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矛盾,一直是中國家庭內部亙古不變的難題。
作為被丈夫鏈接的兩位女性:
一位是前半生有養育之恩的母親;
一位是后半生攜手白發的妻子。
本該是其樂融融的一家人,卻總是因立場不同,劍拔弩張。
各類影視作品,也總喜歡將這樣的生活細節放大:
或是婆婆對兒子的占有欲,對兒媳婦的刁難;
或是兒媳婦的忍辱,或是逆襲“奪權”;
亦或是夾在中間的丈夫,上演著和稀泥、護妻、媽寶等等角色。
樂此不疲。
可近些年,隨著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以及思想的覺醒。
越來越多的人不愿意自溺于這樣的關系里,甚至探索出了新的解法:
婆婆不為難,兒媳不委屈,老公不媽寶。
堪稱“新型婆媳關系”。
網上有個問題:中國式婆媳關系為什么如此困難?
有個回答振聾發聵:
“一輩子卑微的婆婆,唯一能夠行使權力的就只有兒媳。第一次品嘗到權利的滋味,所以都不知道怎么當人了。”
婆媳矛盾之所以根深蒂固,只因:
它不止是生活中的雞毛蒜皮,更是一種長久以來的權力結構。
當委屈多年的媳婦終于熬成婆,面對新一代的兒媳婦,她們覺得自己擁有了至高無上的地位,那些受過的痛苦需要發泄到另一個人身上,才算完成了轉移。
本來嫁到了男方就相對弱勢,如果這時丈夫還不幫助妻子,那么婚后的生活簡直不堪忍受。
前幾天,網上看到一個離譜視頻。
視頻中,有位婆婆把兒媳壓在身下數落,嘴里還不停說著嫌棄女方家人的話。
“她爸爸是個瘸子,臟得一塌糊涂。”
躺在身下的媳婦已然放棄掙扎,心如死灰。
據悉,兒媳及其娘家人長期被婆家人看不起,還總是被欺負。
兒媳生完孩子之后,丈母娘跑來照顧女兒,結果被女婿打了一頓。
還沒等孩子再大點,女子丈夫就著急出國讀博,丟下一對雙胞胎給妻子照顧。
婆婆瞬間成了家里權力“最大”的人。
所以,才出現了視頻中,婆婆毫無忌憚地暴打兒媳的一幕。
看得讓人氣憤。
我們都知道,“把兒媳當女兒”“把婆婆當媽”都是可遇不可求的事。
身為婆婆,就算做不到對兒媳熱情,最起碼要做到互相尊重吧。
踩在媳婦頭上作威作福,不僅擾亂家風,令人鄙夷。
更有甚者,還會構成人身傷害,等待法律制裁。
所幸,并不是所有人都跟視頻中的婆婆一樣。
跟一位同事聊到她的婆婆。
她說,自己很幸運,遇到了一個好婆婆。
每次見面,都夸她氣色很好,會打扮,很漂亮。
跟老公一起買房時手頭緊,婆婆知道了,毫不猶豫拿出自己的大部分積蓄,支持小兩口的新生活。
生孩子時,婆婆一整夜沒睡,焦急地在產房外等待。月子里,每天飯菜都不重樣,想盡辦法做好吃的給她。
她跟老公爭執時,婆婆不僅跟她站一起,還告訴她:
男人,就是不能太慣著。
最重要的是,婆婆從來沒有以自己的身份,打壓兒媳婦。
相反,無論她想做什么,婆婆都是堅定支持的那個人。
她說:“婆婆比我的親媽,對我還好。”
她無比慶幸,自己有個通情達理的好婆婆。
很認同網上的一句話:
愚蠢的婆婆才會宣誓她在家中的位置,對兒媳各種不滿、挑剔,弄得家里雞飛狗跳,兒子左右為難,天天上火。
明智的婆婆會對兒媳很好,從來不為難兒媳,因為她知道,只有兒媳好了,兒子和孫子才會好,這樣的家庭才會幸福;
有個好婆婆,婚姻起碼成功一半。
好老公千篇一律,好婆婆才是千載難逢。
網上看到一則帖子。
一位90后小姐姐,講述自己和婆婆間因“一杯豆漿”引發的“戰爭”。
