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農業大省的農村金融的主力軍,近幾年來,河南省農村信用社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實施了一系列金融創新,并且取得明顯成效。但是,由于體制、觀念、生態環境等因素,這些創新仍然不能滿足“三農”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因此,河南農村信用社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加大金融創新力度,才能更好地適應城鄉統籌發展,適應農村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適應縣域經濟戰略調整,適應農村經濟體制綜合改革,使河南省從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目標早日實現。
金融創新的現狀
近年來,河南省農村信用社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要求,在解決“三農”問題的進程中,始終站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高度,把城市和農村的經濟發展作為個整體,統一籌劃,通盤考慮,圍繞農村的改革深化,有針對性地推進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努力滿足“三農”的金融需求,使城鄉之間、系統內外的資本、信息、技術和人才等生產要素順暢流動,加快了河南富民強省的改革發展步伐。
一是在信用評定的基礎上,開展了聯合增信模式的創新。河南省農村信用社不斷推進信用戶、信用村(社區)、信用鄉(鎮)的評定工作。在此基礎上,對信用好的農民貸款擔保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擔保協會、涉農企業聯保協會擔保的貸款規模適當放大,進一步解決了擔保能力差的農民和企業資金需求問題。由于協會的成員對借款人或借款企業的經營項目、信用程度和經濟實力非常了解,不僅省卻了農村信用社貸前調查的大量工作,而且有利農村信用社貸后管理。
二是在信用工程的平臺上,開展了循環貸款模式的創新。信用工程經過近十年的推廣,效益逐漸顯現。通過信用評級,對農戶或企業一次核定授信額度,在總額控制的前提下,隨用隨貸、周轉使用、到期歸還、動態管理、信用升級。這種循環貸款模式,手續簡便,客戶憑“一章一證一卡”(印章、身份證、電子守信卡)即可在當地農村信用社的營業窗口辦理貸款,不僅方便了農戶和企業貸款,還有效杜絕了貸款中的腐敗。
三是積極響應政策,開展了創業貸款模式的創新。為解決涉外勞動經濟開發、出國務工人員資金需求,一些聯社大膽進行了貸款模式的創新。如新縣、開封縣聯社創辦的“地球人貸款”,借款人只需攜帶勞務公司出具的出國證明、身份證、印鑒便可在轄內任何一家信用社辦理一定額度的貸款。舞陽、新鄭、鄧州等縣市的農村信用社,積極結合政策,推出返鄉創業貸款、巾幗創業貸款,大力支持自謀職業、自主創業。
四是在風險可控的基礎上,開展了貸款擔保模式的創新。以因地制宜、靈活多樣、產權清晰、風險可控為原則,進一步解決農戶和企業貸款擔保難的問題。開展倉單質押貸款、大型農機具抵押貸款,擴大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動產和不動產抵質押貸款范圍。開展林權質押貸款、養殖水面貸款、礦權質押貸款,解決有資源,但無土地、房產等擔保的企業生產建設資金需求。開展結算單質押貸款、訂單農戶貸款,解決有市場但無其他有效物擔保的農戶和企業生產建設資金需要。除此之外,大部分聯社還嘗試了涉農擔保公司擔保貸款、龍頭企業加農戶擔保貸款、貸款加保險等模式的創新,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是在提升技術的基礎上,開展了金融服務模式的創新。近年來,河南省農村信用社不斷加大資金投入,改造技術平臺。成功加入了中國銀聯,發行金燕卡1000萬張,卡存余額320億元;加入北京農信銀資金清算系統,開通了全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間的實時電子匯兌、銀行匯兌、個人賬戶通存通兌,結算服務水平明顯提高。通過創新融資方式、拓寬融資渠道、豐富支農信貸產品,不斷滿足農民的金融需求。
經過大膽嘗試,目前河南省農村信用社已經推出信貸支農創新產品30多項,產品種類多樣,服務對象多元化,進一步提高了農村金融服務的覆蓋率。
金融創新存在的不足
一是創新產品雷同,創新力度不夠。由于開發能力有限,對農村市場信貸需求調查不夠深入等原因,全省各地農村信用社在信貸產品創新上還存在雷同現象:或是對原有的貸款業務進行重新包裝宣傳;或是采用拿來主義,對借鑒來的金融產品一味簡單模仿,創新的自主性和原生性不夠。比如說小額農貸,一些信用社在借鑒外地流程的情況下,不顧當地實際情況,對小額農貸的額度也照抄照搬。
二是創新產品手續繁瑣,辦理時間過長。以信陽、南陽等地市農村信用社辦理的林權抵押貸款為例,需要經過申請、受理、抵押物的審核認定、抵押物的評估、簽訂合同,辦理抵押和登記、核發抵押證書、簽訂貸款合同、辦理貸款等多項程序,加之因貸款審查、審批環節多、時間長,抵押物評估登記涉及林業、評估中心等多個部門,導致貸款手續繁瑣,費時費力。
三是產品普遍存在額度小、期限短等特點,難以滿足“三農”發展需要。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在農村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小,大型養殖業、種植業和農副產品加工業迅速發展,推進了農村經濟的產業化。與傳統產業相比較,新興產業有投資大、生產周期長、見效慢、收益高等特點,這些特點使目前農村對貸款的需求也出現了很大變化,對貸款金額需求越來越大,對貸款期限的要求也更長。但目前所推出的創新產品卻難以滿足。
