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人過四十不學藝。為什么呢?
其實仔細想一想,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很多技藝需要長時間的學習,經(jīng)過10年甚至20年的打磨方能最終取得一些成果。
而,人生又非常之短,人活七十古來稀嗎!
在中國歷史上,大唐盛世時的百姓的壽命最長,超過后世元明清各個朝代。根據(jù)5100個墓志銘的統(tǒng)計,唐朝人均壽命59.3歲!
到了清朝,雖然醫(yī)療水平有所發(fā)展,但人均壽命也不長,清前期(1840年之前)人均壽命是45歲;清后期(1840年后),人們平均年齡明顯下降,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平均年齡為僅為32歲。
所以你看,為什么40歲以后不學藝了,不是不能學了,而是還沒等學成,服務于社會,人就去世了。
以上是題外話, 扯的有些遠,我們還是回到本文的主題,來看看為什么說,年輕人要樹立長期主義價值觀。
所謂的長期主義,是說要在一件事情上,樹立長時間堅持的思想,長時間為之奮斗的觀念,不要間斷,要心無旁騖,長期堅持一件事情。
為什么要提倡長期主義價值觀呢?這是由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所決定的。
美國有位暢銷書作家,丹尼爾·科伊爾寫過一本書《一萬小時天才理論》,這本書的核心就是“一萬小時定律”,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堅持一萬小時,基本上都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
英國神經(jīng)學家DanielLevitin認為,人類腦部確實需要這么長的時間,去理解和吸收一種知識或者技能,然后才能達到大師級水平。
音樂神童莫扎特,在6歲生日之前,他音樂家的父親已經(jīng)指導他練習了3500個小時。到他21歲寫出最膾炙人口的第九號協(xié)奏曲時,練習的時間早已超過1萬個小時。
可以說,一萬小時定律早已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
那么,一萬小時是一個什么概念呢?
就以學習小提琴為例,如果每天練習3小時,一年按350天計算的話,一萬小時差不多相當于10年的概念。
也就是說,拉小提琴,需要以每天3小時,不間斷練習10年的時間,才能達到一個類似專家的水平。
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這一點呢?
兒童時期和少年時期,由家長督促練習不算,我們僅說從一個人成年后開始,意識到自己要學習一門知識或者技能的時候開始,就從20歲開始吧,其實現(xiàn)在,我知道,即便是到30歲的時候,還有一大批人在迷惘呢。
從20歲開始計算,由于學習、工作、成婚等限制性的因素,一個人在一件事情上的投入,每天能夠達到3個小時,是非常之艱難的,非有異常的決心和毅力不可。但是拿出1.5個小時還是可以的,以此計算,到到達一個專家級水平,至少就需要20年的時間,這還是在理想狀態(tài)下。
所以你看,一個人想干一件事情,成為某一個領域的專家,需要奮斗20年。
我們之所以要說樹立長期主義,是因為在很多領域,短期內是看不到效果的,非有長期磨煉,長期積累,才能厚積薄發(fā)。
就拿當今書畫界有名的三位大書法家來說吧,在成名之前無不是經(jīng)過10年以上的刻苦練習。
1、當年范增先生從中央美院畢業(yè)之后,被分配到中國歷史博物館,跟隨沈從文先生編繪中國歷代服飾資料,長達10年的時間,在白描上可以說是痛下苦工,白天黑夜伏案勾畫這些令人敬畏的畫稿,那樣耐心,認真,那時,凡是常到天安門西側的喜闕門,都記得,在木格糊紙的破窗后,他總是潛心作畫,或引吭歌嘯。沒有這樣長時期的磨練,也就無法成就后來范先生的厚積薄發(fā)。
2、在中國乃至亞洲,大名鼎鼎的田英章先生,因“歐楷”書法造詣很高,擁有眾多粉絲。他曾作為國務院書寫員,專職書寫各級官員的任命書,長達10年。日本兩家公司請他去寫字庫,每部耗時6年,他12年如期完成這項浩瀚的工程。正是這樣長期的磨煉,才成就了今日“田楷”的威名。
3、中國著名書法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盧中南先生,他說從1977年到1987年,整整寫了十年的展覽版面說明文字。那個時候搞展覽既沒有照相排字機,也沒有電腦,全靠人手寫。因為展覽版面高低不同、大小不等,他幾乎用盡渾身解數(shù),除了坐著、站著外,有時需要跪著、半蹲著甚至趴著去寫,就這樣,每天寫兩三千字楷書是家常便飯。
其實,不只是在關乎技能的培養(yǎng)中,在關乎其它行業(yè),也存在著長期主義的規(guī)律,比如復利的威力,也需要長期積累才能發(fā)生實質性的變化。
比如,被稱為股神的巴菲特先生,他也是經(jīng)過長時間財富的積累才成為的股神。各位可看一下下面這張圖。
巴菲特在20歲的時候,財富也就不到2萬美元,到37歲的時候,財富才超過1000萬美元,也即是說他用了17年財富才超過1000萬美元。在此之前,從圖上可以看出財富的積累是非常緩慢的。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jīng)濟發(fā)展,其實也遵循著長期主義的規(guī)律。
我們看,從1982年到1992年,這十年間,我國的GDP一直在增長,但是絕對數(shù)的增長一直非常緩慢,這與上面巴菲特的財富積累在前10年的狀況相類似的,而1992年之后,GDP增長大幅度上升。
再比如,下面這個例子,這是騰訊QQ最高同時在線用戶數(shù)量,從2004年-2008年,用戶增長的絕對數(shù)量也是非常緩慢的,到后來越來越快。
舉了上面幾個例子,說明什么呢,說明的一個道理就是,無論經(jīng)濟發(fā)展還是技能的提高,初期的成長都是非常緩慢的,但是這個過程卻恰恰又是必不可少的,沒有前期緩慢的增長,就沒有后期飛速的發(fā)展。
這,對于年輕人而言有什么啟示呢?
這個啟示就是,對于人生目標而言,一定要樹立長期主義,不要好高騖遠,要腳踏實地,要一步一個腳印前進。
正如得到創(chuàng)始人羅振宇所說,要做時間的朋友。目前,邏輯思維公眾號上的“羅胖60秒”這一專欄已經(jīng)做到了第2378期。一天一期,已經(jīng)持續(xù)做了6年半的時間。也正是他的堅持不懈的訓練,才成就跨年演講長達4個小時以上的脫離演講的本事。
那么,為什么是年輕人呢?
相對于中老年人來說,年輕人的優(yōu)勢就在于未來的時間,年輕人有充足的時間,有40-50年的時間可以謀定一件事持續(xù)努力,成功之后還有更多的時間,可以服務于社會。
而中老年人就不同了,雖然說想學習什么時候都不算晚,但是服務社會的時間就很少了。
因此,最后總結一下。
基于兩個原因,年輕人要樹立長期主義價值觀。
一是人類的一切技能、技藝,乃至財富,都需要長期打磨,長期積累,這些都是以10年為單位計算的。不樹立長期主義價值觀,就無法達成成為專家的目標,不能實現(xiàn)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成就的人生。
二是年輕人有足夠的時間來成就某一領域的專家,更為重要的是有足夠長的時間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服務社會、貢獻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