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聽雨先生 芒果樹文學 2020-03-18 20:30
(耽擱您時間聽了,請多批評指正)
題目:關尹子、寒泉子和鬼谷子
作者:聽雨先生
主講:聽雨先生
上一節課我們講到老子、倪子和孫子,戲說為老子兒子孫子,其實還蠻有意思的。范蠡拜倪子為師,尊道貴德,輔助越王強國滅吳,稱霸諸侯;孫子的“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戰而屈人之兵”這些名言,世人皆知,細細揣摩,都是“道”啊。而且他們都深深領悟“功遂身退,天之道”的奧妙與不可違逆,世間唯有得道高人,才能這般徹底的撤離,激流勇退,不貪功,不慕名,不戀權,厭財貨。
老子離開東都洛陽,騎著青牛,到了函谷關,守關的將軍叫尹喜,是他的老朋友,他們在洛陽的時候,就經常在一起參悟天地,談經論道,拜會太子晉,和師曠鼓琴。
啊呀,說真的,我是很羨慕他們這些人啊,古人高遠,不是我們能比的啊。靜下心來讀一讀春秋戰國的歷史和人物,他們有一種“思想自由”的自由啊,這是后來兩千多年人類再難企及的高度。讀書人也不是后世所說的那種“弱不禁風”,儒家倡導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射箭”和“御車”都是很強的體力勞動和訓練。孔子、孟子不僅都長得高大魁梧,按現在計算都是一米八到一米九的身高,而且射箭、駕車技術都非常好,孟子更是能夠百步穿楊。“文弱書生”這個詞,用在那個時候完全不合適。陳寅恪先生在國學大師王國維投水兩周年后寫的紀念文章中說,“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該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再難有了喲。
在洛陽的時候,尹喜就拜老子為師,這些年頗有些心得。一天正在巡視關防,秋高氣爽,十分愜意,抬頭突然看到一片紫色祥云自東而來,知道有高人來此。早早的守在關外,一直等到傍晚時分,見一老者一襲青衫,須發皆白,十分飄逸,清幽高古,騎著青牛踽踽而來,到近前一看,見是老聃,故人相見分外親切。
當晚擺下酒席,兩人暢飲,歡敘說道。當尹喜得知老子已經辭官,準備西去隱居的時候,感到十分可惜,多次拜請老子能夠留下他的思想學問,傳之后世。
老子被他的真誠感動,便安心的住下,拿來刀筆竹板。觀天觀地觀大道,靜思靜悟靜刻文。半個月后,交給尹喜幾筒竹簡,就騎著他的青牛往西走了。
尹喜拿到竹簡,如獲至寶,反復誦讀,雖然只有五千多字,其思想卻通天徹地,深隧奧妙,“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卑烟斓卮蟮篮腿祟悮v史、人類社會說得十分透徹,越讀越有味道,也沒有書名,尹喜說,就叫《老子》吧。
讀了幾天以后,尹喜突然腦門大開,好像天上有人和他對話,徹底通透明白了。他這個關令守將也不做了,把關防文書和印信交給副將,騎上快馬追老子去了。
公元前345年,公孫鞅巡察新軍訓練后,帶上司馬錯,幾個衛兵,換上便裝,到終南山造訪寒泉子。
公孫鞅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商鞅,姬姓,周王室后裔,因家道中落,祖上移居衛國,在衛國都城制作竹簡買賣,生活還過得去。到了他爺爺輩,以國為氏,所以又叫衛鞅。秦孝公即位后,勵精圖治,奮發作為,向天下發布“招賢令”,衛鞅到秦國大展身手,先后于公元前356年和350年兩次大規?!白兎ā?,使秦這個西陲弱國迅速強大。變法取得巨大成功,孝公任衛鞅為“左遮長”“大良造”,就是相當于開府丞相。后來又把商於封給衛鞅,封號“商君”,所以他又叫商鞅。
但這個時候,新軍還沒有訓練完成,戰力仍然較弱。當時天下大勢是這樣的,魏國最強,實力最雄厚,占領了本屬于秦國的河西和函谷關八百里土地。魏侯召集天下諸侯相王,就是假意尊崇周天子,實則想號令天下,而秦孝公就是不給他面子,沒有去。魏罃(ying)就以目無天子為由,聯合山東五國準備進攻秦國。美其名曰“六國分秦,定安天下”。秦孝公和商鞅都知道打不過六國聯軍,沒有什么招數。商鞅這才帶著司馬錯來求教寒泉子,司馬錯當時負責新軍招募和訓練,剛剛從不更爵位晉升為五大夫。秦國的爵位共二十級,不更是第四級,五大夫是第九級,不是連升三級,而是連升五級了哈。
終南山南面有一處山泉,終年冰冷,飲之能卻百病,延壽益年,沐浴全身通暢,洗臉則醒腦明目,透徹天機。商鞅叫司馬錯守在山下,一個人去求見寒泉子。
只見一位白發老者站在溪邊,商鞅問道:“請問老丈,此處可有寒泉?”老者指指前面,說:“前面就是了”,商鞅抬頭只見一道瀑布自山頂沖激而下,“請問為什么叫寒泉呢?”老者說:“此泉夏季也寒冷似冰,所以叫寒泉?!鄙眺备吲d的說道:“這么說,您就是寒泉子先生了?前輩在上,晚生這廂有禮了?!闭f著,就是一個深深鞠躬,施以大禮。
寒泉子吟吟笑道:“先生身份尊貴,老朽可不敢當。”商鞅一怔,“先生何以知道?”“呵呵,你的心思都寫在臉上呢。只是眉宇間有黑氣,似有不解之難事。進草堂說話。”
寒泉子接著說:“先師關尹子快馬加鞭追趕老子,終究沒有趕上。關尹子也知道不是他趕不上,而是老子不愿再見他了。于是,他就尋到終南山,選了這處寒泉,結廬修身悟道。先師云游仙逝后,師兄王許也去云游,到了云夢山的鬼谷修煉,便以鬼谷為號,人稱鬼谷子。”
商鞅坐下,用寒泉洗了把臉,說完天下大勢,六國聯軍圍攻,無以應對。寒泉子靜靜聽完,隔了好一會,說:“將欲歙之,必固……”
商鞅不自覺的接著念:“張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字還沒出口,商鞅突然大悟,高興起來:“我知道了,示弱。不要硬碰硬。等等時機再說?!?div style="height:15px;">
回到秦國后,商鞅奏請孝公,出使魏國,送上大禮,稱魏為“上國”,極力促成好大喜功的魏罃南面稱王,這就是魏惠王,后因遷都大梁,又叫梁惠王,《孟子·梁惠王章句》就是記載孟子和他的對話。魏國稱王,引得天下紛紛譴責。商鞅不僅解了六國之圍,而且秦國默默無聞,沉下心來迅速發展自己,國力大增,軍隊戰力強大,數年后即收回被魏國侵占六十多年的河西和函谷關。強魏從此走向衰落,弱秦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當一個人能力不足的時候,必須收斂收藏,要懂得“柔弱勝剛強”之大道,要明白“魚不可脫于淵”。有時候處于下風不是壞事,有時候受些欺侮又有何妨。
鬼谷子的高徒龐涓、孫臏以兵學入道,蘇秦、張儀以縱橫學入道。他們都是悟得“道”之真諦,而成就事業的人物。
今天我們就到這里,主要把老子和《道德經》的來龍去脈梳理一下,看看是個什么樣的歷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