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晏殊:飛舞千年的燕子作者:一金一鑫(著名歷史暢銷書作家)

   晏詞中的燕子意象,不可忽視。如果悉心體會,我們能發現晏詞中一個有趣現象,那就是關于燕子的諸多描述。“燕”與“宴”同,又與“晏”諧音,在晏殊的筆下,這些燕子都變得有情有意,成為詞人消磨春光、排遣失落、表達離愁的代言。而在他的努力和親力親為之下,宋詞也由坊間小道,正式代替唐詩,步入文學的大雅之堂,晏殊的貢獻,正在于此。如果將李煜比作宋初詞壇的一只蝴蝶,那么,晏殊則是詞壇的一只燕子。從此,詞與詩同登共舞,在江南江北的寬廣大地上,被人們吟唱千年。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

   公元1005年,對于宰相詞人晏殊來說,是一生中值得紀念和回味的時間。十四歲的他,從遙遠的江南,來到繁華的汴京,開始了五十年官宦仕途的輝煌之旅。除了為官盡職,他將完成一項重要的文化使命。

   從南昌到汴京,晏殊的到來,比起早期的詞人李煜,晚了近三十年。公元976年春,四十歲的李煜被宋軍從金陵俘至汴京,懷著一腔憂怨和亡國之痛,抒寫著絕望而凄涼的哀愁。而公元1004年春天,對于十四歲的晏殊來說,卻是另一樣的花紅柳綠,春風萬里,昔日的南唐、后蜀、南漢、北漢、吳越等國,都歸為大宋疆土,五代十國的戰爭離亂,已經成為歷史天空里的一縷云煙。

   青春年少的晏殊,因為文華出眾,聰穎過人,被大臣張知白“以神童薦之”,鄉民歡送,父母揮手,一路上楊柳風輕,芳郊綠遍,等待他的,將是錦繡燦爛的前程。

   到了汴京,適逢科舉。宋真宗趙恒剛從前線回來,簽訂了澶淵之盟,似乎心情很好,親自考試進士,“召()殊與進士千余人并試廷中”,當場進行考試。以十四歲的孩子與眾多的成年人同考一張卷子,難度無疑很大,皇帝的本意,也許是試試這些神童們的學識水平罷了,主要精力還是放在選拔人才、為國舉賢上,可是初生牛犢不怕虎,晏殊并不懼怕這樣的測試,面不改色,從容答題,援筆立就,落紙千言,比起苦思冥想的舉子們顯得輕松灑脫,文章交上去,趙桓看了點頭稱賞,恩賜同進士出身。

   晏殊受寵若驚,自是不言而喻,不過也完全符合宋朝重文抑武的社會風氣。宋朝的皇帝,對于讀書人最為倚重和賞識。趙匡胤雖然戎馬出身,但早就清醒地認識到,歷時太久的戰爭,亟需為這個新興的王朝提供豐富的文化給養,“杯酒釋兵權”,正是他基于對武將更易為禍的正確判斷而采取的行動。建隆三年(公元962),趙匡胤有一天突然在大殿上發問:  “朕欲武臣盡讀書以通治道,何如?”這個問題使得身邊的將佐大臣們一頭霧水,不知所對。有—件事情,使跨馬掄刀的趙匡胤啼笑皆非,也堅定了他對讀書人的認識。公元964年宋朝更改年號,趙匡胤吩咐年號要選擇以前君主沒有使用過的,宰相們慎重研究,提交了改元乾德的方案,可到了乾德三年,趙匡胤居然在宮中看到一面“乾德四年鑄”的鏡子,詰問宰相,都支支吾吾,進士出身的竇儀說,這是后蜀用過的年號。趙匡胤頗有感慨地說了—句:宰相還需用讀書人啊。“由是,大重儒者”,宋朝書生們為學求仕的幸福生活,便源于此。

   飽讀詩書的晏殊,在這次應試中,表現出的不僅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更令人稱道的,是他的誠實不欺。

   晏元獻公為童子時,張文節薦之于朝廷,召之闕下,適值御試進土,便令公就試。公一見試題,曰:“臣十日前已作此賦,有賦草尚在,乞別命題?!鄙蠘O愛其不隱。

                                      ——沈括《夢溪筆談》

   考試的題目,居然是晏殊十天前剛剛做過的,看起來晏殊對于這次入京考試,是早有準備的,且押題無誤。一般人遇到這樣的好事,準要高興得跳起來,但晏殊對于已經做過的題目,顯然不愿以舊稿應對,以博一賞。宋代科舉比起前唐,已有較大改進,唐代科舉常常曝出考前泄露試題、考官被問責流配的丑聞,到了宋代實行“彌封”  (密封試卷)制度和“鎖院”  (隔絕考官與考生聯系)制度,公正性大大提高。所謂“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晏殊年少才高,提出重新出題,他需要展露的,是自己真實的應試能力。

