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熟能詳的詩句不用列舉,大家也會在短暫的時間內想出好多首來,可見我們從小是在這樣一個詩意的環境中長大的。詩詞留給我們的回憶遠遠超過了那試卷上的鮮艷數字,超過了憂傷時歡樂時的短暫心情,可以說每個人的精神世界里都有著詩句的支撐。年少勵志會拍拍胸脯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懷念故鄉時會不禁意間想起“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愛人分別便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心情舒暢就如“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太多太多的詩意讓我們享受詩的美感,使我們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心境下都能找到合適的詩句。
在詩詞界有一部很有影響力的批評著作——《人間詞話》,這是著名的國學大師王國維在接受了西方美學思想洗禮之后,用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人間詞話》共有六十四則,每一則都用精簡的話語評論詩人及其詩詞特點,一家之言點評巧妙,為后人看詩看人方面有著批判性的建議。大家最為熟知的就是有名的三種境界了,在《人間詞話》第二十六則中寫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為晏、歐諸公所不許也。】通過這三種境界,許多人接觸到了《人間詞話》,接觸到了這位有著高遠思想的先生。
在書中王國維也表現出了他主觀的傾向,對詞人褒貶不一,對不同的人都有著新的見解。在眾多詞人中他對南唐后主李煜有著高度的重視與評價,在六十四則短評當中,李煜的評語就有五則,可千萬不要小看只有五則,這個頻率還算高的。從這五則之中我們從多個角度欣賞到了這位亡國的君主,使得我們評論某個人不再是單一的,片面的。以下簡單介紹這五則所蘊含的思想。
【十四】 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
作者通過對比溫庭筠,韋莊,李煜這三人詞的總體風貌,初步給了我們一個三人作品內容差異的框架,而李煜的詞是在溫,韋之上的。
大家對溫庭筠的印象最深刻的莫過于“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萍洲。”他是晚唐詩人,其詩辭藻華麗,多寫女子閨情,風格濃艷精巧,是花間派的鼻祖,并與李商隱并稱“溫李”。王國維給他的定義是“句秀”,意思在于溫庭筠只在乎了語言的細膩溫婉,體現了外在的美感,猶如“畫屏金鷓鴣”美麗卻沒有生命力。《玉蝴蝶·秋風凄切傷離》中“芙蓉凋嫩臉,楊柳墮新眉。搖落使人悲,斷腸誰得知?”字句的優美能表現出詩詞的華麗,而在內容上,深意上是薄弱的,空洞的。
韋莊或許讓人感到一絲陌生,他與溫庭筠同為花間派的重要詞人,并稱“溫韋”。較為熟知的是他的那首《臺城》“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王國維認為韋莊的詞就像“弦上黃鶯語”猶如黃鶯的鳴叫清麗婉轉,有生命力,但是境界不開闊,沉溺于自我的喜好之中。代表作《菩薩蠻》之中“人人盡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由寫景到抒情,打動著思鄉的游子,“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多么難忘的畫面,多么深刻的鄉戀。他的詩詞除過語言之外,還有一種骨氣和風力,但是缺少神韻。
而李煜則不同,記憶當中他的一句“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讓人迅速記住了他,是這樣一位國君默默登上西樓,遙望殘月,被寂寞鎖在這清寒的秋夜里,什么是愁緒呢?就是這割剪不斷,紛亂惱人的滋味。寥寥數字,表現出了一代君主的無限愁苦和身不由己的亡國之情。讀罷,百般滋味縈繞心頭,直擊人心的傷痛,這種深廣的意境,這種神秀之美,直探人物的精神世界,使讀者從字面到內心都十分契合作者的感受,令讀者嘆惋,從而引起強烈的心靈震撼與情感共鳴。貴在一個“神”字,正是詞人抓住了詞的神韻,使自己內心的情感不受外物的束縛,不受情景的干擾,通過真實的體會,簡短的字詞由內而外的噴發,使其詞神秀并行,更加精巧。
【十五】 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金荃》、《浣花》能有此氣象耶?
王國維認為詞在李煜的影響之下,不再拘泥于小情調,小思想,眼界更為高遠。李煜的詞融入了個人與國家的情感,擴大了詞表現的內容。詞在最初的地位并不高,也不被社會所接受認可,類似于一些歌詞,登不上大雅之堂。而李煜作為君王,用詞來感發自己的內心世界,由前期寫宮廷生活,男女情愛的“伶工之詞”轉變為后期凄涼悲壯,意境深遠的“士大夫之詞”。批判了周濟將李煜置于溫庭筠,韋莊之下的錯誤觀點。
《相見歡》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秦觀的“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歐陽修的“離愁漸行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古人喜用水寫愁,李煜的“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涵蓋了整個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缺憾,是一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痛苦的人生體驗的喟嘆。縱觀人生,有多少恨會隨著江水流去,人生不過數十載,有多少惆悵還會留于心底呢?
