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作者寫了一部完全是記述他從童年時代起一直到中年的自傳體長篇小說,因為稿子全部是手寫的,字數也無法統計得出來。不過我估計應該不會少于三十萬字。在小說的結尾處,作者預告,整部作品將由三部曲組成。
從這位作者的情況來看,作者愛好寫作的時間差不多從青年時代就開始了,而且也還寫過發表過若干作品。不過那都是十多年前的事情了。現在作者又開始重操舊業,想以這樣一部“厚重”之作來重新找回自己的創作靈感,再造輝煌。可是他卻沒有想過,他寫這樣的作品是為誰而寫?誰會不假思索地跟隨他的創造成為他作品的買主呢?
還是看了作品再說。
確切地說,作者寫這部作品,在更大程度上并不是為了讀者,而是為了自己。他之所以敢于這樣絲毫也不顧及創作上路的一些必要條件,那是因為,作者內心深處的想法是,這個小說只要能把我所經驗過,親歷過的那些事情寫出來就可以了。可以套用現在充斥在各種電視選秀節目的一句臺詞:只要我能站到這個舞臺上,我就已經很滿足了。
問題是,你是站在了舞臺上,可是你讓臺下的觀眾看什么呢?這個可以說是第一重要的問題卻被作者堅決地忽略了。他唯一可以掌控的,就是自己的那支筆。按道理說,一個作者開始走向讀者,一上來應該是把讀者放在第一位。他最關心的應該是讀者最希望讀點什么。我還是要舉商業的例子。你開個店,你第一要看重的必定是顧客的需求。而如果說,你就只是一個勁地只是把自己最喜歡的那些玩意張掛起來,而顧客進門來連看都不看,我想這個店是無論如何都開不下去的。當然,究竟是什么樣的商品才是讀者最喜歡,最賣得動的,這個問題也還可以摸索。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把那些不怎么銷得動的貨給換下來,把那些受到顧客青睞的商品放到更加顯著的位置上去。這些調整對一個成功的商人來說,都是必須的。我想說的是,作家寫作恐怕也是這樣。一上來寫作,這個所謂的一上來指的就是當作家還沒有完全成名,還沒有被市場認可的情況下,我想最好的方式還是要注意研究一下市場,也就是閱讀的走向,從而再從自己的創作能力當中去搜尋出合乎這個趨勢的素材和方式,或者也可以根據閱讀走向的不斷變動來調整自己寫作的焦距,這樣可能對一個作家的成功來說,是一條比較清晰可辨的道路。而當你還什么條件都不具備的情況下,去一個勁地書寫只屬于你個人的那點故事,去寫什么三部曲,這就等于在向讀者宣告,請你們不要讀我寫的書。而當你已經成名了,已經積累起了一定的人氣了,那個時候你再從容不迫地去寫點與你自己有關的事情,說點閑話,那個時候人們也就有了要想去關心你的理由。文學史上,很多大家最后連日記甚至便條都出版了,人們一樣還是津津樂道,感到其中微言大義,一定不要疏忽了。
寫作是要講順序的,循序漸進和步步為營才是一種科學的辦法,這個辦法概括來說就是要“先人后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