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必死,死必歸土——《周禮》
在我國,一般下葬后都會舉行葬禮,這種習俗從原始社會就開始產生,那時的人們相信人是有靈魂的,而且還崇拜各種神。葬禮的儀式和過程都大不相同,有的規模浩大,參與的人很多,有的就簡樸一些。而且因為宗教和信仰的區別,每個宗教都有著自己完整的喪葬程序。除此之外,在下葬地點的選擇上也都有區別,有土葬、水葬、火葬、海葬等等,下葬亡人的方式大都跟人們所處的地理環境和宗教信仰有關。
在這些各式各樣的下葬方式中,土葬是在世界范圍內流行最廣的方式。因為人們大都生活在陸地上,依靠陸地存活,選擇土葬更意味著和大地有了更深層次的聯系。我國的土葬習俗也有數千年之久,從古至今都認為入土為安。雖然在如今,人口逐漸變多,為了減少土地資源的浪費,已經開始普及火葬,但在長期使用土葬的古代,有一句俗語卻流傳至今,“雨打墳,出貴人;雨打棺,財人疏”,這句俗語有何含義?其實也算是古人的忠告
從古代時,人們往往會把天氣與人的情緒連接起來,我們從很多流傳至今的詩詞歌賦中就可以看出,不同的天氣代表著不同的意象?!傲嘛w雪”在形容有人受了冤屈,內心冰寒,所以導致溫暖的天氣降下大雪。這句俗語中雨天和悲傷是有連接的,下雨天人們心情郁悶。如果正好碰上親人出殯,再加上下雨天,更是會把這些意象連接在一起。在這句俗語中,分得比較細致,將出殯的時間分為下雨之前和下雨之后。前半句“雨打墳,出貴人”,其實意思就是雨在完成下葬后出現,家門就會出現貴人。古代時,都講究在死者下葬前停在靈堂,供親友懷念,一般都是三天、五天或者七天,在這段時間里,在外的親戚朋友都會回來奔喪。然后一同為死者送行。
在整個葬禮中,天氣甚好,沒有起風下雨,平安無事的完成了整個葬禮的進程。等到棺木下葬之后,人們用沙土和碎石壘砌墳堆。此時也代表著整個葬禮的結束,如果在此時下起了雨,雨水拍打著墳堆,按照民間習俗,大家會認為這是逝者在表達對親友的不舍,和對葬禮的滿意。由于古人相信靈魂的存在,他們會認為死去的人會給活著的人帶來保護和運氣,那么子孫后代就會出現有出息的人。
這后半句又是另外一種情況了,一切準備妥當,到了下葬的時候卻遇到下雨。對現代人來說有各種防雨措施,甚至是專門的殯葬車。但在古代,下葬基本都是人力抬棺,一下雨人們都不會太舒服。再加上古代的道路大多都是土路,雨水沖刷后,大多變得泥濘不堪,而墓園一般都在人跡罕至的地方,更是加大了送葬人抬棺的難度。而且下雨帶來的影響還有很多,比如濕透衣服,打濕棺木等等。
按照民間習俗,人們自然會認為這樣的情況是因為逝者還有沒有了解的心愿,不愿就此長眠,通過下雨來阻撓自己被埋在地下的命運。還有就是認為生前沒有得到子孫的好好供養,這是在表達逝者內心的憤怒,這樣的情況如果出現,那么死去的人就不會祝福,更不會保護自己的后代子孫,所以這個家庭就會很少出現做生意發財或者考試高中的人,以致于家族出現沒落的情況。
盡管放在現代社會來看,這兩句俗語里蘊含太多的封建迷信的思想。下雨吹風都是自然界的正?,F象,不是以古代活人的能力所能控制的,更不可能與已經逝去的人有關。其實這兩句話更深層次的含義不在于出殯是否是下雨天,而是在告誡世人,要懂得孝道。不孝順父母或者祖輩的人,就不會得到祖宗的庇蔭,后人的生活就不會幸福。如果以這層意思來看,確實也符合現在社會,一個不孝順的人自然不會得到大家的尊敬和親近,而這樣的人往往也在其他方面表現出劣根性,可能會有一時的風光日子,但是不會一生都是順風順水。所以,孝道在中國傳承了幾千年,作為人倫道德重要的組成部分,不論古代還是現代,都要去重視。
參考資料:《周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