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詩歌語言,可從語言內容、語言風格、表達效果三個方面入手。依照詩詞鑒賞家的觀點,就是要注意“表情達意之美,語言特色之美、表達效果之美”。
一、語言內容
(一)從內容的角度分析,詩歌語言可分為:意象語言、情感語言、象征語言、典故語言。
1、意象語言(詞語):諸如松、竹、梅、菊一類事物被人們賦予特定的象征意義,象征人高潔的品格,詩人常借助它們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以梅自喻,表現自己不與爭寵邀媚、阿庾奉承之徒為伍的品格和不畏讒毀、堅貞自守的錚錚傲骨。其他常見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鳥象征自由等。
2、情感語言(詞語):“悲”“孤”等詞語能直接表露感情,如“萬里悲秋常作客”(杜甫《登高》);還有間接表露的,如“不堪身外悲前事,強向杯中覓舊春”(李益《答許五端公馬上口號》),“不堪”“強”寫出了詩人不堪回首青春年少時之佳境,只能從酒杯中去回想舊日的事了,傳達出內心的凄涼、意緒的消沉。
3、象征語言(詩句):有些是某些詩句本身有一定的象征意義,有些是全詩常通過具體事物來說理,即說理詩。如“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虞世南《蟬》),作者是在強調立身高潔的人,并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杜甫《后游》),寫江山花柳像在等待人們去欣賞,用來說明大自然了無私心的道理。
4、典故語言(詞語或詩句):如“秋水”指眼睛,“盜泉”舊時常喻不義之財[見《尸子》卷下:“(孔子)過于盜泉,渴矣而不飲,惡其名也?!盷,“鴻雁”指書信(見《漢書》載蘇武歸漢之事)等。它們大多源于歷史典故,這方面需要學生平時加強課外閱讀,積累歷史知識,提高文化修養。如《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中化用了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禪于姑衍”的故事;《長亭送別》中的“淋漓襟袖啼紅淚,比司馬青衫更濕”明顯化用了白居易的詩句。
(二)從語法角度分析,要關注數量詞、名詞、動詞、形容詞和副詞。
詩圣杜甫的“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是不同時代的詩人都追求的一面藝術旗幟?!罢Z不驚人死不休”的含意是豐富的,“煉字”與“煉意”即其中之一。我國古代詩人為了煉字,有的“新詩改罷自長吟”(杜甫);有的“夜學曉不休,苦吟鬼神愁”(孟郊);有的自詡為“江湖苦吟士,天地最窮人”(杜荀鶴);有的則感嘆“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盧延讓);有的則“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方干)。
在漢魏以前可摘陶淵明的“悠然見南山”的“見”字,但“煉字”“煉句”畢竟是詩歌創作到了高度繁榮的唐代的自覺的產物。蘇東坡曾說“詩賦以一字見工拙”,我國古代詩論中所說的“詩眼”“句眼”“一字眼”等等,就是對詩歌創作中的煉字所作的理論概括,也流傳下“推敲”和“一字師”的佳話。煉字不單是煉聲、煉形,同時也是煉意,只有切合題旨,適合情境,做到語意兩工,這樣煉出來的字才能真正精光四射。
沈德潛曾言:“古人不廢煉字法,然以意勝,而不以字勝。故能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睆闹T多詩例來看,成功的煉字都是和煉意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煉字,就是使“意”——作者主觀的情思和作品所表現的生活具體化、生動化、縱深化與美學化,只有煉出具體生動的富于美學內容和啟示性的字,才能使“意”具有感染人的力量。
煉字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
①五言煉第二字:“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海暗三山雨,花明五嶺春?!雹谖逖詿挼谌郑骸叭曆饰J?,日色冷青松?!薄吧絼菪廴o,關門扼九州?!雹畚逖詿挼谖遄郑骸皶栽屡R窗近,天河入戶低?!薄安萆o,花落訟庭閑?!雹芪逖詿挼诙谖遄郑骸跋淙暱啵娇漳救~干。”“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雹萜哐詿挼诙郑骸吧饺氚讟巧吃纺?,潮生滄海野塘春。”“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綠湖南萬里情?!雹奁哐詿挼谖遄郑骸盎◤讲辉壙蛼?,蓬門今始為君開。”“江間波浪兼天涌,塞上風云接地陰?!雹咂哐詿挼谄咦郑骸扒鄺鹘瞎路h,白帝城邊古木疏?!薄按核缣焐献?,老年花似霧中看?!雹嗥哐詿挼诙谖遄郑骸把╈V山門迎瑞日,云開水殿候飛龍?!薄棒~含月影隨云動,鳥吐花聲寄樹閑。”
