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為今用來自網絡 許衡與許衡文化 8月27日
按: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余姚人,漢族,明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兼軍事家、教育家。
王守仁為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進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歷任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等職,接連平定南贛、兩廣盜亂及宸濠之亂,因功獲封新建伯,成為明代因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明穆宗時追贈新建侯爵,謚號“文成”。萬歷十二年(1584年)從祀于孔廟。
王守仁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陽明心學后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其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王守仁的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傳世。
王陽明心學源于程朱理學,而又大異于程朱,關鍵是對萬物本源的認識截然不同。程朱理學是“向外求”,認為萬物之本源就是儒家所倡導的倫理道德,謂之“道學問”。而陽明心學是“向內求”,認為萬物皆源于人之本心,謂之“尊德性”。龍場悟道,王陽明嘆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王陽明認為自己搞錯了,追求圣人之道,修煉自己的本心就足夠了,何必向外求證事物之理!
王陽明像
明朝哲學家王陽明《心學經典名言》100句
1、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3、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4、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5、“格物”即“慎獨”,即“戒懼”。
6、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7、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8、你看滿大街都是圣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9、心狹為禍之根,心曠為福之門。
10、誠字有以工夫說者。誠是心之本體,求復其本位,便是思誠的工夫。
11、無私心就是道。
12、惟天下之至誠,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13、謙虛其心,宏大其量。
14、千圣皆過影,良知乃吾師。
15、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豈有功夫說閑話,管閑事。16、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17、動亦定,靜亦定。
18、攻吾之短者是吾師。
19、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本體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親,即事親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人愛物,即仁人愛物便是一物。
20、人人自有定盤針, 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邊尋。
21、心即理也,心外無理,心外無物,心外無事。
22、凡學之不勤,必其志未篤也。
23、 謙者眾善之基,傲者眾惡之魁。
24、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25、故立志者,為學之心也;為學者,立志之事也。
26、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難,則其失之必易;其積之不久,則其發之必不宏。
27、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經,五經亦史。
28、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29、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云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里,月明飛錫下天風。
30、一念開明,反身而誠 。
31、靜處體悟,事上磨煉。
32、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33、常快活便是功夫。
34、君子誨人不倦,而師道必嚴。
35、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
36、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則知道,知天。
37、良知者,孟子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大學問》)38、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
39、心無外物,物以心生。
40、問君何事日憧憧?煩惱場中錯用功。莫道圣門無口訣,良知二字是參同。
41、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42、山中莫道無供給,明月清風不用錢。
43、天理即人欲。
44、天理即仁心。
45、所以為圣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雖凡人,而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圣人。
46、個個人心有仲尼, 自將聞見苦遮迷。而今指與真頭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47、勿忘勿助 必有事焉。
48、何為第一等事?當讀書做圣人耳。
49、汝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50、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
51、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52、不以聰慧警捷為高,而以勤確謙抑為上。
53、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
54、若己為君子,而使人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惻怛之心。55、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
56、一有謀計之心,則雖正誼明道,亦功利耳。
57、夫精藏則太和流,神守則天光發,累釋則怡愉而靜,機忘則心純而一。四者,道之證也。
58、茍無尊崇篤信之心,則必有輕忽慢易之意。
59、夫志,氣之帥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則流息,根不植則木枯,命不續則人死,志不立則氣昏。60、地靈則人杰,人之無良,亦足以為山川之羞!
61、夫美質難得而易壞,至道難聞而易失,盛年難遇而易過,習俗難革而易流。
62、人雖至愚,責人則明;雖有聰明,責己則昏。
63、人之善惡,由于一念之間。
64、一念改過,當時即得本心。
65、致知二字,乃是孔門正法眼藏,異此而學,即謂之異端;離此而說,即謂之邪說;迷此而行,即謂之冥行。
66、功蓋天下而莫之嫉,善利萬物而莫與爭。
67、體,即良知之體,用,即良知之用,寧復有超然于體用之外者乎?
68、能戒慎恐懼者,是良知也。
69、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際。
70、隨物而格,是致知之功。
71、格物致知,滅除輕傲。
72、圣人氣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73、以言語謗人,其謗淺;是以身謗也,其謗深矣。
74、外面是非毀譽,亦好資之以為警切砥礪之地。
75、眼前路徑須放開闊,才好容人來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無展足之地矣。
76、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77、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只是一“傲”字,便結果了這一生。
78、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與理而為一者也。
79、良知良能,愚夫愚婦與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婦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80、凡謀其力之所不及而強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為致良知。
81、記誦之廣,適以長其敖也;知識之多,適以行其惡也;聞見之博,適以肆其辨也;辭章之富,適以飾其偽也。
82、良知不由見聞而有,而見聞莫非良知之用。
83、良知之外,別無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義。84、思是良知之發用。若是良知發用之思,則所思莫非天理矣。
85、君子之酬酢萬變,當行則行,當止則止,當生則生,當死則死,斟酌調停,無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86、蓋良知之在人心,亙萬古、塞宇宙而無不同。
87、不欺則良知無所偽而誠,誠則明矣;自信則良知無所惑而明,明則誠矣。
88、至誠則“無知而無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89、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是非之心,不慮而知,不學而能,所謂良知也。
90、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猶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猶有喪心者矣,吾安得而非喪心乎?
91、《中庸》謂“知恥近乎勇”。所謂知恥,只是恥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
92、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93、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94、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95、須于心體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須反在自心上體當。即可通。心體明即是道明。
96、然天理亦自有個中和處,過即是私意。
97、道無精粗,人之所見有精粗。
98、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也。
99、至善者性也,性元無一毫之惡,故曰至善。
100、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雖彌漫周遍,無處不是,然其流行發生,亦只有個漸,所以生生不息。
101、良知只是個是非之心。
102、主一就是專注一個天理。
103、心猶鏡也。圣人心如明鏡。常人心如昏鏡。近世格物之說,如以鏡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鏡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鏡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嘗廢照。
104、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
105、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