四是金融創新層次低。農村信用社的業務創新主要局限于對傳統業務的補充和更新,在利用農村信用社綜合信息、技術和人才等為客戶提供高質量和高層次服務方面比較欠缺,咨詢服務類、投資融資類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類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業務創新發展明顯不足,業務量小,可復制性差。
五是金融創新發展不平衡。由于沒有專門機構和人員組織金融創新的研究、開發和推廣,各地市農村信用社開展金融創新工作只能靠熱情和積極性來推動,致使地市之間、聯社之間的創新水平不一、創新規模不一,區域間發展很不平衡。
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
農村信用社必須加快金融創新步伐,豐富金融產品,提高金融技術,完善金融服務,才能更好地滿足農村經濟增長和生產力發展要求。
一是在經營理念上進行創新。要通過更新觀念,使信貸支農方向從支持傳統農業向支持“大農業”轉變,努力去發現、培育和開創新的支農平臺;從支持傳統農民向支持現代農民轉變,合理引導農民現代化思想觀念,擺脫傳統劣習;從支持傳統農村向支持新農村轉變,不斷更新觀念,堅持與時俱進。
二是在法人治理結構上進行創新。在完善省級聯社的管理、服務行為的基礎上,探索如何把省聯社改組為由法人單位參股的股份制省級農村合作銀行新體制。探索省聯社如何從管理職能向管理與經營的雙重職能過度,在履行管理職能的同時,使法人社迫切要求的規模化服務更加有效展開,使自身的法人治理更趨完善,使其與法人社、與銀行監管部門、政府關系更加明晰,責權約束更加有力。
三是在支農機制上進行創新。要明確農村信用社的市場定位,“立足社區,服務三農,打造全省最大的社區性、零售型銀行體系”。借鑒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等現代金融企業的項目管理方式和風險管控辦法,把河南農村信用社的經營模式確定為既適應于大量非正規金融需求的小額信貸業務,又可以通過多種擔保和保證方式,在有效控制和分散風險的前提下,積極發展適應農業產業化和縣城經濟需要的較大數額貸款的雙層經營模式。通過精準定位,精確經營,進一步提升信貸品牌,拓寬服務領域,改進管理方式,完善風險管控,更好地實現農村信用社快速健康發展的目標。
四是在貸款工具上進行創新。建立和完善精細化、標準化、系統化的貸款業務操作管理規程,形成清晰的責任追蹤路徑和有效的內部控制機制,為農民和中小企業提供及時、周到、優良和便捷的服務;積極跟進與“三農”相關的政策,進一步改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加強信用社與信用協會等信用共同體的合作,通過規范信用共同體內部的資信公開、信用評估、貸款催收等程序,完善內在激勵約束機制,調動成員自我管理的積極性,把聯保、擔保基金和風險保證金等聯合增信方式應用于更寬更廣的范圍;充分利用已經成熟的結算支付系統、運營網絡,圍繞國家支農惠農政策、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開發惠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與之相適應的產品,以滿足不同對象、不同層次、不同規模的城鄉居民、農戶、涉農企業的金融需求。多方聯動,協同合作,著力探索各種形式的貸款抵押擔保模式,引導、撬動、黏合各種社會資金向現代農業和農村集聚。支持投資擔保公司與產權流轉擔保公司的成立,使市場化配置農村資源的機制更加健全,資本向農村流動渠道更寬廣,完善林權抵押、養殖水面使用權抵押、耕地抵押等農業經營權抵押模式,進一步密切農村信用社、農業產業和農戶的關系,進一步破解“農業貸款難、貸款擔保難、種養業保險難”的難題;因地制宜地探索推進利率市場化的模式,適當縮小農村信用社存款利率與民間借貨利率的差距,增強農村信用社對民間借貸金融的引導能力。
五是在風險保障上進行創新。協調政府建立小額農貸擔保基金,由地方政府和各級民政部門共同出資,主要用于因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補償,同時對部分創新金融產品提供擔保;充分利用自身的人緣地緣和資源優勢,配合當地政府、保險公司和行業協會加強對涉農保險目的、意義的宣傳,大力培育群眾的風險防范意識。強化制度約束,建立農業種植和新品種引進的強制保險制度,弱化高危品種和項目的風險。強化利益驅動,對投保農戶所需貸款在同等條件下實行貸款優先,利率優惠和服務優質,協力推進農險市場的不斷擴大,弱化災損對農村信貸的影響。要利用人才優勢和交叉銷售優勢,與保險公司合作經營,以訂單和保單等為標的資產,探索開發“信貸+保險”金融服務新產品,逐步形成風險利益的共同體。
六是在激勵機制上不斷進行創新。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摒棄信貸管理中一切不合時宜的做法,構建科學、合理的貸款激勵約束機制,調動信貸人員營銷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多種途徑引進、充實信貸營銷人員,提高綜合素質,鼓勵員工從圍繞發展本地區特色經濟入手,積極創新金融產品,切實解決農民擴大再生產和調整產業結構的資金需求。對因創新而形成的不良貸款,要綜合各種因素加以分析,實事求是地落實相關責任,使創新人員能夠輕裝上陣,敢于創新,愿意創新。(河南省農信聯社副主任 李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