從大的范圍來說,古典詩歌的煉字有煉實詞與煉虛詞兩個方面。
1、數量詞
例1,庾信《小園賦》中的“一寸二寸之魚,三竿兩竿之竹”,前人就稱之為“讀之騷逸欲絕”。例2,李商隱的《錦瑟》,開篇就是“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五十弦”“一弦”“一柱”這些并非富于詩意的數量詞,在詩人的筆下,卻獲得了一種朦朧之美與多義之美。例3,“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鄭谷把詩僧齊己的《早梅》詩中的“數枝開”,改為“一支開”,使“一支”與“早”意絲絲入扣。齊己因此而拜鄭谷為“一字師”。例4,杜甫《曲江二首》之一中“一片飛花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落下一片花瓣都要減掉一層春色,而今,萬點飄墜,落花紛紛,更使人煩惱愁悶。通過描寫一片飛花,春殘之始,風飄萬點,春殘欲盡的殘春景色,抒發詩人滿腹的怨愁。例5,許渾的《自楞伽寺晨起泛舟道中有懷》“一聲山鳥曙云外,萬點水螢秋草中”中,“一聲”“萬點”,一“鳴”一“棲”,一聞一見,入微地描述了清晨景色,別具一番賞心悅目的風韻。
2、名詞:一些意象名詞,由于意象的獨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過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個名詞連用時,意象的組合會營造一定的意境。如有送別相思之情的詩作常常會出現柳、酒、月、雁、樓等意象。如趙嘏的《寒塘》“鄉心正無限,一雁度南樓”,游子心中蘊積的愁情,因秋而觸發,化作無邊的鄉愁;孤雁從南樓飛過,凄哀的鳴叫,使鄉愁更加上一層“雁歸人未歸”的感傷。情景交融,含蓄而耐人尋味。
3、動詞
例1,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鳖i聯,對仗工整,意境優美,野竹與云氣相接,這本是一幅靜景,但詩人用了一個“分”字,就有了動的意味,它使人聯想到隨山岡徐徐移動的云霧,不斷從野竹稍頭飄過的情景。一線泉水,凌空飛瀉,這本來是一幅動景,然而詩人用一個“掛”字,就由動化靜了,它使人想見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圖景。
例2,杜甫《春望》第三四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薄盀R”和“驚”都是煉字。它們都是使動詞:花使淚濺,鳥使心驚。春來了,鳥語花香,本來應該歡笑愉快;現在由于國家遭逢喪亂,一家流離分散,花香鳥語只能使詩人濺淚驚心罷了。
例3,杜甫的《曲江對雨》詩中“林花著雨胭脂濕”句,“濕”字駁落,蘇軾、黃庭堅、秦觀、佛印分別以“潤”、“老”、“嫩”“落”補缺,都不及“濕”字鮮明生動。
例4,“雨去花光濕,風歸葉影疏?!保ㄍ醪督寂d》)看這句詩,“濕”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尋常,王勃寫春雨,雨下的時間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沒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見滋潤,所以說“花光濕”,這個“濕”字極為確切。這個“光”字顯得花有精神,所以說“光”字有情。風停了,在日光照耀下,葉影清疏,一個“疏”字,顯得日光從葉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樣子寫出,又顯得有詩情,用字盡妙于此。
例5,王之渙的“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中的“怨”字明顯用了擬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6,秦觀的“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取“抹”“粘”的動作勾畫出的線條輪廓。
例7,洪瑹《阮郎歸》詞寫春光:“綠情紅意兩逢迎,扶春來遠林。”憑著一個“扶”字,我們感受到了從樹林深處步步走近的春天。
4、形容詞
例1,王維《觀獵》第三、四句:“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边@兩句話共有四個主謂短語,“枯”“疾”“盡”“輕”,都是謂語?!翱荨迸c“盡”是平常的謂語,而“疾”與“輕”是煉字。草枯以后,鷹的眼睛看得更清楚了,詩人不說看得清楚,而說“快”(疾),“快”比“清楚”更形象。雪盡以后,馬蹄走得更快了,詩人不說快,而說“輕”,“輕”比“快”又更形象。
例2,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像一幅巨大的風景畫,形象地描繪了塞外遼闊蒼涼的景象。“直”字展現一種挺拔堅毅之美;落日之圓,襯托在萬里戈壁背景之上,給人以蒼茫之感。二字將直線之美與渾圓之美融為一體,畫面壯觀,他字確實難以代替。
