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樣的背景下,1935年11月3日,國民政府正式宣布實行法幣改革。
法幣是國民政府在民國時期所實行的貨幣政策之一,也稱法幣改革。 辛亥革命以來,中國一直都是以銀圓
作為貨幣本位。1935年11月4日,國民政府推行法幣政策,其主要內容有:統一貨幣發行權,將中國、中央、交通三大銀行所發行的鈔票定為法幣;所有完糧納稅及一切公私款項的收付,都是采用法幣;廢除銀本位制,全部白銀收歸國有以作為法幣的
準備金;法幣與英鎊掛鉤,實行外匯本位。
法幣政策規定以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后增加了中國農民銀行,稱中、中、交、農)發行的鈔票為法幣,禁止銀圓在市面上流通,并限令各金融機關和民間儲藏的白銀、銀圓交由中央銀行收兌。單這次白銀國有政策施行后,國民政府取
得的白銀約在3億元以上。同時國民政府推行的政策規定,法幣匯價為一元等于英鎊一先令二便士半,由中、中、交三行無限制買賣外匯。
從當時的效果來看,法幣改革并沒有對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具體表現如下:
第一,它沒有對全國的貨幣進行統一,發行法幣的第二年,也就是1936年1月,財政部規定中國農民銀行發行的鈔票以1萬元為度,具有與法幣同等的作用與職能。
第二,由于大量白銀被兌換后不是作為國庫貴金屬進行儲備而是被變賣牟利,使法幣的發行成為沒有實際財貨支撐的空頭支票,為后期的濫發和貶值埋下了隱患。
第三,在法幣剛剛發行時,政府規定一枚銀圓兌換法幣1元,但在實際的兌換過程中,卻是60%的白銀就能兌100%的法幣,這樣,紙幣的流通量就增加了,但中間巨大的差價被各種官僚、富商獲取,民眾卻要在槍口的威逼下白白損失這些差價。
第四,(1927-1937)年<<中國財政經濟情況>>第318頁記載,1937年的工業品總產值為122740萬元,比1935年的110410萬元增加了11.1%,但是1937年的貨幣發行量卻是1935年的250%。從物價因素計算,法幣發行后,經濟不但沒有絲毫起色,反而逐漸走向崩潰,鋼鐵廠倒閉的奇聞就發生在這一時期。
在這樣的背景下,受國際金價及銀價波動的影響,白銀不斷外流,受國際銀價飚升的刺激,南京國民政府決定實行法幣政策。
國民政府實行在限定期限內收回其他紙幣的政策,并且規定一切公私款項必須以法幣的形式來收付,將市面上的銀圓收歸國有,一法幣可換銀圓壹圓。法幣在初期與英鎊掛鉤,可在指定銀行無限兌換。國民政府在1936年與美國談判后,由中國向美國出售白銀,換取美元作為法幣發行的外匯儲備,法幣改為與英鎊及美元掛鉤。1948年8月19日,法幣被金圓券替代。
國民政府通過發行紙幣,強迫民眾兌換銀圓換取白銀,并在國際市場上倒賣白銀以牟取暴利。
從此,中國的鈔票從可以兌現的信用貨幣一下便成為了無法兌現的紙幣,但這還不能算是一種純紙幣制度,而是一種金匯兌本位制度,因為它可以用來自由兌換外匯。
截止到日本投降前的一段時間,法幣的發行額已達5569億元,比戰前增加了約400倍。
到1947年4月,發行額又增至16萬億元以上.1948年,法幣發行額競達到660萬億元以上,是抗日戰爭前的47萬倍,在短短三年間的增加量超過了戰前的1000倍,造成了惡性通貨膨脹,物價的漲幅是戰前的3492萬倍,法幣體系徹底崩潰了。
當時曾有造紙廠以低面額的法幣作為造紙的原料而獲利。宋子文任行政院長時,曾試圖用金融政策來穩定法幣,并拋售庫存黃金購回法幣。但因為法幣的發行量仍在不斷增加而沒有取得成效。
1948年5月后,由翁文灝出任行政院長,王云五任財政部長,他們開始籌劃另一次貨幣改革,以金圓券取代法幣。
有人認為,由國家銀行發行,以國家信用保證的法幣,使貨幣與價格波動的貴重金屬脫鉤,在當時的中國是一種進步的金融制度改革,也是現代國家金融體制下應有的特征。法幣的發行,統一了國內的貨幣,而通貨發行的控制權掌握在政府手中,國內白銀等硬貨幣,也因此集中到政府手上。
在維持抗戰時中國財政的穩定方面,法幣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實施的實際效果是,官辦銀行掠奪了民間的財富,使民眾的儲蓄化為烏有。
由國民政府發行的紙幣的貶值速度是相當快的,并屢屢創下了歷史紀錄。國民政府利用金圓券、銀圓券瘋狂地搜刮人民,人民深受其苦。且國民政府發行的紙幣并沒有在中國得到真正的普及,在中國的大多數地方,直到解放,人們還是只認銀圓。
由于銀圓被政府掠奪倒賣,同時國民政府大量種植鴉片,在部分省份,鴉片成了硬通貨,甚至軍餉和大宗貿易都用鴉片來結算。
乾安坤泰為您帶來最專業的收藏知識?。。。。?/div>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