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8月09日 10:35 來源:大河網

 
 

老人聽到大兒子說要經過親子鑒定才肯考慮贍養(yǎng),不禁傷心欲絕

 
 

    “房子鎖著門,不讓我進去。電都斷了三次。”72歲的孫秀勤失聲痛哭,對面不到5米處,坐著她的兩個兒子。因為兩個兒子不給她提供住所、不支付贍養(yǎng)費,出于無奈孫秀勤將他們告上法庭。兩個兒子都有幾百平方米的大房子,而大兒子每月光房租都能收近萬元。之所以和母親反目,大兒子說,母親偏心,自己咽不下這口氣。

 

    事件

 

    72歲母親將兩個兒子告上法庭

 

    72歲的孫秀勤住在鄭州市須水鎮(zhèn)汪莊村,有三兒兩女,1983年丈夫去世后,她一人扛起了這一大家子。

 

    兒女長大后開始分家,孫秀勤一直跟著二兒子汪國棟住。

 

    2008年,因為要建服裝加工區(qū),村里大面積拆遷。根據家里人口數,大兒子汪國柱得到了8套房子,一共800多平方米。汪國棟得到一棟“別墅”,近400平方米。有了新房,汪國棟不讓母親住了,他和汪國柱都不愿贍養(yǎng)孫秀勤。三兒子汪國領家在上街區(qū),一直沒有和母親在一起生活。

 

    孫秀勤說,由于汪國柱和汪國棟一直推諉,就將二人告上法庭。

 

    說法

 

    兒子不愿贍養(yǎng)母親,稱母親偏心

 

    為啥不愿贍養(yǎng)自己的老母親?汪國柱說,他覺得母親偏心,父親去世后的工作由汪國領接班,“上世紀80年代時,我每天打工掙兩三塊錢被俺媽要走,有時一個月掙了180塊錢,也被拿走了。”

 

    汪國棟懷疑母親有意將新房分給汪國領一份,兩人也漸生矛盾。

 

    由于拆遷的宅基地屬孫秀勤和汪國棟共有,經中原區(qū)人民法院判決,汪國棟得到的新房的第一層歸孫秀勤所有,三個兒子每人每月支付贍養(yǎng)費240元,醫(yī)療費由五個子女均攤。

 

    對于判決,汪國領執(zhí)行了,而汪國柱和汪國棟一直不愿執(zhí)行。

 

    “我懷疑我不是親生的,除非做親子鑒定我才愿意養(yǎng)活他。”汪國柱稱,他和老婆已離婚,兒子生病花了不少錢,現在他一分錢也不愿意拿。

 

    “我沒錢。家里有米有面,住我這兒吃喝可以,但絕對不能征房。”汪國棟說。

 

    “房子鎖著門不讓我進去,還斷了三次電,你們小時候,我是咋養(yǎng)活你們的?”聽了兩個兒子的話,一度靠賣鞋墊維持生活的孫秀勤失聲痛哭。

 

    矛盾

 

    “以后連一眼都不去看你”

 

    執(zhí)行法官進行了調查,有鄰居說,在拆遷后的“汪莊新村”里,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每月租金在1000元左右,汪國柱靠收房租,月入近萬元。“再怎么說,母親對他也有養(yǎng)育之恩。守著大房子,難道連200多元的贍養(yǎng)費也不愿意出?”

 

    “老了,不會動了,只要有間廚房、衛(wèi)生間、臥室,可以正常生活就行。”孫秀勤說。

 

    昨天上午,經過中原區(qū)人民法院近3個小時的調解,汪國棟與母親達成協議:住房的第一層由孫秀勤居住,孫秀勤使用一間廚房、衛(wèi)生間、臥室,居住期間,汪國棟保證水電正常,并提供米面,孫秀勤自己做飯。此外,汪國棟每月支付100元贍養(yǎng)費,電費由孫秀勤承擔。

 

    對于調解,汪國柱不依不饒。由于拒不執(zhí)行已生效的判決,法院對其予以拘留。

 

    這下汪國柱害怕了。經一番教育,汪國柱在現場向村民借了480元,先支付了2個月的贍養(yǎng)費。他還寫下保證書,以后每月向母親支付200元。

 

    但汪國柱還是咽不下這口氣。“以前逢年過節(jié)我還去看看你,你瞧著,以后我連一眼都不去看你。”沖著孫秀勤,汪國柱扔下這句話,走了。

 

    觀點

 

    子女有贍養(yǎng)義務,父母要加強教育

 

    孫秀勤的遭遇絕非個例。現實中,因贍養(yǎng)引發(fā)紛爭都可能面臨此問題。

 

    對此,河南華浩律師事務所律師李華陽說,據《婚姻法》規(guī)定,子女有贍養(yǎng)扶助父母的義務。父母“偏心”和子女贍養(yǎng)沒有任何關系,如果子女拒不履行贍養(yǎng)義務,法院可依據法律強制執(zhí)行。“情節(jié)嚴重者,還可能構成遺棄罪。”

 

    對于汪國柱的做法,李華陽說:“贍養(yǎng)不只是經濟上提供生活用品和費用,在生活、精神、感情上,子女對父母也應尊敬、關心和照顧。”

 

    李華陽建議,作為父母,要做好表率,加強子女道德教育,子女出現這種情況,父母也有責任,而子女應有良好的道德觀念,相關部門也應通過行政、司法、道德等手段,維護法律權益。(文中人物為化名)(河南商報 趙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