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問,人生的哪個階段最為幸福和珍貴?
相信90%的人會說,童年。
那時候,盡管心智懵懂,敏感的心還是能捕捉周遭的美好:媽媽的吻,爸爸的懷抱,香甜的糖果,無邊的歡樂……
因為被愛過,被好好照顧過,孩子在心里種下希望和樂觀的種子,在生命伊始刻下幸福的底色。
即使過了幾十年,想起來也會忍不住嘴角上揚。
正如巴爾扎克所說:
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階段,那時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顆果子,是一片朦朦朧朧的聰明,一種永遠不息的活動,一股強烈的欲望。
童年若是明媚燦爛,就能溫暖此后的一生;反之,童年若是支離破碎,也會留下難以磨滅的傷害。
高分電影《心靈捕手》里,威爾是個問題少年,性格暴躁、滿嘴臟話,整日打架滋事。
然而,在他桀驁不馴的外表下,卻藏著了不起的數學天賦。
一次偶然機會,麻省理工學院數學教授藍波發現了威爾,欣喜若狂,想盡辦法幫他走上正軌。
只是威爾總是抗拒和排斥,一次次激怒想要幫助他的人。
直到遇到心理學教授西恩,他才慢慢打開封閉的內心。
原來,威爾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很多創傷:先被父母拋棄,后輾轉4個領養家庭,其中3次遭到嚴重虐待。
那些堅硬、冰冷的表現,不過是他穿上的“鎧甲”,用來抵抗外界的無情傷害啊。
電影有個圓滿結局,威爾走上了通往幸福的道路。然而,生活中的很多孩子,卻沒有這份幸運。
國際知名兒科醫生娜丁·伯克·哈里斯博士在《深井效應》一書中指出,在童年時期若遭受過身體虐待和情感忽視的人們,不僅會在心理層面留下陰影,身體層面也會出現改變。
他們的神經系統、免疫系統乃至基因呈現方式都受到影響,導致罹患心臟病、癌癥、糖尿病甚至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大幅度增加,壽命也會相應減少。
也就是說,那些不愛學習、注意力差、經常生病的孩子,或許不是他們天生如此“不可愛”,而是童年的不良經歷在他們內心埋下了負面的種子。
即使有些人意志力強大,能戰勝童年時期的陰霾,學業突出,事業優秀,成為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士,但也無法消除埋在身體里的隱疾。
當午夜夢回,那些過往的創傷席卷而來,會讓他們突然患病,生活停擺。
在《深井效應》這本書中,娜丁·伯克·哈里斯博士舉了一個例子,說明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重要性。
“如果你是一名醫生,當你發現100個孩子在同一個井口喝了水后,98個孩子開始拉肚子了。
這時你可以選擇不斷地給這些孩子開藥吃,或者你也可以選擇到那個井看一看里面到底什么出了問題。”
這口井,可以代指我們的童年。
童年的經歷,深深扎根在每個人的記憶里,在身體和內心留下深刻綿長的痕跡。
如果感受過父母的疼愛,體會過幸福的滋味,那么后來的人生就會鍍上一層溫柔的光輝,無論是說話還是做事,都有莫名的自信和達觀。
女作家冰心,就是這樣一個幸運兒。
冰心的作品清麗柔和,喜歡贊頌母愛和自然,抒發對祖國、故鄉的思念,讓人感受到她對真善美的追求,和寬闊豁達的心胸。
巴金先生說過,冰心的所有作品都蘊含了“愛”這個主題,希望年輕人都讀一點冰心的書,都有一顆真誠的愛心。
其實,這和冰心的童年經歷有關。
冰心原名謝婉瑩,父親是海軍將領,母親性格溫柔,對她極盡寵愛。
幼時的冰心,像個假小子一樣鬧騰,父母從不責備,而是允許她穿男裝,還親切喊她“阿哥”;當她喜歡讀書,母親就耐心引導她,用嫻靜寬厚的性格默默影響她。
回憶這段經歷,冰心的話語中滿是幸福和溫暖:
“說到童年,我常常感謝我的好父母,他們養成我一種恬淡、返乎自然的習慣,他們給我一個快樂清潔的環境,因此,在任何環境里都能自足、知足。”
好的教育,不是發生在成年后的重大事件中,而是從童年就開始了。
父母用溫柔的性格、尊重的態度和引導的方式,給孩子埋下一顆“好”種子。
從那里開始,培養孩子善良勇敢的品格,激發他們向上向美的決心。
此后,無論外界如何變化,社會如何動蕩,孩子始終保持一份定力,能在塵埃中開出花朵,能在泥濘中堅守初心。
如何給孩子創造一個幸福的童年,幫助孩子遠離童年不良經歷帶來的影響?