例3,吳文英的“鄉夢窄,水天寬”(《鷓鴣天·化度寺》),“窄”與“寬”形容與對照俱妙;周密的“夢魂欲度蒼茫去,怕夢輕還被愁遮”(《高陽臺·寄越中諸友》),以“輕”字描狀夢魂,化無形為有形,而且通之于表重量的觸覺,更是形容詞錘煉中通感的妙用。
還有兩種情況值得特別注意,一種是形容詞的重疊運用,一種是表顏色的形容詞于句首與句末的運用。
例4,王維的《積雨輞川莊作》中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郭彥深就說“‘漠漠’‘陰陰’,用疊字之法,不獨摹景之神,而音調抑揚,氣格整暇,悉在四字中”。
例5,《詩經》早有“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而黃山谷《詠雪》的“夜聽疏疏還密密,曉看整整復斜斜”,可以說是后來居上。
例6,“雨前初見花間蕊,雨后全無葉底花。蝴蝶飛來過墻去,應疑春色在鄰家”,這是王駕寫的《晴景》,王安石改后兩句為“蜂蝶紛紛過墻去,卻疑春色在鄰家”,除了易“蝴”為“蜂”,易“應”為“卻”之外,煉字的關鍵就在于去“飛來”而改為“紛紛”,因為只有蜂忙蝶亂的側寫妙筆,才能令人動情地表現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
煉形容詞置于句首或句末的,如杜甫的“青惜峰巒過,黃知桔柚來”“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碧知湖外草,紅見海東云”“翠干危棧竹,紅膩小湖蓮”“青青竹筍迎船出,白白江魚入饌來”,是形容詞煉于句首,有如現代的印象派繪畫,首先捕捉的是色彩鮮明的印象。王維的“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李清照的“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都是形容詞煉于句末的范例。而元稹的“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李商隱的“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也是煉形容詞于句末,本是表熱鬧的宮花的“紅”,又以表冷清的“寂寞”形容之,煉字而運用矛盾修辭法,更覺含情深婉。
形容詞的活用,可化腐朽為神奇,蔣捷《一剪梅》“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中,形容詞“紅”“綠”用作使動詞,詩人通過櫻桃變紅、蕉葉轉綠的動態,抒寫了對時光流逝的惋惜。如果“紅”“綠”仍作形容詞用,說成“櫻桃紅,芭蕉綠”,就會味同嚼蠟。又如周邦彥的“風老鶯雛,雨肥梅子”,將鶯雛與梅子的變化和風雨聯系到了一起,由形容詞轉成動詞的“老”“肥”,有如靈丹,在句中起到了點鐵成金的作用。
5、副詞
在古典詩詞中,副詞的錘煉恰到好處時,可以獲得疏通文氣,開合呼應,悠揚婉曲,活躍情韻,化板滯為流動等美學效果。如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去掉“與”“共”二字就會大為減色。周邦彥《詠薔薇》:“長條故惹行客,似牽衣待話,別情無極。”用了一個虛詞“似”,便使薔薇處于與人似和不似之間,顯出無限情韻。陰鏗寫送行遲到,只見“泊處空余鳥,離亭已散人”,虛詞“空”“已”若不經意進入詩中,對于描畫詩人惘然若失的情狀卻有著畫龍點睛的妙用。又如王昌齡《閨怨》中的詩句“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作者用了一個“忽”字,取漫不經心而恰到好處之意,登翠樓時興沖沖,而因闖入眼簾的柳色卻想起了丈夫,生發出傷感,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僅一“忽”字就傳達得淋漓盡致,而這正是本詩耐人尋味之處。
6、“詩眼”“詞眼”與煉字
中國古典詩人十分重視字句的錘煉,有“詩眼”“詞眼”之說。“詩眼”見諸魏慶之《詩人玉屑》,“詞眼”見諸陸韶《詞旨》。一般指五言中之第三字,七言中之第五字,也有以第二字、第四字乃至末字為“眼”的。其實,“眼”就是詩句的關鍵處,不拘在腰在膝在足。諸如“孤燈燃客夢,寒杵搗鄉愁”的“燃”“搗”,“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都是論家津津樂道的著名的“眼”。
詩詞的寫作,始于意格,成于字句,于是,前賢們從修辭學的角度,推崇詩詞字句的工巧,把字工句警當做畢生追求的目標,為之殫精竭慮。的確,字句錘煉得好,可以帶動全篇,所謂一字妥貼,則全篇生色。
