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與孩子溝通,是現在很多家長碰到的難題。家長可以從以下方面加以努力:
1.家長應轉變“一切聽我的”的父母中心主義觀念,時常反省自己是否平等地對待孩子和與其相處、交談,切勿以尊長的口吻與孩子說話。孩子犯了錯,父母應該批評并幫助他改正;但是父母犯了錯若不承認,請求孩子的原諒,這對孩子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是不具說服力的。父母對孩子也常感情用事,如,在其高興時對孩子親熱、寬容;不高興時又任意訓斥、打罵孩子,以家長身份自居;這對孩子來說顯然也不公平。家長要想與孩子進行有效的溝通,需摒棄一切舊意識,從觀念上和行動上真正做到與孩子平等相處。
2.家長應學會聆聽,做孩子真實的“聽眾”,才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真正達到與孩子心靈溝通的目的。家長不能認為孩子說的話無關緊要,忽視孩子的感受。小孩常會向父母“匯報”其看到的新奇事物、碰到動心的東西、遇到的麻煩事,這些都是小孩天真無邪,依賴父母的表現。父母應耐心地聽完,即便是它打擾了你正在做的事情,且最好還是聚精會神地聽,這樣才能教導孩子說錯或偏激之處,做到在容納和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相互平等的交流。需注意的是,家長在責怪孩子時,需認真聆聽孩子的申辯,仔細了解情況后才做出判斷,切勿氣惱,帶有不良情緒,這樣孩子才能信服,還可為家庭營造一個更加和諧、民主的氣氛。要建立與孩子的順暢溝通,家長只要心懷平等理念:做孩子的朋友,以理解、尊重的心態去聆聽孩子的心聲,溝通就不會困難。
3.家長在任何時候都應正面與孩子談話和說理。父母在與孩子交談時,應態度真誠,語義明確.做到輕講重聽,切忌從反面挖苦諷刺孩子。畢竟父母的話語最能傳達其感情色彩,粗暴的話語會使孩子產生煩躁和抵觸的情緒,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信心,抑制孩子的欲望和情感,達不到真正溝通的目的。父母若設身處地地為孩子著想,跟其共同探討教訓和原因,反而能使情感得到交流。
4.家長在和孩子交談時,應把握住要害,切忌吹毛求疵,嘮嘮叨叨、啰啰嗦嗦。嚴格的說,嘮叨會使家庭精神生活不和諧。若父母總愛在芝麻蒜皮小事兒上斤斤計較,嘮叨不停,時間一長,孩子就會變得麻木或向任性胡為等另一個極端發展,長大后就會變得冷酷、好挑剔,或者造成心理或者語言上的障礙或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