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狀核變性的主要病機為先天稟賦不足導致銅毒內聚,諸證皆因之而起。一言以蔽之,皆緣先天稟賦不足,腎中陰精匱乏所致。
正常成人每天從食物中吸收銅約2~4mg,進入血液的銅離子先與白蛋白疏松結合后,90%~98%運送至肝臟內與α2球蛋白牢固結合成銅藍蛋白;僅約5%與白蛋白或組氨酸等氨基酸和多肽疏松結合,其大部分經膽道系統排泄,極少數由尿中排出。
肝豆狀核變性屬于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銅代謝異常疾病,但其銅代謝異常的機理,迄今尚未完全闡明,公認的是:膽道排泄減少、銅藍蛋白合成障礙、溶酶體缺陷和金屬巰蛋白基因或調節基因異常等學說。
肝豆狀核變性除少數患兒出現酷似暴發性肝的臨床表現,于短期內死亡外,其自然病程大多呈緩慢進行性經過,約于起病后4~5年死于肝功能衰竭,或陷入植物人狀態,死于肺炎等并發癥。
出現并發癥能生存10年以上者,極少見,故預后不良。但在驅銅療法進步的今天,絕大部分早~中期患者通過系統的中醫綜合治療,往往能獲得與正常健康人相似的工作、學習和壽命。及時發現及時中醫中藥治療為首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