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晶《 博覽群書 》( 2020年12月01日)
中國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對于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研究也一直是在探索的道路上,尤其近些年來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書籍刊物相繼出版與發行,內容多為選取傳統節日,分別介紹其源流、演變、習俗、傳說等,也有選取古代詩詞與節日習俗合為一編者。這些書或系統描述了節日的面貌,或考察了節日風俗,可謂百花齊放,但就研究方向來看,多是從認識節日或描述節日演化的角度去拓展,缺少對歷史根脈的梳理,以及對今日傳承開發思路的探索。近日,在讀完黃意明和孫伯翰所著的《與時偕行:中國傳統節俗文化的現代轉化》一書后,卻頗受啟發。此書其中五個章節以深刻而扼要的方式,拈出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五個傳統節日的文化核心內涵,全面闡述了這些傳統節日的歷史演變軌跡和今日繼古開新的轉化之道,為中國古代傳統節日在新時代下的發展方向提供了思路。可謂既全面關照到了中華傳統人文價值之一脈相承性,又關注到節俗繼往開來的可操作性。
對傳統節俗的基本認知
中華傳統節日感自然節律而起,孕人文精神而豐。《與時偕行》從考察古代經典和民俗事項入手,認為傳統節日具有“放縱”與“節制”的雙重功能,又結合中國古代哲學著作《周易》陰陽互根、對立轉化的思想和相應的卦象義理,清楚地闡明了每個節日的連接交替過程,簡單地說,五個節日分別具有這些內涵:
清明節—— 感受生命的踏青活動與緬懷往者的掃墓活動連接了生與死,而生死乃是一體之兩面,與道之陰陽相通,故可將清明特征概括為“一陰一陽之謂道”。
端午節—— 一陰已生,陰陽相爭,故端午的節俗多為競技內容。雖然有相爭的成分,但最后卻由相爭進入和諧,所以端午的特征是“從競爭到和諧”。
七夕節—— 涉及了兩性關系,此時陽升陰降,陰陽不交,然牛郎織女神話故事卻反其道而行之,寓示平日里對立分開的兩性在此時得到了結合。另外七夕乞巧習俗,反映了中國古人對技藝的尊重,而技藝正是每個人的立身之本,故此節俗內涵可概括為“成家與立業”。
中秋節——涉及了月球的圓與缺,生命的永恒與死亡。人生的周期與月球的運轉周期相似,生而又死,死而復生。中秋節,人間萬家團聚,同賞月色,而月光普照,象征清凈平等,因此可將中秋特征概括為“平等與團圓”。
重陽節——從卦象看一陽獨存,眾芳凋零,人生老境已至。與冬至對看,連接著陰陽的剝與復,生命的衰老及復歸。故重陽登高升陽,節俗敬老。可用“避難—登高—尊高年與詩意人生”概括節令特征。
若以乾卦各爻之爻辭來解釋清明、中秋、端午、七夕、重陽、冬至六個中國傳統節日,也可得出類似的結論。每一爻都可喻示一個節日的內涵和功能,象征著自然界和人類生命的周而復始。清明對應九二,九二爻辭為“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一方面,“見龍在田,利見大人”象征著生命開始進入活躍階段,年輕人開始追求事業,正與清明前后農忙的情境相對應,所謂“清明前后,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便是這個含義。另一方面,清明節也與九二之位置相對應,九二之下為“潛龍勿用”的初九,帶著地下的氣息,九二之上則生命開始逐步成長,這與清明節以祭祀儀式和踏青習俗連接死亡與生命相吻合。端午節對應九三,九三爻辭為“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君子整日對危險保持警惕,這樣就會免于災禍。可以理解為此時君子處于警惕之中,擔心異常事件的發生,這與端午時節君子齋戒,并以斗爭、鎮壓的方式禳解毒害的屬性相對應,但保持警惕并采取鎮壓姿態的目的是為了預防不測以建立和諧,故而端午節俗在斗爭最后也要進入到陰陽和諧狀態。七夕對應九四,九四爻辭為“或躍在淵,無咎”。此爻中龍已入水,處在上升的狀態,上升狀態的個體需要兩方面的基礎,一是擁有美滿幸福的婚姻,二是擁有一門可以安身立命的技術,這正對應了七夕的兩個內涵,夫妻團圓與乞求技巧。中秋對應九五,九五的爻辭為“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此爻象征著人生中最好的階段,對普通人來說,最圓滿的人生應當是膝下有兒女,家庭團圓美滿,身體健康。而對社會來說,最好的社會應該是人人平等,關系和諧。中秋有著團圓、平安、平等、和諧的內涵,因而此爻可以對應中秋。上九爻辭為“亢龍有悔”。事物發展,盛極必衰,此爻正象征著人入老年,雖然處在最高的位置上,但卻已經是進入生命的后期,因而此爻恰與以老年人為中心的重陽節相對應,重陽的兩個主要內容,登高避災以求長壽,飲菊花酒祛疾皆是為了使老年人能延續壽命,健康地安度晚年。冬至則回到初九,此時貞下起元,一陽來復,新一輪生命又重新發動。