具體地說,在詩詞的關鍵去處,一個妙煞的字眼,可以有聲有色,極致入微,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甚至可以營造出一種意境。孟浩然的名句“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中的“淡”和“滴”,歷來備受贊賞?!暗睜畛鲆曈X感受,“滴”達出聽覺感受,“淡”和“滴”染出一種冷漠、孤寂的境界。上述“春風又綠江南岸”,據洪邁《容齋續筆》記載,王安石原稿作“到”,又改“過”“入”“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這個“綠”字果然鬼斧神工,把春天的氣息鮮麗地點化出來。與此相類的“紅杏枝頭春意鬧”,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稱贊道:“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蹦趾醣彼螘r人贈給宋祁一個“紅杏尚書”的雅號!
然而,“詩眼”“詞眼”不是孤立的“煉字”。前賢們僅從修辭學的角度探求,究竟層次偏淺;而從局部與整體的辯證關系上去理解,從全篇的章法結構上去分析,才有可能探得真髓。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對此有精辟的論述:“余謂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體之眼,有數句之眼,前前后后無不待眼光照映。若舍章法而專求字句,縱爭奇競巧,豈能開闔變化,一動萬隨耶?”以此,“煉字亦須遙管遙應也”。劉熙載更把這種觀點拓展到其他文學門類甚至經義的領域,稱作“文眼”。他說,“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則后必顧之,在篇末則前必注之,在篇中則前注之后顧之。顧注,抑所謂文眼者也”。又說,“字句能與篇章映照,始為文中藏眼,不然,乃修養家所謂瞎煉也”。也就是說,“煉字”局部點化之功,仰仗于整體構思的“前注”“后顧”。設若沒有“顧注”,競競吹求造語之巧,苦苦推敲一字之工,不但追尋不到意境,反而由于斧鑿做作,惹人生厭。
王國維力主境界說,他贊賞宋祁的“鬧”字煉得好,是因為著眼于境界,看他一語道破,“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人間詞話》)。作詩點眼,猶如畫龍點睛,詩無眼則佳處不見,龍無睛則神采盡失,點眼時眼要挺要響,用實字則挺,用動字則響。
五言詩點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詩點眼多在第五字,和節奏多作上二下三與上四下三有關。在五言詩的完全句中,常常上二字是主語,第三字是動詞所在;在七言詩的完全句中,常常上四字是主語,第五字是動詞所在。動詞是敘事、寫景、狀物、抒情的關鍵字,因而自然成為錘煉字眼的重要對象。
但若把詩眼定死在五言詩的第三字、七言詩的第五字上,則又未免偏頗。因為詩句的語法結構多種多樣,并不都取上述完全句的格式,而詩眼也并不局限于動詞一個類別。
“身輕一鳥過”“白玉堂深曾草詔”,便是不受詩眼在第三、五字說法局限的例子。在詞里,句子參差不齊,句法千差萬別,當然更無從咬死第幾字方得為眼,所以“綠肥紅瘦”(李清照)既不妨以二、四字為眼,“寵柳嬌花”又不妨以一、三字為眼。
杜甫的《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中“自”與“空”兩個副詞恰恰是本詩的詩眼,只有悟懂了它們,我們才能夠深切地體驗到祠堂凄涼冷落的氣氛,而詩人的萬千感慨也正是由此而生發的,假如我們不能理解這一點,我們就體驗不到詩人表現出來的感傷嘆惋的情調。更多詩歌常識請關注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http://www.xigutang.com/)的相關文章。
二、語言風格
(一)常見語言特色
1、平淡(質樸、樸素):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敘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不追求詞藻的華麗,語言力求樸素,顯現出質樸無華的特點,但于平淡之中蘊含著深意,讀來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于簡陋和寒傖,它是用語上的返璞歸真,體現了詩人的真功夫。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表面看來句句平淡,平淡之中卻蘊含著詩人超脫塵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2、工麗:既講究辭藻華麗,又講究對仗工整。理解時可以借助對仗。如杜甫《觀山水圖》中的“紅浸珊瑚短,青懸薜荔長”,辭藻華麗,對仗工整,每句開頭的“紅”“青”顏色詞語構成一幅色彩鮮明的畫面。
3、優美(絢麗、綺麗):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隱的詩。
4、直率(率真):語言毫不隱晦,毫不修飾,依照情感的原樣直接寫出。如《詩經·碩鼠》。