有段時間,婆婆早上沉迷做豆腐、豆腐腦。
因為貼主不喜歡豆腐腦,就說想喝豆漿。
第二天起床后,看到婆婆留了兩碗豆漿,一個大碗,一個小碗。
這時,姥姥起床了,覺得有點餓,豆腐腦還沒好,蒸餃也不想吃,就把那一小碗豆漿喝掉了。
然后對孫媳婦說:“不好意思啊,我把你的豆漿喝掉了。”
一碗豆漿而已,貼主并不在意。
就對姥姥說:“沒關系的,您餓了就先喝,不是還有一碗嗎。”
沒想到姥姥跟婆婆聽到這句話,竟然異口同聲地說:“那碗是XX(帖主的丈夫)的。”
貼主心里很不爽:
a、僅僅是一碗豆漿,為什么姥姥喝掉的那晚必須是媳婦的;
b、家里生活水平尚可的情況下,婆婆每次都會偏心老公。
比如,盛好的雞湯,有雞腿的那碗每次就是老公的;
再比如,炒了青菜,菜葉子夾給兒子吃,菜幫子卻留給兒媳婦吃。
誠然,婆婆偏心兒子,是人之常情。
要是在婆婆自己家里也就算了,但現在是在夫妻倆的小家里。
要知道,原本貼主家與婆婆家距離是非常遠的。
基本上一年見一次,一次待2周。
兩個孩子生完之后,也都是貼主一個人在帶。
后來,由于工作的關系,兩家住得近了之后,婆婆就想盡辦法住在他們家不走,還把老公的姥姥也接過來了。
面對婆婆的偏心,貼主本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剛開始都是一直忍讓著。
但當婆婆對待孫子、孫女的態度也出現明顯偏差時,貼主忍受不了了。
立馬懟了回去,然后打電話給老公,把前因后果說了一遍。
最后,甚至直接給兩位老人買了車票,送她們回老家了。
留言區直呼“大快人心”。
帖子中的婆婆,其實在生活中很常見:
重男輕女,區別對待。
好在媳婦并不是傳統的兒媳,沒有一直軟弱可欺,而是勇敢反擊,設定好自己的底線。
婆婆跟兒媳之間的關系,本質上,也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你表現弱勢,對方就會肆無忌憚;
你顯得強勢,對方才會有所收斂。
其實,婆婆和媳婦本就毫無血緣,一開始也談不上什么情感。
若不是因為同一個男人,就是兩個毫不相關的陌生人。
婆婆對媳婦視若親生,是幸運;
婆婆對媳婦有所保留,才是常態。
反之亦然。
所以,請記得:
設立底線,才能自我保護;放低期待,才不會患得患失。
其實,上面說的這些,都是表面問題。
更深層次的問題是:
夾在中間的老公(兒子),沒意愿、也沒能力處理問題。
在婆媳問題上,老公會不會、能不能解決好問題,婚姻的結局會大不相同。
網友@敏敏 講述了自己的婚姻故事。
敏敏跟老公結婚沒多久,婆婆就以家里不熱鬧、想要照顧兒子為由,強行住到了兒子家里。
沒有辦法,敏敏只好勉強同意。
沒想到,這個決定成了噩夢的開始。
周末早晨,敏敏想睡個懶覺,結果婆婆關門、拉椅子的聲音巨大,吵得她根本睡不著。
敏敏只好蒙著被子睡覺。
婆婆見狀,連門都不敲,直接進了敏敏的臥室,邊“打掃衛生”,邊嚷道:
“誰家兒媳婦天天賴床不起,早飯不做,也不收拾家里衛生。”
敏敏很無語,拉開被子說:
“媽,今天是周末,我也上了一周班,我睡個懶覺礙著誰啦。
冰箱里有面包、牛奶,要是餓了就去吃。”
婆婆沒好氣,只好訕訕地說:“這就是你作為兒媳婦的態度嗎。”
還有一次,敏敏做好了飯,喊大家吃飯。
婆婆剛坐下就把碗往前一推,說:“不想吃了。”
數落敏敏沒有禮貌,不懂尊重長輩,飯也不知道給她盛。