   這樣誠實不欺的學子,比起一篇妙文本身,更為精彩難得,不禁讓宋真宗趙恒感到眼前一亮。果然,換了試題之后,晏殊仍然從容就試,少頃文成章就,皇帝點頭稱許,再三肯定。擢(zhuó,提升,提拔)升秘書省正字,從事文字校對,并且對于這樣的讀書人,給予皇家圖書館秘閣讀書的特殊優待。
                
(二)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

   誠實為晏殊帶來了好運。但誠實的背后,更有寒窗苦讀的日積月累。進入京城后的幾年,是晏殊遍覽前賢、沉湎詩文的美好時光,他將勤奮交給了自己的內心,無心追逐京城的繁華,—心只讀圣賢書?,槵樀淖x書聲,在晏殊居室的梁檐前回蕩。

   不久之后,好運再次降臨?!?,東宮太子差缺官職,需要填補擢拔。為當朝太子服務,是許多大臣官員夢寐以求的好事,名單公布下來,晏殊的名字赫然在列。執政官員感到奇怪,  “莫諭所因”。宋真宗笑著,將謎底揭開:

   “近聞館閣臣僚,無不嬉游宴賞,唯()殊與兄弟讀書,如此謹厚,正可為東宮官。”

   在此之前,真宗曾命直史館學士的陳彭年注意觀察晏殊的日常生活,得知這個青年人終日唯以讀書為樂,不像許多臣子,只曉得迷花賞柳,沉醉不歸。晏殊得到了再次目睹龍顏的機會,真宗亦當面夸贊他讀書好學不喜游樂。

   不料,晏殊的謝答,與前番應試一樣,又大大出乎別人意料。他說,臣下并非不樂宴游,只是我沒錢罷了,如果有錢,我也會出去游玩的。真宗面對這個一臉真誠的青年人,一時語塞。不過,他記住了這個江南才子,也許,晏殊將會成為日后的輔國良材。

   富家不用賣良屋,書中自有千鐘粟;安房不用架高梁,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這首勵學詩的作者,正是那位愛好讀書、喜歡讀書人的宋真宗,要而言之,就是鼓勵貧寒學子以讀書求進,知識可以改變命運。晏殊的寒窗苦讀,不僅為他贏得了豐厚的官祿,而且他也被儒雅循謹的李虛己(工部侍郎)一眼看中,以愛女許之,擇為東床快婿。

   曾鞏的祖父,時為吏部侍郎的曾致堯有一次到李府做客,見到了神清氣爽的晏殊,平時很少夸人的曾老夫子斷言:晏殊日后甚貴,必為宰相,可惜我恐怕等不到那一天了。

   晏殊的確是無數讀書人的驕傲。宋真宗、宋仁宗父子對于晏殊的垂青,亦無以復加。從奉禮郎到集賢校理,從太子舍人到翰林學士,從樞密使到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到慶歷年間,官拜集賢殿學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集數職于一身,當初的神童,已是位極人臣、百官之首、執掌國事的宰相,三十多年的為學為官,這個讀書不倦的知識分子,迎來了他人生中輝煌的時刻。《宋史》中稱晏殊“文章瞻麗,應用不窮”,即使到了晚年,仍然“篤學不倦”,成為宋初有名的文章宰相。

   每個人都在讀書,但讀書的結果也迥然有異。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說: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蛞刮黠L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比鼐辰纾庵概Φ哪繕?、過程和頓悟,分別從宋代詞人晏殊、柳永、辛棄疾的三首詞中擷取而來,意味深遠。

晏殊的這句“獨上西樓,望盡天涯路”,原本是懷人之作,與學問事業了不相涉,然經王國維先生妙語點評,成為千百學人的共鳴。晏殊終成大學問者,與當初孜孜求學、登高望遠是分不可的。時至今日,我們還能從晏殊那溫婉的詞句中,隱隱可以聽到他當年聞雞而起、燭下挑燈時傳出的瑯瑯讀書聲。

(三)細雨愁煙,幽花怯露,憑欄總是消魂處

   入仕之初,晏殊被賜同進士出身,宰相寇準曾經不無深意地提醒宋真宗:“陛下,晏殊可是江外人啊。”來自南昌的晏殊,他的故鄉,正是當年的南唐國,是亡國之君李煜的地盤。

   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在一定程度上,寇準對南國主人的忠誠度存在著戒心與疑慮,覺得與其起用江南歸降國的人,不若用江北根據地的人來得可靠。

   寇準的擔心不無道理,江南諸國,歸附二十多年,但時有麻煩傳來。但宋真宗在這件事上,體現出了鳥瞰八方、懷柔天下的帝王胸懷,也不無深意地回了一句:“張九齡不也是江外人(廣東韶關人)?

