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班子之二:
威信不是爭出來的
古代有這樣一則故事,說有一位新縣官,上任三個月后問他的同僚:“你看我的威望比前任高嗎?”那個同僚難堪地搖搖頭,沒有說話,于是這個縣官第二天就主動辭職了。這個故事表明,沒有一個領導者不看重威信。當“官”沒有威信,還不如不干。
衡量一個領導者是否有威信要從四個方面來看:
第一,在工作上有很強的號召力。說話有人聽,揮手有人上,令行禁止,一呼百應,召之即來,來之能戰。
第二,對干部職工有一種吸引力。被領導者愿意主動接近你,親近你,信任你,愉快地在你的領導下做事,并能向你傾訴衷腸。
第三,對下級有一種影響力。能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影響和改變他人的心理和行動,熏陶、帶動和教育下級。
第四,在一個單位能形成一種向心力。干部和群眾能團結在你的周圍,形成一個堅強的戰斗集體。
那么,號召力、吸引力、影響力以及由此而產生的集體凝聚力是怎樣形成的呢?就是領導者要有威信。有的同志走上領導崗位后,總擔心自己沒有威信,怕別人不服氣。而實際上新上任的領導干部難免會遇到對自己不服氣者,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最好的辦法,莫過于以自己的學識、膽量和才干,以及正派的作風和不懈的努力,在工作上打開局面,讓大家心服口服。
所謂威信既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別人捧起來的,而是靠自己的一點一滴的工作實績澆鑄起來的,更是靠個人一言一行的人格魅力凝聚起來的。正所謂“以德取威,以識取威,以才取威,以信取威,以情取威”。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來自組織和群眾的信任,在領導崗位上,就不應該有太多的私心雜念,不要過于計較個人的名利得失。
一般情況下,每一位領導者都比較注重自身的形象和影響力,總希望自己發表的意見有份量,說話有人聽,在群眾中有威信。但是,如果在一個班子中出現一些喜歡爭“威”的同志,把個人權威看得過重,總覺得自己的主張要比別人“高出一頭”,勢必影響領導班子的團結和諧。每個班子成員都要充分認識到,只有不斷加強自己的學習,加強德行修養,踏實工作,才會得到群眾的擁護,才能在別人心目中真正有威信。
所以,領導干部不能凡事都爭功諉過,因為這是影響班子團結和諧的一大因素。功是爭不來的,過是推不掉的。有的人有了過錯卻遮遮掩掩,甚至轉嫁他人,結果必然會傷人害己,破壞團結和諧。群眾心中自有一桿秤,那些淡泊名利,埋頭苦干,做老實人,辦老實事,默默無聞,真抓實干,樂于吃虧,樂于奉獻的領導,群眾自然會擁護;反之,生活待遇上爭高低、比厚薄,吃不得一點虧,見名利就上,見麻煩就躲,見失誤就推的領導,群眾會敬而遠之,哪還有什么威信可言?
不爭威、不爭功、不爭利,這就是“講風格”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