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分析腦癱病因
(一)腎精不足
男女交媾,“兩神相搏,合而成形,是謂精”,其胎自精成。父母精血虧虛以致小兒稟賦不足,精氣未充,臟氣虛弱,筋骨肌肉失于濡養而成。《醫宗金鑒?幼科心法》云:“小兒五遲之證,多因父母氣血虛弱,先天有虧,致兒生下筋骨軟弱,行步艱難,齒不速長,坐不能穩,皆腎氣不足之故。”
肝主筋,腎主骨,由于各種原因損傷肝腎之陰血,肝腎不足,則筋骨失養、痿弱不用,故患兒起、立、坐、行均遲于同齡小兒。齒為骨之余,腎虛則齒不生;肝腎同源,腎藏精,其華在發,肝藏血,發為血之余,肝腎虧損則發稀而質枯黃。肝腎虧虛較甚則水不涵木而風動,可并發癇證。
(三)血滯心竅
神明之體藏于腦,神明之用發于心。心腦息息相通,腦竅被阻,心亦不得用。心之聲為言,舌為心之苗,心竅阻滯,故到了一定年齡而不能言語,或雖語言而不清晰。心腦共主神明,神竅不利,加之腦髓不充,故智力不發達,精神呆鈍。
(四)脾胃虛弱
脾胃為后天之本,患兒喂養不當,或吐或瀉,傷及脾胃,導致其運化功能失常。或患兒因行動不便,活動較少, 日 久勢必影響胃之降濁與脾之升清功能。如此,氣血生化不足,四肢肌肉不得濡養而痿弱不用。口 為脾之竅,脾虛不能收攝津液,則口開不合,舌伸口外而流涎。《保嬰撮要.五軟》云:“五軟者,頭項手足肉口是也。夫頭項軟者,臟腑骨脈皆虛,諸陽之氣不足也。乃天柱骨弱,腎主骨,足太陰、太陽經虛也。手足軟者,脾主四肢,乃中卅I;t氣不足,不能營養四肢,故肉少皮寬,飲食不為肌膚也。口軟者,口為脾之竅,上下齦屬于手足陽明,陽明主胃,脾胃氣虛,舌不能長而常舒出也。夫心主血,肝主筋,脾主肉,肺王氣,腎主骨,此五者因稟五臟之氣虛弱,不能滋養充達,故骨脈不強,肢體痿弱,源其要,總歸于胃。
(五)瘀阻腦絡
瘀血指體內有血液停滯,包括離經之血積存于體內,或血液運行不暢,阻滯于經脈及臟腑內。氣虛、氣滯、血熱、血寒等原因均可致腦內血行不暢而凝滯。此外,外傷可致血液離經而為瘀。
(六)痰濁內蒙
氣機阻滯,不能輸布津液,津液聚而為痰,王孟英在談到痰的形成時就非常重視氣機的問題,曾日:“肝氣不疏則郁而為火,肺氣不肅則津液成痰,胃氣不通則為廢其容納,脾氣不達則滯其樞機,一氣偶愆,即能成病。”此外,瘀血阻絡,津液不得運行,亦可聚而成痰。何秀山云:“絡瘀者必有痰。”
“腦為元神之府”,“喜清而惡濁”,痰濁蒙蔽腦竅,腦竅失聰,則出現神識呆滯,言語不利,耳聰目不明等癥。
(七)外邪內侵
風、寒、暑、濕、燥、火等外感六淫之邪,侵及人體而為病。腦癱患兒最易感受風、寒、火、濕之邪。
1.風邪
風為春季主氣,具有善動而不居、升發、向上、向外的特點,故風屬陽邪,易襲陽位,即常傷及人體的上部(頭面)、陽經和肌表。腦為諸陽之會,最易受風邪所襲,并發病急驟,變化多端。
2.寒邪
人身氣血津液之所以能運行不息,通暢無阻,全賴一身陽和之氣的溫煦、推動。寒傷血脈,寒主收引。寒邪傷人,可致血脈凝滯、筋脈拘攣,故而出現活動不利之癥。
3.火邪
火為陽邪,其性炎上,故常上炎而擾亂神明,出現煩躁易怒甚至神昏譫語之癥。火熱之邪易耗傷陰液,使筋脈失于滋養濡潤,而出現筋脈拘攣、角弓反張、目斜等癥。
4.濕邪
濕為陰邪,其性重濁,易阻遏氣機,使營衛氣血運行不利,筋脈肌肉失于濡養。濕性黏膩,夾寒或夾熱侵及人體,纏綿難愈,日久成痿。
先天因素
(1)人稟父精母血而成,父母體質偏弱,所生之子體質亦弱。《幼幼新書》中云:“胎怯者……非育于父母之暮年,即生于產多之婦。,’《幼科發揮?胎疾》日:“胎弱者,稟受于氣之不足也……如肺受之氣為皮毛,肺氣不足,則皮脆薄怯寒,毛發不生;受心之氣為血脈,心氣不足,則血不華色,面無光彩;受脾之氣為肉,脾氣不足,則肌肉不生,手足如削;受肝之氣為筋,肝氣不足,則筋不束骨,機關不利;受腎之氣為骨,腎氣不足,則骨軟。”
(2)孕婦懷孕期間如果患病,必然會影響胎兒,導致胎兒發育不良。
(3)小兒在母腹之中,動靜莫不隨母,若母驚于外,則胎兒必感于內,其驚之時,胎氣凝聚,氣血運行不暢,而生瘀血痰濁,勢必影響胎兒發育。
生產因素
生產時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難產,可致小兒腦部損傷、血絡受損,瘀血痰濁阻滯小兒腦竅,“精明之府”被侵,神明失司而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不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