   真宗看準了晏殊的才華與為人,堅持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因此唯才是舉,毫不懷疑地對其進行培養,期間晏殊因父母傷逝,先后兩次奪服起用,并選為太子的老師,輔助讀書。晏殊沒有辜負真宗的期望,一心治學,為人做事謹慎低調。宋真宗經常向他咨詢事情,以方寸大小的紙條寫好,晏殊便一一解答,未了,將紙條與應答的草稿等一并封存呈上,表示自己遵從且不對外泄密之意。

   公元1022年,晏殊三十二歲。這一年,宋真宗駕崩,年僅十三歲的宋仁宗趙禎繼位,皇太后劉娥以“奉遺詔權聽政”的身份閃亮登場,朝廷帝黨和后黨之間,圍繞爭取新政的權力之爭,產生了激烈分歧。劉娥原本銀匠劉美之妻,歷經曲折嫁入宮中,溫柔且強悍,并且深得真宗喜愛,現在,新皇年幼,劉太后大權在握,宰相丁謂等人都想單獨進見奏事,形成了“無敢決其議者”的尷尬局面。

   歷史上,大凡皇帝年幼,孤兒寡母之際,總是多事之秋。這個時候,年輕的晏殊站了出來,說出了獨到的見解——實行垂簾聽政的辦法,即參照唐中宗時武后垂簾之法,群臣有需要向太后奏事,以免臣下各懷鬼胎,政出多門,壞了規矩。建言一出,大臣們覺得無話可說,遂議定。
  
可以肯定的是,劉娥太后對于屬于帝黨一派的晏殊的印象談不上好,因為時隔不久,他就和太后唱起了對臺戲。

   劉太后想起用張耆(為樞密使,晏殊立即上書,認為張耆無甚功勛,不堪委此重任。晏殊不知道,這個張耆的背景可大有來歷。想當初劉太后為民婦時,時為襄王的真宗想納一侍妾,正是幕僚張耆親手策劃,將其買入進宮。而太宗得知此事大為惱火,劉娥一度被逐出宮中,又寄養在張耆家。因此張耆在劉娥太后心目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偏偏晏殊書生氣十足,冒死上書,觸忤()太后旨意。劉太后對晏殊的印象,也就不會好到哪兒去。又過一陣,因為跟隨皇室到玉清昭應宮祭祀時,帶笏()板的家人偏偏遲到(笏板: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見時手中所拿的狹長板子按品第分別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為指畫及記事之用。),盛怒之下的晏殊,顧不得禮數,以笏板迎頭痛擊,將家人的門牙打落在地。于是,太后遂以晏殊不遵禮法之過,將其貶出京,罷樞密副使職,任宣州知府。隔數月,轉應天(今河南商丘)知府。

   祖席離歌,長亭別宴。香塵已隔猶回面。居人匹馬映林嘶,行人去棹依波轉。

   畫閣魂銷,高樓目斷。斜陽只送平波遠。無窮無盡是離愁,天涯地角尋思遍。

                                                 ——晏殊《踏莎行》

   “細雨愁煙,幽花怯露,憑欄總是銷魂處”,誠然,對于三十五歲的晏殊來說,離愁絲絲,寒風拂面,但久居京城二十年,侍奉皇家,他也需要出去換換新鮮空氣了。

后來的事實證明,這一次出行,對晏殊本人和大宋王朝來說,都是聊以欣慰的快事。

(四)溫暖的踏訪

   處置公務之余,晏殊的腳步,踏訪到了應天府書院。

   昔日的御前一枝筆,滿腹經綸的神童才子,時任應天府最高行政長官的晏大人,在幾位官員的陪同下,來到幽靜清雅的書院。晏殊的到來,使得這所草創于五代后晉時期的私人書院,充滿了春天的氣息。

   晏殊穿行在一間間草舍之中,穿行于—張張書桌之間,間或在某處停下,與渴求知識的年輕學子親切交談,詢問他們的課程,了解他們的需求,估摸他們的學識。陣陣墨香喚起了晏殊的回憶,想起愉悅而難忘的童年閱讀,瑯瑯書聲也使他常年緊繃的神經變得放松,望著宋真宗手書的“應天府天院”匾額,他想起了當年應試的種種景狀。

