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 孫磊 南豆
來源:羊城晚報
15小時,構造一個城市慢閱讀的文化形象。
8月29日,2021南國書香節閉幕活動“慢生活慢閱讀”在四閱書店東湖店開展,此次直播活動的目的是用“行為藝術”觸發思考:讓生活慢一點,讓閱讀慢一點。
記者走訪分會場時,發現不少讀者都沉浸在閱讀的世界里,尤其是一些小讀者,或坐或站甚至趴在地上,全神貫注地閱讀,仿佛整座城市都慢下來了。數字閱讀時代,是什么吸引讀者放下手機,走進紙質圖書的世界?
活動:挑戰15小時慢直播
讓閱讀回歸初心,讓書店成為地標。8月29日,四閱書店東湖店延長營業時間至零點,挑戰15個小時(9:30-00:00)書店慢直播,靜待翻閱的圖書和專注閱讀的讀者是此次直播活動的主角。
“您即將進入'南國書香節’微信視頻號'慢生活 慢閱讀’慢直播拍攝區域,活動實況將在網絡公開播放。”29日下午,記者來到四閱書店東湖店,進入書店就能看到一臺三腳架上放著一臺相機正在進行直播,店內不少地方張貼了直播活動的告示。
“生活除了拼搏前行的焦慮,還有書店這樣放緩時光的閱讀空間和場景。”書香節組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正是今年書香節想傳遞給讀者的聲音:讓生活慢一點,讓閱讀慢一點。
負責直播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此次直播將長達15個小時,用一種不間斷、原生態的形式去呈現一家書店,以及在書店內購書閱讀的讀者,“就像一種'行為藝術’,目的在于聚焦閱讀,讓大家知道,原來還有這么多人專注在文藝和書香之中”。
從事教師職業的王小姐,正坐在書店內專心閱讀,她告訴記者,現在生活節奏太快,閱讀變成了一件略顯奢侈的事情,“在家里,人會比較浮躁,很難靜下心來去看書,電子閱讀除了專業的閱讀器,手機、電腦都有太多其他的誘惑,真要想系統閱讀,還是要來書店或者去圖書館”。
店員:實體書店優勢凸顯
2021南國書香節會落幕,但是書香節所營造的閱讀氛圍卻會一直持續下去。尤其是此次書香節為了吸引更多讀者參加,廣州各大書店充分發揮自身特色,除了打造別具一格的主題書展,也進一步優化了書店內的閱讀環境。
學而優書店此次主打“人文館”,在原有格局的基礎上,二樓圖書的布置更加清晰,按照中國古典書籍、歷史書籍、外國書籍等分門別類擺放,便于讀者找書。
由于書香節期間全場圖書打7折,吸引了不少讀者前來購書閱讀。“這些人文類的書籍,尤其是古籍類圖書,網上不好找,平時書店也不打折,趁這次機會多買點存起來慢慢看。”讀者陳先生說。
書店的工作人員林先生告訴記者,書香節期間書店的銷售量大概翻了一倍,在林先生看來,書香節對實體書店最大的作用是品牌影響力的提升,“像我們書店不在商圈,平常除了忠實讀者,客流量不大。此次書香節期間,來看書購書的讀者明顯多了起來”。
據林先生介紹,最受讀者關注的就是店內的特色項目“海外中國研究”圖書專題,該項目集納了諸多海外學者研究中國的著作,涵蓋了哲學、歷史、文學、建筑等方面,“有的讀者直接就買一整套回去”。
“書展進一步凸顯了實體書店的優勢。互聯網時代,購書看似更便捷,但是就單個讀者而言,所需付出的時間其實更多了,而且還不一定能找到自己心儀的書籍。”林先生稱,書店有一個很大的功能,就是幫助讀者篩選分類,尤其是專注于某個領域的書店,會積累大量的資源和數據,圖書采購上更有著豐富的經驗,“像我們學術類書籍不僅藏書量豐富,還能及時關注圈內最新動態,給讀者提供最新的圖書資源。”
讀者:讀書這事應慢下來
在讀書越來越便捷的“快時代”,如何讓閱讀“慢下來”?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沉浸式閱讀環境的打造至關重要。諸多受訪者都提到在書店看書有氛圍,能夠沉下心。在吸引讀者步入書店的同時,讀者更加關注一家書店的圖書質量和閱讀環境。
家住附近的朱爺爺,已經是學而優書店近二十年的老讀者了。“沒特殊情況的話,我每天下午2點就會來到書店,一直看書看到下午5點回家。”朱爺爺說他最欣慰的是,近二十年,這家書店變化不大,書籍種類豐富,讀書氛圍好,“在我的心中,實體書店永遠不會消失。”
從事教育行業的林嘉輝認為,無論是紙質圖書還是電子圖書都很重要,只是閱讀場景不同,讀者選擇不同而已,“電子書方便攜帶,紙質書方便思考,讀書的媒介在變化,但是無論用什么媒介、在什么時代,讀書這件事都應該慢下來”。
家住番禺的張小姐則認為,當下不是讀書快與慢、電子閱讀與紙質閱讀的區別,而是大家是否還在讀書的問題,“現在很多人都不讀書的,電子游戲以及各種娛樂方式占據了人們大量時間,注意力成為稀缺資源的時代,書展的舉辦還是能營造一種讀書的氛圍,在我看來挺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