結合哈里斯博士在《深井效應》中的建議,父母可以試試這樣做。
第一,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給予寬慰與疏導。
在《深井效應》這本書中,提到這樣一個實驗。
邁克爾·米尼教授和同事們用鼠寶寶做研究,結束后,鼠寶寶回到鼠媽媽身邊,會有兩種不同的經歷:
一些鼠媽媽會用不斷舔毛的方式來安撫緊張的鼠寶寶,就像人類的親吻和擁抱一樣;而另一些鼠媽媽卻毫無反應,冷漠以待。
兩類鼠寶寶長大后的情況完全相反,前者感受到愛撫,生下幼崽后也會經常給孩子舔毛;后者則在體內堆積毒素,對待后代一樣無動于衷。
放在人類身上,也是一樣。
如果孩子遭遇了困境、經受了挫折,父母能夠及時察覺他們的情緒,給予擁抱、傾聽、接納和幫助,孩子就能從負面境況中掙脫出來,重新感受到愛和希望,汲取到成長的能量。
并且,被父母疼愛過的孩子,會始終記得這種感覺,長大后為人父母,再傳遞給下一代,形成正向循環。
第二,改善夫妻關系,創造健康有愛的成長環境。
一個家庭的相處模式,尤其是夫妻之間是否恩愛和睦,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孩子的個性、認知與未來發展態勢。
如果夫妻之間總是充滿爭吵、怨恨甚至暴力,那么孩子內心就會焦慮不安,整日擔心家庭會破碎,個人成長之路也會籠罩陰霾。
如果夫妻之間相敬如賓、協調配合、總是有說有笑,那么孩子內心就有滿滿的安全感,會有更多自信和底氣去追逐自己想要的人生。
弗羅倫斯·伊薩克斯說過:“婚姻需要兩個明智的人的不斷的培育,關鍵在于不要自滿,要永遠去改善你的婚姻。”
深表贊同。父母要花點時間來經營婚姻,只有你們的關系變好了,孩子才能潛移默化地越來越好。
第三,用心關照自己,努力活出無憾的人生。
作為父母,我們也是從孩子走過來的,童年的經歷會在我們的身體和內心留下或多或少的印記。
如果,你曾不幸遭受痛苦,飽受童年創傷的影響,可以嘗試做一些療愈自己的事情。比如:保證充足的睡眠,攝入均衡的營養,開展冥想訓練,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等等。
就像坐飛機遇到危險時,父母的正確做法是先給自己戴上氧氣面罩,再給孩子戴上氧氣面罩。而不是反過來。
同理,父母先照顧好自己的情緒和身體,活出愉快舒展的人生,才能更好地照顧和引領孩子,助推孩子走向更加光輝燦爛的未來。
著名劇作家蕭伯納說過:
“童年時代,是生命在不斷再生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人類就是在這種不斷的再生過程中,永遠生存下去的。”
童年如此珍貴,值得我們赤心相待,推誠相與。
真誠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擁有幸福美好的童年,好好被愛,好好成長。
也同樣希望,成為父母的你,能努力治愈自己,讓今后的日子多一些歡樂與陽光。
點個“在看”,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