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華安養院工作人員上門了解居家老人情況。本報通訊員 黃桂華 本報記者 馬道軍攝
秦淮區試點“居家養老護理床位”,半年來百余位老人受益——
打通老人健康服務“最后一公里”
昨天,記者從民政部門獲悉,我市針對低保、空巢、獨居等情況特殊的困難老人,在秦淮區試點“居家養老護理床位”新做法,讓老人們不離開家庭半步,就能享受到與入住養老院或醫院同等的專業護理服務。這一全市創新之舉實施半年來,已讓百余位老人受益。
83歲空巢老人摔跤后,在家享受“護理床位”服務
“您的血壓比較正常,血糖也不高,再休息一段時間就可以下床走路了?!弊蛱煜挛?,在夫子廟街道仁厚里小區,悅華安養院的醫生劉源正給李士芳老人進行診療。
李士芳是位空巢老人,也是民政服務對象,今年83歲。在前段時間的梅雨季里,她不小心摔了一跤。由于子女不在身邊,老人每次只好自己去醫院治療,十分不便。老人家附近有家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平時常去,與中心的工作人員比較熟悉。得知老人摔倒后,中心工作人員聯系了附近悅華安養院的專業醫生上門服務。
李士芳老人說,近來,醫生定期上門為她做日常護理,而且免費。同時,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還為老人建立了健康檔案,考慮得很周到。
試點已半年,100多位低保、困難家庭老人等受益
記者了解到,秦淮區是全市老齡化程度最嚴重的中心城區之一,面對嚴峻的老齡化發展形勢和多樣化養老服務訴求,該區民政部門在市民政部門的指導下,試點“居家養老護理床位”新做法,形成了以養老院為核心、多個居家服務中心一體聯動的1+N區域統括服務模式,取得一定成效。
這一做法的核心,是讓居家老人享受到與入住養老機構老人同等服務,包括日常服務類、醫療康復類、居家照護類、助餐、助潔、助浴等。其背后的支撐,是民政部門一方面與相關老人簽約,承諾服務事項;另一方面“團”起相關醫院、養老院、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等社會資源,讓這些機構與組織各自發揮自己的資源優勢,共同服務于簽約老人。
“我們還打通政策瓶頸,讓服務方與被服務方均能享受到相關政府補貼。”秦淮區老齡辦主任曹金海說,比如,以前養老機構收住本市戶籍的半失能、失能老人,政府給予每人每月160元、240元的運營補貼,現在簽約老人在家接受服務,老人與服務機構也能享受到相關補貼。同時,老人在家里接受護理治療,也能享受正常的醫保報銷。
據了解,秦淮區試點“居家養老護理床位”的做法,目前服務的主要是低保、困難家庭、重殘、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及80歲以上的空巢、獨居老人。這一試點已進行了半年,全區首批試點上門項目服務人數120人,簽訂居家護理套餐協議16份,老人的生活質量明顯提升。
是傳統家庭養老服務的“升級版”,或將完善推廣
秦淮區民政局局長江淳認為,未來養老工作的重點應該是家庭養老服務,試點“居家養老護理床位”做法,一方面老人可在家里享受養老院的套餐定制服務,同時費用方面比入住養老院還節省較多。此外,該做法明確了服務項目和收費標準,也可以改變現有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運營模式單一、沒有形成盈利模式、嚴重依賴政府補貼的現狀,實現居家服務中心和養老機構的良性合作。
省民政廳廳長侯學元表示,秦淮區放大現有養老機構優質醫護資源,補齊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自身短板,從而打通老人健康服務“最后一公里”,“居家養老護理床位”的做法是現有家庭養老服務的“升級版”。
市民政局福善處處長周新華介紹,全市下一步要結合實際情況,因地制宜推動居家養老護理床位服務落地,將推動養老服務方式由被動接受向主動上門服務轉型,促進機構向居家轉,傳統養老院向護理院轉、養老機構向機構與居家復合功能轉,鼓勵有能力的養老機構在社區廣布點多建站,充分發揮養老機構的核心支撐、業務輻射作用。
本報通訊員 戴家寧 本報記者 馬道軍 本報實習生 徐瀾鑫
【原標題:秦淮區試點“居家養老護理床位” 半年百余老人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