5、委婉(含蓄):其特點是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常常不是直接敘述或抒情,而是通過寫與本意看似無關的事物,或者通過對比而委婉地表達內心的情感。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達作者對妻子的懷念,但是沒有直接寫出,而寫了“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6、清新:其特點是比喻新穎,用語通俗。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彼木鋵懥怂姆N景色,有動景,有靜景,有近景,有遠景,有實景,有虛景,色彩絢麗,語言清新生動。
7、明快:其特點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潑辣的,往往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如白居易的新樂府詩。
8、自然:指詩詞語言不留雕琢的痕跡,率真樸素,多用口語,較少煉字,讀來平白如話,自然生動,韻味無窮,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說明自然的風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寫出了兒童時期對月亮稚氣的認識,表現出月亮的形狀和月光的皎潔可愛,不加雕飾,生動自然。
9、清幽:清靜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細細體味卻意味深遠。如王維的《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鼻皟删溆貌灰娙擞岸勅寺暤那榫?,烘托出山的空寂清冷,后兩句用夕陽返照之光映著林中的青苔,進一步渲染了山的特點,給人一種無比清幽的美感。
10、雄奇:氣勢雄偉,立意奇特。如李賀《夢天》中的“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就是說九州小得像九個煙點,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11、奔放(豪放、豪邁):指直率而有氣勢。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詞句,將滾滾長江與歷史長河融于一體,凸現了歷史蕩滌千古風流的奔放氣勢,使讀者體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對景抒情的壯懷氣魄。
12、悲慨:即悲壯慷慨、寂寥蒼勁的藝術風格。此風格的作品,含思悲壯,出語高昂,充滿著對時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時,或感時傷亂,憂國憂民,心中郁結,憤慨不平。如陳子昂《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詩歌以蒼茫原野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懷大志卻因報國無門而孤獨悲傷的詩人形象,蒼涼悲壯,慷慨激昂。
13、凝練(洗練):語言表達是通過千錘百煉而達到質樸、省凈、流暢、圓潤、灑脫、意韻無窮的境界。如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薄斑B”與“入”相攜,織出一幅煙雨迷蒙的愁網,并以“孤”為動力,把人進一步推進縈懷的離情之中,加之冰心玉壺的絕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脫然而出。語近俗白卻字字枝根相連,不可分割,匠意極深而不見斧鑿。
14、沉郁:用一種蒼老遒勁的筆調去描繪廣闊的社會生活,而在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上籠罩著凝重深沉的憂郁色彩和悲劇氣氛,配之相適應的嚴格的詩律和鏗鏘的音韻。如杜甫的《登高》就是這種風格的代表作。
需要指出的是,風格指的是藝術創作上的獨到之處,每一個詩人都各有自己的風格特點,而同一個詩人也可能具有多種風格。因此,我們應熟悉一些作家的語言風格:
陶淵明的樸素自然
李白的豪邁飄逸
李商隱的朦朧隱晦
高適的悲壯蒼涼
孟郊的俊寒清冷
(二)常見結構特色
在古代詩文中,有一些特殊結構形式的詞,常能出現特殊的表達效果:
1、疊詞: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李清照《聲聲慢》),“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元日》)。
2、倒裝:一般表強調。如“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正常表述為“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雨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興八首》),正常表述應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