這個過程正與《周易》中“生生之謂易”的生命精神相呼應。宇宙間萬物的變化都是由對立雙方的相互作用所推動著,這就是“易”的哲學精神。既要區分出不同,但又需使對立雙方歸于統一。所謂“剛柔相摩,八卦相蕩;陰陽相推,變在其中矣”(《系辭傳》)。書中用“求同存異”“自強不息”“辯證統一”的周易運行之道巧妙暗喻每一個節日,展現了自然界此消彼長的轉換關系與相濟相摩的存在格局。書名“與時偕行”出自《易·損》彖辭:“損益盈虛,與時偕行。”意為變通趨時,根據時機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這與中國文化經典強調的“素其位而行”“中行無咎”“通變成文”的“時中”精神一脈相承。“時中”的手段是“執兩用中”,把握兩端,求得平衡。“中”并非數學精確計算的平均數,而是隨著環境情況的變化而把握的平衡點,所謂“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朱熹《中庸章句》)天賦予了萬物氣與理,也必然賦予了與之相符的使命,但使命的完成過程會遭遇不同的形勢和環境,故而我們在看待傳統節俗之時,不應僅僅局限于它的現象層面,更應該思考它背后深刻的哲學意義與創新精神,賦予其時代性的新形式,滿足現代人的情感與心理需要。
節俗重建觀念與具體實踐
歷史上節俗文化具有社會調節、審美、放松娛樂等多種功能,面對當今傳統節俗逐漸失去影響力的現象,我們對此僅僅提倡知識性的了解或作口頭的呼吁是不夠的,還需研究節俗衰弱的原因,探討振興與重建的可能性。而對如何重建,作者認為:節日既應尊重人們長期生活所形成的的潛意識和集體無意識,更應該通變古今、與時偕行,順應新時代和城市化的現實。我們需找到節俗發展的時代土壤,行乎當行,止乎當止,探索節日應當扮演的時代新角色,以便讓傳統節俗擁有經久不息的生命力。在《與時偕行》開篇緒論中,作者就傳統節俗與文藝實踐的互動關系,指出了傳統節俗的儀式與表演特性,認為節俗不應僅存在于社會學、民俗學的研究領域,節俗活動本質上也是一種表演活動,與戲劇同宗同源,我們可以利用應用戲劇的形式建立新的節俗儀式,設立獨特的戲劇語境,根據不同節日重建的目標及意義,設定屬于節日活動的“劇本”,以節日為契機,解決個體、社會出現的某些問題。例如,清明節在農歷三月,此時,自然界舊物已逝,新物方盛。因此,活動的內容也是與此相關的踏青祭祀。社會工作者和學校教師可借助社區與學校,搭建表演平臺,用物件小品等表演與祭祀、清明相關的內容,借此傳承先輩精神。端午節可普及全民體育運動,在競技中學習,在保留競爭性的基礎上增強娛樂性、團隊合作性。七夕節可借助其文化氛圍,在社區和學校開展手藝比賽和文藝表演,以培養工匠精神;此外,還可借此機會樹立年輕人健康的婚戀觀。中秋節也可開展戲劇活動 ,通過親身參與表演活動,探索各自家庭問題的解決之道,以戲劇矛盾虛擬可能出現的真實矛盾及其解決方法。此外還可以結合每個節日的時令特點和文化內涵,組織詩詞創作和欣賞活動,書中特意設計了很多活動,尋求藝術與傳統民俗的結合之道。
誠然,我國地域遼闊,“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傳統節日在各地的內容和形式不可能完全相同,本書也不可能面面兼到。但就其現實性而言,已極大程度地落實到了社會基層的方方面面,尤其提出將傳統節日與戲劇等藝術形式相結合的實踐論,可操作性強,尤為難得。
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炎黃子孫心中永遠不能忘懷的文化記憶。“洋節”的盛行可以理解,但是傳統節日的式微,卻是不應該的。這不僅關乎本末,也關乎我們民族的文化之根。我們的傳統節日,從立春到冬至,原始反終,體現著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著人與萬物之間的融合,那是中國人獨特的生活方式。(作者系上海戲劇學院青年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