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抑郁癥的少年,似乎越來越多了。
初三女孩身患抑郁癥,媽媽卻將她的抗抑郁癥藥換成維生素; 14歲抑郁癥少年被“老神仙”喂符水,窒息身亡; 失蹤兩個月的胡某宇,最終在學校附近山林被發現,死因是抑郁自縊。
《2022年國民抑郁癥藍皮書》指出:
18歲以下的抑郁癥患者占總人數的30%;50%的抑郁癥患者為在校學生。青少年抑郁癥患病率已達15%~20%,接近于成人。
也就是說,每5名青少年,現在都有一位抑郁癥患者。
而與之對應的,卻是現實中,很多人對抑郁癥認知的盲區和誤區之大:
身患抑郁癥的少年痛苦不堪,無人理解,也無處求助;
而家長和老師卻對抑郁癥知之甚少,尤其是偏遠地區,他們認為這是孩子青春的叛逆,是為了不想上學的“假裝”。
很長時間內,抑郁癥得不到人們的正視。
大家覺得這只是一時的情緒低落,不值得小題大做。
可事實上,抑郁癥是一種嚴重的情緒病癥。
會出現持久而明顯的心境低落,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嚴重時甚至會出現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
更有甚者存在自傷、自殺行為。
“抑郁癥”正逐漸年輕化普遍化,為人父母不得不更加警惕。
《少年抑郁癥》里講了一個抑郁癥女孩的故事。
女孩雯雯,就讀于一所重點高中的重點班級。
剛開始,雯雯只是情緒低落,很長一段時間,她都開心不起來。
伴隨情緒一起低落下去的,是她的成績。
老師找她談話,她試探性地說了句“我可能抑郁了”。
沒想到,老師不僅不理解,反而覺得她在“作”:
“就要考試了,你居然還有時間抑郁,不把心思花在學習上,不是好孩子,再不聽老師的話,將來會沒有前途的,老師是為你好呀。”
從那以后,雯雯再也沒有對這位老師袒露過自己的心聲。
雯雯之前的成績很好,是村里唯一考上省重點的女孩,寄托著全村的希望。
在家里人眼里,她的成績是不允許下滑的。
這種期待,一步步變成千斤的重壓,壓得她喘不過氣。
每天睜開眼,她都害怕辜負大家的期望。
現在成績一落千丈,她每天活得都很恐慌。
但她越是強迫自己,就越是無法集中注意力。
她強迫自己停止抑郁,但換來的是更嚴重的抑郁。
控制不住的時候,她會在夜里失聲痛哭;
最難熬的時候,她會抑制不住地大聲呼救,使勁地敲打床板。
同一宿舍的同學都受不了她,跟老師投訴她半夜打擾大家休息,班主任只好連夜把她送到醫院。
但是醫院查來查去,什么也查不出來。
直到她被送進精神病院,才被確診了抑郁癥。
這種情況下,學校只能讓她辦理退學。
后來,再也沒有人聽說過她的消息。
原本有可能考上清北的優等生,卻被抑郁癥生生拽回了原地,甚至是,埋到了土里。
當一個少年不幸患上抑郁癥之后,身邊的大人總是無法理解:
“他看上去好好的一個人,沒有缺胳膊少條腿,說生病了誰信啊。”
“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差,這點事都挺不過來,以后生活的壓力怎么辦。”
正是這種忽視和誤解,造成了少年抑郁的最后一環。
少年呼救的手,沒有等來搭救,反而被周圍的人推進更深的海里,無法逃離,不停下墜。
與孩子“無人知曉的痛苦”相對應的,是父母“從始至終的無法理解”。
高中時期,有一位同學得了抑郁癥。
他將自己的診斷報告,拿回家給父母看。
可父母還是堅決不認可,一致認為:
你只是想太多,只要好好放松就會好的。
這種不理解,帶給孩子的往往是更痛苦、更致命的煎熬。
有人就問了:
為什么有些父母寧愿看孩子痛苦,也不愿意理解孩子呢?
首先,抑郁癥具有隱蔽性。
最開始,抑郁癥跟情緒上的悲傷類似。
沒有身體的痛感,因此很容易被人忽略。
這會讓人以為這只是一時的心情低落,沮喪失意。
只要適當調節,就會恢復如常。
但其實,抑郁癥持續時間很長,也沒那么容易調節。
它不只是心情不好可以概括的,而是思維遲緩、情感低落、意志減退的全面低落。
如果不加干預,就會從剛開始的悶悶不樂,到對什么都提不起勁來,甚至走上絕路。
其次,是父母無法與抑郁的孩子共情。
他們想不明白的是,
他們以前資源那么匱乏,都能沒心沒肺地長大。
現在明明條件更好了,為什么孩子更不開心了。
明明給予得已經夠多了,但孩子還是不滿足。
但父母沒想過的是,孩子跟他們面對的已經是不一樣的世界。
以前的世界,雖然物質匱乏,放學之后可以玩耍,有朋友,也可以投身大自然。
現在的孩子,雖然物質充裕,精神卻被掠奪得貧瘠。
父母無法共情孩子的處境,也就無法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到底發生了什么。
第三,父母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孩子生病。
前幾天,網上看到一個新聞。
浙江杭州,有位學霸女孩小升初后,成績一落千丈。
她去醫院看了醫生后,被確診是抑郁癥。
可即便這樣,父母仍然覺得:
“不想上學就是'作’,想去看病就是小題大做。”
甚至擅自停掉了孩子的抗抑郁藥物,換成了維生素片。
你以為這對父母是沒有學問嗎?