《浪淘沙令》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P>
整首詞沉浸在清冷孤寂的氣氛之中,由夢醒后的景象引出惜春,傷春,沉重的感慨,心里一個聲音——獨自莫憑欄啊,那時候會痛惜家破人亡,那時候會覺得到每一處場景都是那樣的血淚淋淋。這樣的詞句使我們讀懂了李煜,讀懂了他的無奈,讀懂了他的悲苦,當一個人憑欄佇望,看到此番情景猶如落花般逝去,天上人間只不過天涯咫尺。
這種深邃的眼光,刻骨的哀愁,為李煜的詞抹上濃濃一筆亮色,原來人生在世不過如此,天地之間不過如此,誰能讀透那憑欄痛惜的李后主,誰能分擔這種無力回天的困窘呢?也只有李煜可以用詞記錄,同詞傾訴。
【十六】 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后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
李煜身為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同一般。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我們通常評價某一個人常常會把一個人和其所從事的行業緊密聯系在一起,比如說李煜,我們會用政治的眼光把他界定為昏君,而在他所擅長的領域里只字不提。的確,李煜治國無能,在帝王的行列里他是倒數的,而在藝術的領域他是否一無所用呢?還有宋徽宗趙佶,雖窮奢極侈,荒淫無度,但在繪畫方面成就很高,書法方面創造的“瘦金書”,頗得書法家重視。通常我們會把這類人稱為“放錯位置的天才”,只可惜他們錯生了年代,錯當了皇帝,我們看待一個人不能帶著有色眼鏡去欣賞,評判,要給他們一個真實準確地定位。
李煜的環境自然與眾多詞人不同,從小生長在后宮之中,很少接觸深宮以外的人物,他的性格,氣質自然而然有所影響,對于作詞他更注重自己內心的想法,由前期宮廷生活轉為后期的痛悼哀傷的風格,有很強的表現力。“是后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不正說明了李后主詩詞的成就遠比當帝王的影響更大嗎?“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是時代淹沒了一個原本可以名垂青史的偉大詞人。
郭磨在《南唐雜詠》中寫道:“我思昧昧最神傷,予季歸來更斷腸。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這或許就是一段歷史的玩笑吧。
【十七】 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愈深,則材料愈豐富、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王國維把詩人大致分為客觀與主觀之詩人,認為一個詩人的創作風格與思想主線是離不開對世界的探究的。處世越深,內涵則越豐富,作品之中所用的材料就更加復雜,身在繁雜而來寫世界。施耐庵,曹雪芹經歷的很多,因此沉淀下來的智慧也更加深沉。李煜與他們不同的是獨特的出身,貴為天子,經歷的事情相比之下會少很多,這樣一來就會有感而發,真實的情感不會被外界所左右,所干擾。
一首經典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P>
詞人以愁寫愁,真實的寫下了國破家亡的心緒,不掩飾,不忌諱,率真自然。在歲月的更迭中沒有什么能停留下來,就連那刺心的愁苦也同那一江春水東逝而去。這便是一種真性情,敢想敢言,用詩以言志,用詩以抒情,內心經受深刻煎熬,才寫出至情至性的詩詞。
【十八】 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王國維用尼采的話,來解讀李煜,認為李煜是“以血書者”,是發自肺腑的一番文字,是真正的文學。李煜的作品,可謂字字觸景,句句傷情。
《望江南二首》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
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
多少淚,斷臉復橫頤。
心事莫將和淚說,鳳笙休向淚時吹,腸斷更無疑。
李煜用他特有的筆調寫下這些,我們在讀的時候深刻體會到了后主的恨和淚,令人肝腸寸斷,這種詞是帶有真實感情的,用心血鑄成,是不乏味的。白居易認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有情自然會引起讀者的共鳴。
不難看出,王國維在評賞李煜和其他詩人時都有著強烈的主觀色彩在內,我們跟同這種主觀的思考,深化了我們對李煜等人的認識,雖為一家之言,但在分析的角度和涉及的詩人作品來看,王國維精彩的評論之后,確實有經典的思想讓人領悟。
李煜的語言質樸自然,把具體的感情融入到詩詞當中,是他在無限絕望之中唱出的生命之歌,極具生命力,感染力。李煜的詞,總是縈繞著一種凝重的愁苦氣息,為讀者營造了一個極為濃厚的悲涼氛圍。然而在這種情境之下,讀者體會到了一種特殊的美感,帶著這種美感,我們去欣賞他,用詞這種無形的生命解讀他。
王國維在全面分析李煜的同時,也問了讀者一個問題,是什么使李煜這樣一位富有才情的藝術家,這樣一位治國無計的九五之尊,這樣一位敢于探索生命,書寫真性情的偉大詞人,穿越時空以嶄新的形象樹立在讀者的心中呢?也許這時你便有了答案。
2013-8-1</P>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