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朋友圈曾深深嵌入人們日常生活,成為自我呈現和展開交往的重要平臺。可有媒體調查發現,現在越來越多人都不愛發朋友圈了,“有時候突然想起一個很久沒聯系的人,想了解一下TA的近況,打開TA的朋友圈,只收獲一句'僅三天可見’。”“三天”何以成為朋友圈里一道看得見的籬笆,又反映了人們怎樣的內心變化?
早期的社交媒體,更像是一個開放的虛擬舞臺,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可以擺脫現實世界重力的輕盈表演空間。而且,這種自我呈現還有可能得到網友的點贊和評論,從而極大地滿足表達者的成就感和獲得感。但這種感受多數時候是短暫的和碎片化的。一旦時過境遷,人們的心境恢復平靜,或許就會覺得自己口無遮攔、我行我素的宣泄不夠成熟。如果表達沒有得到朋友的點贊和評論,更會覺得自己收獲的只不過是無聊與失落。這種時候,設置“僅三天可見”,讓曾經的自己悄悄消失在朋友圈,也就不足為奇。
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深度互動后人們愈加發現,朋友圈的表達容易導致過度曝光,從而生出一種新的恐懼,即自己始終處于被觀看狀態。隨著社交媒體越來越成為另一個現實世界,隨著朋友圈好友數量不斷增長,這種被圍觀的恐懼,會極大侵蝕人們的安全感,讓表達變得小心翼翼。而一旦人們在朋友圈中需要像現實生活里那樣字斟句酌,權衡什么可以說什么不能說,最初邂逅社交媒體時的那份愉悅感就會開始消失,自我呈現的欲望自然隨之降低。
人性的矛盾和不確定性,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社交生活的復雜化:人們既想展示自己的所感所想,又不希望自己在別人眼里瑣碎無聊;既渴望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又不想讓別人覺得自己過于孩子氣;既想分享自己的喜好和觀點,又抗拒別人不留情面的評頭論足。早期社交媒體具有的既連接又隔離特征,有助于緩解社交生活中的各種緊張。但是,隨著微信功能越來越強大和復雜,從最初的社交媒體,逐漸演變成為工作場所、微電商平臺、支付手段和理財工具,這種“社交過載”下,輕松不再,反倒平添了許多額外負累。
總體來看,人們悄悄消失在朋友圈,其實是網絡與現實愈發緊密交織的必然結果。“僅三天可見”是越來越多人對抗這一進程,維護一個一定程度抽離現實的虛擬世界的方式。如果說在社交媒體發展早期,網絡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社交生活,那么今天,如何在過載的網絡環境中進行自我調適,找到自己的社交平衡點、舒適點,是對所有人的一個新考驗。
(作者系寧波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