新的情韻,她超越了農耕時代的田園意象,超越了聯系不方便時代的情感載體,具有了具有現代特色的情感體驗,從而能夠與古人平分秋色。
請看詩人張健的《敲門的月光》:
敲門敲了半小時 我才讓月光進來 她婀娜多姿 向我訴說山背后的 煙火和情景 一杯龍井茶 喝下去,月光 睡成了我的白被單
這真是一首有趣的詩歌,將月亮從升起到落下的軌跡,變成一個富有戲劇性的故事:月亮升起,但月光還沒有灑在大地上,半小時之后,才勾勒出門框的輪廓;我品茗賞月,看著月光慢慢移到床上。
這首詩先將月亮擬人(敲門、訴說、喝茶),最后將月亮擬物(變成被單),“我”對月光先婉拒,再交流,最后相愛,委實富有情趣。
將月光擬人,并不稀罕,但將之從擬人到擬物的動態化過程,實在奇巧。而這一跌宕過程充滿了始于最先婉拒,后演變為和解陶醉的情趣。古人能夠寫出其中的情趣,大有人在,但將月光出沒的軌跡設計成一個戲劇性場景,實屬少見。
可以說,由于現代詩格律沒有古詩那么嚴格,所以更容易自由發揮,寫出古人沒有寫過的情感,比如顧城的《月亮和我》:
我看著月亮/月亮看著我/我向它微笑/它不動聲色......
又大又圓/黃眼睛冷冷默默
我望著月亮/月亮忘了我/我對它怒視/它卻睡著了......
又細又彎/金睫毛閃閃爍爍
古詩也曾寫過這種“人有情而月無意”的感覺,那便是“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可是,在古城這首現代詩中,這種感情更加細膩,有鏡頭感。
03
重口味的月亮意象
詩人們用現代詩描寫月亮,除了突破了字數的限制之外,還突破了意象的內涵。他們用現代人的大膽想象,給月亮加上了更多特殊的韻味,有些簡直太重口味了!
先看余光中的《月光光》:
月光光 月是冰過的砒霜 月如砒,月如霜 落在誰的傷口上?
月光向來是祥和、溫柔、凄美之物,可是余光中故意“反其道而行之”,竟敢將月亮比作砒霜!這是古代詩人想也不敢想的,但這里卻恰到好處地表現出詩人遠離故國、返鄉無望的痛苦心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而“此霜非彼霜,思之心有傷”。
有余光中帶頭,月亮在詩中的形象開始千變萬化,甚至從審美走向審丑。有人說“月牙——上帝剪下的腳趾甲”(伊沙《星期天夜間的事件》),有人說“一定會有一個月亮亮得像一口痰”(多多《看海》)……
臺灣詩人秦松,甚至寫出《九十六種月亮》,用近百個喻體來打比方,令人乍舌:鴉片、酒精、煙灰缸、吸塵器、白瓷痰盂、杏仁豆腐、香草冰淇淋、咽不下的乳酪、塑膠的烙餅、釣餌、竊聽器、打瞌睡的老掛表、失落的一只耳環、老花眼鏡、唱不完的長恨歌、沒有日期的郵戳、透支的賬單……把詩歌變成了有關月亮的文化辭典。
不知道古人讀到這樣的月亮,會是怎樣一種心情?但上面還不是最損的,最損的是祁國的《中秋》:
月亮 你這個老處女 自從被老美上過后 就成了一個寡婦 但今晚 仍有十三人 把你仰望 我還分到了 一塊月餅
這首詩已經不是“審丑”了,簡直就是“以毒克月”“以毒克美”。在今天這個特別的日子里(中美交惡、又適逢中秋佳節),我們從這首詩中,可能又會讀出新的滋味。
你看,當我們突破審美慣性之后,一千個詩人,就有一千個不同的月亮。這樣的詩歌,如果發到唐代詩人朋友圈,恐怕只有李賀能夠點個贊吧?
那么,你不為我這篇文章點個贊嗎?謝謝,中秋快樂!
中秋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