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憂故里 今天
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因《易經》中把“六”定位陰數,把“九”定位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二九相重,稱為“重九”。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節日,此后歷朝歷代沿襲至今。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還有重九節、茱萸節、菊花節等說法。人們在慶祝重陽節時一般會登高、賞菊、喝菊花酒、插茱萸、還要吃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諧音“久久”,有長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與推行敬老活動。重陽節與除、清、盂三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里祭祖的四大節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九月九正值仲秋時節,秋高氣爽,登高遠望,嘯詠騁懷,活動筋骨,所以,人們于重陽登高,在時令上是最合適不過的。重陽節古人登高的說法源于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后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所以有了重陽節登高“辭青”的說法。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對應。
古代還有九九插茱萸的習俗,所以又叫茱萸節。茱萸入藥,可制酒養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茱萸香味濃,有驅蟲祛濕、逐風邪的作用,并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九日也是逢兇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戴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還被人們稱為“辟邪翁”。
與登高相聯系的有吃重陽糕的風俗。高和糕諧音,作為節日食品,最早是慶祝秋糧豐收、喜嘗新糧的用意,之后民間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重陽日,歷來就有賞菊花的風俗,所以古來又稱菊花節。農歷九月俗稱菊月,每當這時會舉辦菊花大會,傾城的人潮赴會賞菊。從三國魏晉以來,重陽聚會飲酒、賞菊賦詩已成為時尚。在漢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長壽。
重陽佳節,我國有飲菊花酒的傳統習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陽必飲、祛災祈福的“吉祥酒”。
放紙鶴是惠州過重陽節的主要習俗。換句話說,惠州民間過重陽節是以放紙鶴為主要特征的。此習俗除惠州流傳的民謠中有敘述以外,光緒《惠州府志》亦有記載。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做登高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白霜。
還似今朝歌舞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簿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今天,重陽節被我們國家定為老年節,讓我們在這樣一個節日里,牢記對父母的那份感激之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家有一老如有一寶,老人是我們的財富,他們的付出,他們的培育,造就了今天的我們,百善孝為先,用孝道回饋他們一個安樂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