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頒布的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嶄新的課程與教學理念,同時對新時期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備課是課堂教學的初始,要改革教學,真正讓課堂教學體現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就要從備課開始改革,必須先搞好集體備課。過去的集體備課,由于觀念不正確,有時走了極端。據網上報道:一所學校對外公開5堂課,5位教師上的都是《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聽課老師聽到的5節課都是一樣:一樣的導入一樣的話,一樣的討論一樣的題,一樣的過程一樣的調;他們集體備課讓教學過程“如出一轍”已把集體備課的內容窄化為推薦或照搬名家的現成教案,這種思想的存在說明教師對集體備課的內容缺乏正確的認識。 [1] [2] [3] [4] 下一頁
備課是教師為課堂教學做準備的過程。從廣義上說,教師的學習、生活都應該是這個過程的一部分,因為教師也是以自己的所有生活感受和知識儲備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思索。而狹義上的備課是為課堂設置預案,設定程序,以完成教學任務,其書面表現形式就是寫教案。新課改提倡語文教師的備課要從繁重機械書寫中解脫出來,不再流于形式。集體備課是當前基礎教育中提高教師群體素質、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是一種群眾性的教學活動。富有實效的教師集體備課,可以發揮教師的集體智慧,培養教師的合作、研究精神,促進教學相長。
一、語文教師必須明確集體備課的重要性
(一)新課標理念的體現
新課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這種學習方式的提出,既是對學生學習的要求,也是對教師備課、教學的要求,而能培養語文教師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最佳方式就是集體備課。在集體備課中,教師之間相互合作,從集體中獲取知識,汲取力量,倡導“以生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教師之間只有通過集中在一起思考一番,探究一番,有了探究的經驗,課堂上就能更有辦法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而且,新課標還要求語文課要“有滋有味”,引導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感悟語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能讓聽者如沐春風,使語文課活起來。
(二)情感體驗交流的需要
若要體現新課標這一理念,就要從教師之間的情感體驗交流開始,因為新課改下,語文課程已由“文本課程”向“體驗課程”轉變。不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成為了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了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新課改要求下的語文課程不再只是單純的把課文的知識點篩選出來,枯燥的傳授給學生;而是通過老師之間先集中交流,因為語文教師中有青年教師、中年教師、也有老年教師,不同年齡段的老師或者同一年齡段的老師之間,對于同一篇文章根據自己不同的閱歷經驗有不同的感受體驗。集體備課時,老師之間可以就所備的課文交流情感體驗,再在課堂上與學生在感受和體驗中互動、交流,能更好地討論文章的思想等各方面內容,使學生獲得更多語言實踐等各方面的情感經驗。
因此,若想更好地引導學生去體驗課文的“滋味”,對課文的思想、情感進行更深入的交流、探討,語文老師之間進行集體備課是必要的。
(三)提高教學質量的需要
集體備課是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條件。在集體備課時,每位教師就要根據自己所教班級的具體情況,在中心發言人提供的參考教案的基礎上,另外設計一些難易適度的問題。在集體備課時,每位老師也要預想課堂教學中學生會提出些什么要求和問題,老師之間共同商量、交流,做好這些準備就能盡可能地避免一些尷尬的場面,更能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教師本身也要想想自己對教材、學生的掌握情況,還要做些什么準備工作,還有沒有自己都不能解決的。如有不能解決的,在集體備課時,提出來討論解決。例如我們在集體備一篇議論文《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其中關于本文的中心論點問題有很大的爭議,有的老師認為題目就是本文的中心論點;有的認為“怎樣才能成為富有創造力的人”是中心論點;還有的則認為文章最后一段的三個“關鍵”歸納起來就是中心論點。老師在集體備課是把這類具有爭議性的問題提出來一起討論、發表意見。在課堂上跟學生討論時就心里有數了。老師也可以靈活地把這種備課時的討論形式運用到課堂上,就這個問題插入一場小辯論環節。
如果語文老師都做到這些,我想我們的課堂教學一定生動,教師既能輕松自如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又不會冠以教案教參的“二傳手”美譽了。
二、語文教師集體備課備什么
語文教師明確語文集體備課的重要性后,下一步就要分析教材,分析該備些什么內容,才能達到集體備課的目的,使學生更感興趣,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獲得更多的知識,獲取最大的信息量。
(一)備課程資源
語文新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地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②因此,教師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而且也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要實現新課標這一要求,使學生對語文能學以致用,語文教師進行集體備課時就要注重對課程環境資源的開發利用。而課程資源不僅僅包括書本、教參、練習冊等課堂教學資源,也包括其它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絡等課外教學資源,還包括每個學生所生活的社區、家庭等環境資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