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這幾個關鍵期要引起家長足夠的重視。
杜布森博士在《勇于管教》一書中有一段關于規則的話:
如果懸崖邊上設有欄桿,那么人就敢靠近欄桿往下看,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如果沒有欄桿,大家在離懸崖很遠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別說站在懸崖邊緣往下看了。
欄桿就是界限,知道界限(規矩)的孩子會有安全感,相反,沒有界限的孩子沒有安全感,因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
孩子的“規矩感”要從小培養,2-3歲就是培養規矩的一個關鍵期。
首先,要告訴他們什么是對,什么是錯,學會辨明是非。
其次,要帶領他們一起守規矩,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排隊守秩序,比如在玩游戲時遵守游戲規則。
最后,如果他們違反了規矩,要有適當地懲罰,這樣才能讓他們知道規矩的重要性。
當孩子過了規矩期,也就是3歲之后,就要開始重視起孩子的性格養成。
孩子在童年時期,相處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父母的性格和關系直接影響到孩子性格的養成。
如果父母的性格積極、開朗,那么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也會變得陽光、溫暖。
父母相親相愛,家庭溫暖和諧,養出來的孩子自然不會囂張跋扈。
相反,如果父母每天都在爭吵,那么孩子的性格也會比較尖酸刻薄。
因此,如果想培養一個有著健全性格的孩子,父母的性格和關系必須是明媚且和諧的。
獨立能力的培養不可操之過急,這個階段一般是4-5歲之間。
孩子自己的事情,盡量要讓他自己做,不要因為一時地心疼,就“萬事包辦”,這樣只會讓孩子變得懶惰、無能。
當孩子年紀稍大一點后,可以嘗試去讓孩子動手做飯,先從簡單的面條開始煮,慢慢你會發現,孩子已經漸漸具備了獨立生活的能力。
在這里強調一下:培養獨立能力的前提是——一定要保證安全哦。
養育孩子的過程漫長且艱難,需要家長更多的用心和重視。
這些關鍵期對孩子很重要,對家長更是一種考驗。當孩子處在這些關鍵期的時候,家長不要慌也不要急。
用正確的方法多引導、多幫忙,就一定能幫助孩子渡過這幾個階段,為以后的健康成長打下夯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