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深發(fā)了一首《送友人歸鄉(xiāng)》,各壇爭相褒貶,很是有趣。這里主要摘錄反對意見。
送友人還鄉(xiāng)
張智深
長亭執(zhí)手久沉吟,一曲輕歌十載心。
慈母炊煙天際望,嬌妻笑影眼中噙。
秋因遠別涼于昔,酒是初逢暖至今。
不敢送君煙柳外,枝頭清露總沾襟。
慈母炊煙天際望,嬌妻笑影眼中噙。
送別的隊伍里還有他的老母和妻子,有些做作。
這種寫法值得商榷。炊煙怎么望?很牽強。眼中怎么噙嬌妻笑影?
張智深
從題目知,他(我友)是還鄉(xiāng),就是說他的母親妻子現(xiàn)在遙遠的故鄉(xiāng)。怎能理解為她們來送行?
此聯(lián)是寫他(我友)遠離家鄉(xiāng)從戎戍邊十年間,和母親、妻子之間的思念之情。母親每天做飯升起在空中的炊煙好像在四處張望著他,傳神地表達了母親做了飯總想讓遠在天邊的兒子回來吃飯的心情。不直說母親,而說母親的炊煙,很值得玩味。我看到他的眼中噙滿淚水,淚水中好像閃動著愛妻的笑影。你說的對,眼睛只能噙淚,而淚中有笑影,那眼中不就是噙著笑影么?這并無不通。妻子的歡樂的笑影卻出現(xiàn)在他(悲痛)的淚水中,這也是很值得玩味的。全詩我倒是最喜此聯(lián),含蓄深情而又生動傳神。頸、結(jié)雖有深情,但略無新意。呵呵,我和各位的審美取向不大相同,但還是要感謝大家的關愛!
海天笨笨
竊以為律詩的思維不宜太復雜,搞得大多數(shù)人一開始的理解和你都不一樣,要解釋才能去理解,就已落了下乘.樓主的情思比較細膩,七折八彎的也許擅長寫那種巧思奇思類的.
張智深
讀詩就應動點腦筋,不能太懶,呵呵。但話說回來,第二聯(lián)并不難理解。慈母炊煙天際望,比較好理解。嬌妻笑影眼中噙。眼中噙,必然想到淚。能得到眼中、淚水、笑影三個意象,作者的任務就完成了。這三個意象連在一起說明了什么?我看這是不難想象的,并不是七折八彎的。
胡妃
改成“酒自初逢暖到今”如何?
張智深
“酒是初逢暖至今”和“酒自初逢暖到今”的意思基本一樣。用“酒自初逢暖到今”也可,但感覺有些熟滑。
新生
我感覺不出悲痛.比如,不敢在煙柳的地方送人,是怕樹枝上的露珠沾著衣裳.細細體會一下,這是悲痛的情感嗎?怕是太愛惜衣服了吧?盡管張兄跟我是好朋友,我還是持一點不同意見.
張智深
不敢送君煙柳外,枝頭清露總沾襟。這聯(lián)當然也有愛惜衣服一解,但還有另外一解。前三聯(lián)鋪墊的情緒顯然是憂傷的,長亭、柳等也是古來傷別的典型意象,沾襟本來就多用于淚水,況且在這種語境下提到沾襟,就更不能不讓人聯(lián)想到淚水了。面對多解,應該取最合語境的一解。于是沾襟應解為淚水濕襟。這樣便有了露水到淚水的轉(zhuǎn)換,大大地增加了內(nèi)涵深化了意境。
可以說詩的獨立語句基本都是多解的。如單看“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一句,也可認為,這少了的一人不是遠在他鄉(xiāng)的作者,而是在家鄉(xiāng)的兄弟中有一個病逝了沒來登高。此解說得通,但不合全詩的語境,故不取。
新生
煙炊云云,有些牽強.詩歌的表達應注意選用常理可接受者.
人悲痛而哭的時候,還會去注意淚滴中的影子么?
張智深
對于炊煙遠望,審美觀念和習慣不同,不能強求兄同我,可各持己道。
不是淚滴中一定有影子。我友曾和我談及他久別的愛妻,說到妻的可愛處,他眼里泛出了淚光。因為這淚是為愛妻而流,所以我就有理由說淚中含有愛妻的笑影,這是詩的想象性說法,不能當真啊。由此可悟得一言:詩之虛,不可度以實;詩之實,不可度以虛。
浮客
章法比較亂啊
張智深
第一聯(lián)寫送別情景。第二聯(lián)是承首聯(lián)(“十載心”)而來,述說我友離鄉(xiāng)戍邊這十年間他和母親、妻子之間的思念之情。第三聯(lián)轉(zhuǎn)述我與他的友誼。尾聯(lián)述送別之情,回扣到首聯(lián)。起承轉(zhuǎn)合,很規(guī)矩的。
醉里青衫
秋因遠別涼于昔,酒是初逢暖至今。對不如出.
張智深
確實出句好些。可能是出句語言更自然,意境較為深闊。此外,對句在理解上也比出句較為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