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女子,風輕云淡
- 01 -
黃鶴樓,絕景武昌,因處黃鶴山而得名,與岳陽樓、滕王閣并稱“江南三大名樓”,又為“古代四大名樓”“十大歷史文化名樓”之一,有“天下江山第一樓”之美譽。
三國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孫權修筑夏口城,于黃鵠磯建瞭望守戍樓一座,即黃鶴樓。
傳,三國蜀漢名臣費祎曾在此羽化,駕鶴西去,仙人子安也曾乘黃鶴過此樓,故尋仙問道之人常尊此樓為圣地。
“詩仙”李白便是其中一位。
李白對黃鶴樓的熱愛,可以說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他曾在詩中寫:一忝青云客,三登黃鶴樓。
并且,“黃鶴樓”在李白的詩中,至少出現過14次以上,他在此送過孟浩然、送過儲邕、送過蜀僧晏、別過韋良宰、懷過王判官、丁十八、裴侍御、漢陽輔錄事、盧侍御、縣令韋冰等人,更與史郎中一起在黃鶴樓上聽過妙曼的橫笛之音。
遺憾的是,李白從未在黃鶴樓上題過詩,因為他想要題的時候,早有崔顥寫下了那首經典。
- 02 -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出自崔顥的《黃鶴樓》
這是崔顥筆下最出名的一首詩了,實際上也是沾了李白的光。
眼下熱映的《長安三萬里》更是把這首詩推到了一定高度:黃鶴樓詩在,長安就在,理想就在。
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長安三萬里》的編劇對歷史知識多少是有些欠缺的。一定也會有人說,一部商業電影而已,看個熱鬧,不必那么較真。
那我是不是也可以說,一篇文章而已,目的都謀益,你也不用跟我太較真呢?
人不思考,就會失去真知,大家都糊涂著過,日子就混沌了。
傳達錯誤歷史知識以推動經濟的行為,至少是不應該被提倡的。
實際上,自李白出翰林,與杜甫、高適梁園一聚后,至“安史之亂”爆發李白入獄前,他和高適都沒有見過面。
并且,他們一生也只見過這兩次面。
崔顥這首詩作于何時,不曾得知,史書中沒有可考的資料,但崔顥卒于754年,安祿山755年以清君側為由反,硬要把“安史之亂”和黃鶴樓詩的情懷綁在一起,恐怕是有些過于招搖了。
崔顥出“博陵崔氏”,為名門望族,750年任監察御史前,曾游歷天下,所以這首《黃鶴樓》當作于750年之前。
所以問題來了,李白那么喜愛黃鶴樓,為何不曾題詩?是真的寫不過崔顥嗎?
- 03 -
李白什么時候登黃鶴樓、見崔顥詩為之擱筆,史書中也沒有明確記載。
不過只要我們肯用心,就一定能查找出蛛絲馬跡,這也是讀詩、讀史的樂趣所在。
根據李白留存下來的詩作,我們可以知道,他最早登黃鶴樓為727年,與孟浩然分別之際,李白寫下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之后便迎娶了前宰相許圉師的孫女,為入贅。
雖然攀上了高枝,但此時的李白依舊求官不順,甚至還得罪了裴長史。在唐代,贅婿的身份比較低微,常被人瞧不起。
而李白最晚登黃鶴樓為公元760年,那時候他已經從夜郎過白帝城回到了江夏。
在這期間,李白只有公元734年前后兩登黃鶴樓,并留詩兩首,一首為送友,一首為懷妻:
“雪點翠云裘,送君黃鶴樓。黃鶴振玉羽,西飛帝王州”
“去年下揚州,相送黃鶴樓。眼看帆去遠,心逐江水流”
所以他擱筆黃鶴樓極有可能是作于此間,且不會超過公元740年。很簡單,許夫人卒于740年,之后李白居東魯、入長安、出翰林、遇杜甫和高適,游梁宋和齊魯,之后與前宰相宗楚客的孫女結婚,安史之亂爆發,避難廬山,入永王璘幕,捕獄流放夜郎,遇大赦時李白已經59歲了,人生只剩最后三年。
從這些緊湊的時間線我們又可以得知,李白登黃鶴樓見崔顥詩時,他還沒有入翰林,正是四處求官郁郁不志的階段。
而崔顥為“博陵崔氏”出身,“五族十望”背后的勢力極大,李白在大匡山跟隨趙蕤學了三年的“縱橫術”,自然是明白這個理的,所以他不是不能題詩,也不是寫不過崔顥。
只是,他權衡之后為之“擱筆”,既成就了崔顥美名,也彰顯了自己的器量。李白結識的高官很多都姓崔,“安史之亂”后救他的人,并不是高適、郭子儀,而是宰相崔渙和御史中丞宋若思。
縱橫術講的就是交際,李白24歲仗劍去國,很懂人情世故,也很懂現實,不然就不會兩次入贅宰相府。
- 04 -
雖然李白未曾在黃鶴樓題詩,卻留下了一首打油詩:
“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這首詩很可能是真的,因為后來他曾在自己的詩作中提過:
“我且為君槌碎黃鶴樓,君亦為吾倒卻鸚鵡洲”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關中遇大旱,天下大赦,李白流放夜郎途中聞此訊喜出望外,寫下《早發白帝城》后,第一站就到了金陵,登鳳凰臺,寫下了那首流傳千古的經典: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這首詩幾乎就是崔顥《黃鶴樓》的翻版,至此,李白的遺憾也算得以彌補。
兩年后,詩仙與世長辭,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換句話說,李白詩篇在,大唐盛世才在,這才是中國人深藏內心的古典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