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格里沙漠鎖邊生態公益基地建有幾個房間,每個房間都有名字,像是沙冬青、沙拐棗,都是荒漠植物名,我的房間名竟是“蓯蓉”,當時我站在門口捂著臉只是不好意思跑開。
若是住城里的旅館,房間名叫蓯蓉,真的不知道是否還能紅著臉推門而入,還是紅著眼和前臺爭吵。那畫面太美,不敢想象。
蓯蓉之名來自從容,因為其藥用上補性和緩,得從容二字,各加一個草頭,就成為植物名蓯蓉。中醫還稱蓯蓉為地精或金筍,“補陽不燥,溫通腎陽補腎虛;補陰不膩,潤腸通腹治便秘”,為極其名貴的中藥材。當年西域進貢朝廷的珍品,必有蓯蓉,民間記得蓯蓉就只知道它補腎虛,是壯陽之物也。
蓯蓉產在內蒙阿拉善、甘肅河西等沙質土壤中,分草蓯蓉和肉蓯蓉,藥用的主要是肉蓯蓉。但它不是直接長在沙地里,而是寄生在梭梭上,它是寄生植物。(關于寄生可以點擊 閱讀此文的人都被熏死了 一文)
若是看過我前幾天寫的幾篇騰格里沙漠的文章,大概馬上就反應過來,梭梭是主要的治沙植物,那豈不是種梭梭治沙的同時還可以同步種蓯蓉嗎?回答是肯定的。但不是每個地方種植的蓯蓉都有很好的品質。以基地的吳向榮的說法,治理好的荒漠,蓯蓉的品質就不會太好。最好品質的蓯蓉都在沙漠一線,在原生地。
講蓯蓉,得先講梭梭,梭梭是灌木,但也可以長到三四米高。我上次說與花棒、沙拐棗長在一起看,梭梭并不算好看,不過梭梭的生命力非常強,壽命可達百年以上。
其實,說梭梭不好看,是因為我沒看到梭梭開花。中國綠化基金會-百萬森林計劃在甘肅民勤還有一個治沙項目,主要就是種植梭梭,那兒的負責人馬俊河前兩天發過一組梭梭開花的照片,花朵排在枝條上,像一個穗狀花序,也是漂亮,花色也有紅色、黃色和白色。
梭梭的花
在自然條件下,蓯蓉寄生梭梭就比較偶然,蓯蓉種子落入沙中,恰好邊上有梭梭,種子發芽生長遇到梭梭根,梭梭成為寄主,提供給蓯蓉養料,然后蓯蓉才能生長發育開花結籽。
若是人工種植就需要誘導,讓它們的根系能遇上。
蓯蓉與梭梭根的結合處
左邊有一些小的肉瘤
采收的時候在他們結合部位向上3-4cm處切斷
保留梭梭根和一部分蓯蓉的芽
這部分隔年或二年還能長出蓯蓉來
蓯蓉是多年生的寄生草本,最高能長到一米五,肉質莖,也有葉子,為鱗片狀,螺旋狀排列,淡黃色。也能開花,是穗狀花序,五六月開花,六七月結果,所以我沒有機會看到。
蓯蓉的莖,剛剛露出地面,正好采挖
一般只采挖露頭的那棵,其它的芽保留待生長
蓯蓉和梭梭,右上角的那株植物就是梭梭
梭梭的跟與蓯蓉相連
蓯蓉花,一般是盡可能不讓蓯蓉開花
蓯蓉一旦開花,養分就消耗掉了,失去了藥用價值
所以,一旦開花就不采挖,就等著收種子
有一個疑問就是,蓯蓉一定要遇上梭梭才能生長,但在自然狀態下,梭梭林并不想我們想象中的森林一樣,樹木密布,沙漠上天然的梭梭林,樹木之間的距離很大,也就是說,蓯蓉的種子要遇到梭梭這個寄主,概率并不高。
但是,蓯蓉一旦開花結籽,種子數量非常多,而且很輕,隨風飄蕩,總有機會,還有一點,蓯蓉種子的壽命也很長,增加了發芽的機會,也增加了與梭梭相遇的機會。這就是沙漠植物的本事。
最后,關于蓯蓉到底有沒有“溫通腎陽補腎虛”之功效,效果如何,在此不展開,談論此類問題,容易引起所謂的科學戰爭,世界已經夠亂了,只要種樹就好了。
馬俊河在騰格里沙漠西側種植梭梭,以梭梭農莊而名
是由中國綠化基金會—百萬森林計劃主辦的活動
得到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國家林業局支持
植物星球積極參與百萬森林計劃
記錄植物生境,傳播與土地重修舊好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