恰恰相反,他們都是國內頂尖大學畢業。
他們不可能對抑郁癥毫無認知,只是無法接受孩子是有瑕疵的人。
他們只希望孩子能將眾人甩在后面。
于是選擇性看不見孩子內心正在發生的情緒災難。
他們對孩子抱有強烈的功利心,以致于對孩子的痛苦無動于衷。
這些本該給予幫助的父母,面對抑郁癥,卻站在了孩子的對面。
現在,回到最開始提出的問題:
為什么現在越來越多的孩子,患上了抑郁癥?
其實,經過前面的分析,這個問題并不難回答。
首先,家庭問題;
所有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都能從原生家庭找到答案。
一個心理咨詢師朋友,很認同這個觀點。
來找她咨詢的孩子,無一例外都指向了原生家庭。
有的家庭氛圍冷漠,無法給予孩子所需要的愛和支持;
有的家庭爭吵不斷,給孩子的身心帶來極大苦痛;
有的家長控制欲爆棚,看似對孩子好,卻讓孩子無比窒息。
研究表明:
親子關系對個體的社會適應和心理健康有極大影響。
生活在高質量親子關系的孩子,心理防御能力更強。
面對外部壓力,有心力、能力去處理、去化解。
消極的親子關系,往往伴隨的便是孩子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
孩子會不會抑郁,抑郁了能不能很快痊愈,家庭環境很重要。
其次,社會環境;
家長總覺得養家糊口很辛苦,當小孩就容易很多。
事實上,現在的小孩,內心也是很苦的。
還沒出生,父母就安排了胎教;
尚未入學,就安排了各種培訓班;
入學之后,就開啟了漫長的學習-考試-排名-學習,不斷循環往復的日子。
曾聽一位老師描述現在孩子的生活:
現在的孩子,除了吃飯、睡覺,幾乎全部時間被要求學習。
一坐就是一上午,一學就是一下午。
課余時間還有各種興趣班。
沒有放松,沒有朋友,也不能有愛好。
這樣的日子,占據童年和少年,光是想一想,就很痛苦且漫長。
除此之外,還要承受父母的高期待、高要求。
只要沒達到大家的期望,就會被指責。
這樣的高壓狀態下,不抑郁才會奇怪。
這樣環境成長起來的孩子,如果在一個有愛的家庭,疲憊的身心還有一個放松自如、積蓄能量的地方,孩子的內心興許還能夠緩解。
如果在本該得到關愛的家,得到的都是唇槍舌劍、冷漠疏離,那這個孩子的內心就會破碎不堪、四處漏風。
除此之外,突然的刺激也會導致孩子患上抑郁癥。
比如親戚朋友的離開;
比如網暴、校園暴力……
這個時候,則更需要家人、朋友的陪伴、開導,孩子才能安然度過這段低谷的時期。
其實,抑郁癥如果發現得早,及時調整和治療,多數情況下是可以好起來的。
但問題是:
孩子無論在家庭,還是學校,都處于一個閉環。
他們對自己沒有太多決定權,很多時候只能聽從父母、老師的安排。
所以,要想根本解決這個問題,還是要從原生家庭著手。
身為父母,首先要意識幾點,
1、正視孩子求救的信號;
身為父母,需要正視抑郁癥。
不要覺得這只是孩子一時的情緒問題,也不要覺得抑郁癥可恥。
孩子的每次不開心,都是一次求救的信號。
每次悲傷背后,都有一個情緒問題待解決。
身為父母,我們是孩子在這個世界最信賴的人。
我們能做的是看見孩子的痛苦,并幫助孩子真正解決問題。
所有的視而不見,都在暗中標好了價格,由孩子來償還,到最后還是父母來買單。
2、給予孩子愛與支持;
對每個孩子來說,父母是最堅實的后盾。
當一個孩子沒有被好好愛過,面對外界時,首先便是不自信的。
遇到外界的侵擾,也沒有足夠的心力與之抗衡。
被好好愛過的孩子,才有能力好好愛自己和這個世界。
我們無法給孩子創造無菌的環境,只能用愛培養孩子強大的心臟。
3、不要將自己的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
紀伯倫有一首詩: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他們借助你來到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但并不屬于你。”
你的夢想是屬于你的,孩子有自己的人生。
他們不是來完成父母的目標。
尊重孩子的人生,才是父母之愛的本質。
少年抑郁癥是一個社會問題,可一旦發生在最小單位的個人身上,很可能對一個人,或是一個家庭毀滅性的打擊。
當更多人開始關注,這個問題才會被重視,解決辦法才會出現。
另外,如果你周圍有抑郁癥少年,請給他們一些關注。
跟他們聊聊天,多給他們一些鼓勵的笑臉。
你無意識的一次托舉,很可能就在挽救痛苦邊緣的靈魂。
你的理解和包容,或許就能改變一個孩子的人生。
每個抑郁的孩子,都曾是快樂無憂的孩子。
守護孩子,就是守護我們的未來。
歡迎把本文分享出去,讓更多的父母看到。
作者 | 蘇善書,不會講道理,只會說故事。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賬到老。
主播 | 賞新晴,視頻號:賞新晴讀書,公眾號:聽晴聲(ID:sxq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