知道的曉得這是婆婆,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是老佛爺。
面對婆婆的刁難,敏敏望向丈夫,發現對方又是習慣性地躲閃,甚至眼神示意她忍著點,根本不敢有任何表示。
每次都是這樣。
敏敏也不樂意了:
“我也是家里寶貝著地長大的,在哪里受過這種委屈啊,我擔待她誰來擔待我。”
一氣之下,搬回娘家生活。
期間,老公接了她好幾次,他們也聊了很多。
最終為了小家穩定,老公決定把母親送回家。
家里這才恢復了往日的寧靜。
心理還未成熟的男人,會潛意識一直臣服于長輩威嚴,甚至拉著妻子一起,被所謂的“孝道”綁架。
要么毫無底線地“愚孝”;
要么雙手一攤,任兩個女人斗得“頭破血流”。
輕則家宅不寧,重則妻離子散。
成熟的男人,結婚之后是懂得要與原生家庭做一次切割的。
彼此互相尊重,互不干涉。
而當問題出現時,也會提前干預,避免事態惡化。
把小家的利益排在大家庭之前,這才是婚姻生活幸福的開始。
婆媳關系,絕不是媳婦一個人該背負的高山。
它是婆婆、兒子、媳婦三方共同作用的結果。
如果婆婆思想陳舊,習慣刁難,兒子就不能肆意縱容,不然妻子常年委屈自抑,后果很嚴重;
如果遇上兒子不作為,總是把妻子當外人,那么妻子就得靠自己爭取,定好底線,勇敢反擊。
而如果媳婦性格本身很綿柔,但是遇上一個品性好的婆婆,那根本就不需要聊什么婆媳相處技巧了。
拋棄婆婆、媳婦的角色不說,人與人的關系,其實都是相互的。
你貼心我,我也貼心你。
你在此時幫助了我,我在彼時也念你的好。
如果實在難以相處,那也不必強行親昵,做好份內的事情就行,其余順其自然。
這樣一想,破解“婆媳矛盾”也沒有那么復雜,只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要么,保持邊界感;
婆婆與媳婦,能處就處,處不好就樹立邊界感。
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做的事不做,清晰彼此的底線,是避免所有麻煩的有效方式。
要么,保持反抗力;
婆婆與媳婦的關系,有時候就是一種此長彼消的關系。
你太弱勢,誰都想踩一腳;你變得強勢,她才有所忌憚。
可以孝敬長輩,但不必完全順從,關鍵的時候,還可以適度反抗,才能堅持自己的底線。
要么,保持求助力。
婆媳之間的針鋒相對,有時只需要一個中間調解人。
不要讓老公當一個無事人、旁觀者,充分發揮老公的作用,別什么事都獨自承擔。
婆婆和兒媳,不是敵對者。
只因著對同一個男人的愛,才聚到一起。
應該擰成一股繩,家人之間一團和氣,整個家才能一直往上走。
再者,婆媳都是女性,是一種命運共同體,本不該相互對立,而是應該互相幫助,彼此托舉。
今日,我托起你的命運;
將來,你托起我的命運;
如此,女性的處境才會越來越好。
點個【在看】,愿每對婆媳,都能彼此尊重,互不難為。
你的婆媳關系相處如何?留言區講述你的故事,跟大家一起討論婆媳相處之道。
作者 | 蘇善書,不會講道理只會說故事。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賬到老。
主播 | 林溪安,喜馬拉雅電臺:林溪安,微信視頻號:林溪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