3、意象名詞羅列:使描寫更像特寫鏡頭,能營造出特定的意境。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楊柳岸曉風殘月”“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黃庭堅《寄黃幾復》)。
三、表達效果(必須記住,記住?。。?/b>
語言的表達效果往往和內容、形象相聯系。
1、為形象服務:寫出了人物(或景象、或物象)的特點,使他(或它)生動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備。
2、為主題服務:反映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為意境服務:能營造出怎樣(有一定特點)的意境,從而傳達出作者怎樣的思想(包括理想和追求)感情及精神境界。
在具體的表述中,一定要結合詩(或詞、或曲)的具體內容。
應考策略·規范答題
一、煉字型
(一)、如何解答煉字型試題?
提問方式: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
提問變體: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二)、規范答題模型:
(1)解釋該字在句中的含義。
(2)展開聯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例1】 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后面的問題(6分)
南浦別(白居易)
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
問題:前人認為,“看”字看似平常,實際上非常傳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答:(1)同意。看,在詩中是回望的意思。(步驟一)。
(2)離人孤獨地走了,還頻頻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腸寸斷。此字讓我們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淚眼朦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驟二)。
(3)只一“看”字,就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離別的酸楚(步驟三)。
【例2】閱讀下面一首詞,完成后面的問題。
清平樂·村居(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
問題:“溪頭臥剝蓮蓬”中的“臥”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譽(一字用得恰到好處,給全句或全詞增輝)。你同意此說嗎?為什么?
答:(1)“臥”是躺著的意思。
(2)一個“臥”字把小兒躺在溪邊剝蓮蓬吃的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真實生動地展示在讀者面前。
(3)“臥”字使用極妙,它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明,意境更加耐人尋味。
二、語言風格型
(一)、常見的用來描述語言特色的詞語(一定要記住,記住?。。?/b>
①清新
②高昂
③深沉
④多用口語
(二)、如何解答語言風格型試題?
提問方式:這首詩在語言上有何特色?
提問變體:請分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請談談此詩的語言藝術。
解答分析:這種題型不是要求揣摩個別字詞運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詩表現出來的語言風格。
(三)、規范答題模型:
(1)用兩三個詞準確點明語言特色。
(2)用詩中的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
(3)指出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例1】 閱讀下面一首詩,回答后面的問題(6分)
長干曲四(其一)
崔顥
“君家何處???妾住在橫塘?!?/b>
停舟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問題:品評這首詩的語言特色。
答:(1)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指出語言特點2分)
(2)“何處住”,“在橫塘”,自問自答的對話描寫,語言樸素而明快,體現了一種純樸自然的美。(結合語句具體分析得2分)
(3)表達了詩人對純樸率真的船家女的喜愛之情。(指出表達感情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