   他要為這所書院,為這些讀書人做點什么。晏殊從未忘記自己是一個讀書人,他親登講臺,開壇說學,將自己當年從讀書中獲得的溫暖,豐富的積累,飽滿的才學,化作經邦論道的要言,化作寄語情深的囑托,化作勸學為人的精彩演講。曾經在深宮里輔導太子的皇家老師,現在走向民間,走向書院,將他胸中的學識,溫暖地、無私地傳遞給那些貧寒學子。

   這是一次溫暖的踏訪。晏殊不僅親蒞講學,還為這所書院延請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們接受系統、正規、嚴格的教育。他請出了丁憂在家、頗具時名的范仲淹,讓這位賢人掌管應天府書院。范仲淹不負所托,治學嚴謹,為人師表,時隔不久,將學院治理得井井有條,學風卓然。

   有“宋初三先生”之譽的大儒孫復、胡瑗,在接到晏殊的請柬后,也攜書夾稿,欣然而至。多才博學的著名學者王洙也被邀請來了……晏殊還向朝廷報告,請求將書院升為府學,由官方提供經費保障。一番努力,使得應天府書院很快成為聞名四方的求學之地,“遠年學者皆歸之”,此后年間,從應天府書院畢業的學子相繼登科,一時間魁甲英雄,蔚為可觀。應天府書院與白鹿洞書院、岳麓書院、嵩陽書院,合稱北宋時期最享盛名的四大書院。

   “自五代以來,天下學校廢,興學自殊始”,可以想見,每每有學子登科的消息傳來,晏殊的心中,一定溫婉如花。

   這次遠行,還使得作為文學家的他,有了一段較為寬裕的時間,體驗豐富的民間生活,體驗謫官心態,反思二十年官宦生涯,檢點自己的人生得失。宋仁宗沒有忘記自己的老師,當晏殊奉詔再度回到京城,再度回到巍峨的宮殿,以及后來官升宰相時,便能以更為廣闊眼界和坦蕩的胸襟,思考天下大事,保全進退之身。
(五)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

   與唐朝賢相張九齡同樣為江南之人,同為地處江北的中央皇權服務,晏殊的道德為人,和這位前賢宰相頗為相似。

   正像王維稱頌張九齡的那樣,晏殊在用人方面,“所不賣公器,動為蒼生謀”。在位期間,他秉公薦舉,務進賢材。當年在應天府書院講學的范仲淹,深受晏殊的賞識,不久也被推薦大用,后來在西夏戰爭中妙棋迭出,并且開啟了“慶歷新政”的光輝一頁,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晏殊曾先后向仁宗推薦的范仲淹、韓琦、富弼、歐陽修、梅堯臣、宋祁等人,多自出于公心擇而薦之,而這些出類拔萃的政治和文學人才,后來在文功武治方面,都有不俗表現,成為宋王朝振興的佼佼者。  《宋史》中記載,當時的知名之士,都被晏殊視若珍寶,多加擢用。

   范仲淹、富弼抵御西夏期間,晏殊也積極配合,竭力進諫,請求仁宗不要派內臣監兵,不以機械的“陣圖”指揮作戰,給予前方將領靈活的戰術自由,并給予充足的軍費保障,以保證將兵用力,遠靖邊事。在私生活方面,他也對范仲淹給予了無限的信任,請其幫助自己挑選女婿。范仲淹為他物色推薦了富弼,晏殊欣然同意接納。

   再后來,晏殊以宰相兼樞密使,而富弼為樞密副使,晏殊心中不安,上書仁宗,請求辭去兼職,實行回避,以免翁婿同為軍事長官,遭人垢病。仁宗沒有同意,“詔不許”,對于這位在身邊陪伴多年的師友有此情懷,深明大義,趙禎感到十分滿意,對晏殊往往言聽計從,很是敬重。

   當然,對于一味鉆營的庸常之輩,晏宰相也決不給予機會。有位朝士是固始縣人,一日登門拜謁,問及鄉里,那人知道晏殊之父名固,于是回答,在下乃固縣人,省了一個“始”字(始與死諧音)。晏殊勃然大怒,厲聲詰問,本朝豈有名姓中避諱“始”字的么?嚇得那位朝士一句話說不出來,狼狽而退。

   即便是他當年在貢試中親自擢拔的門生——大名鼎鼎的歐陽修,晏殊也是有話直說,毫無保留。

   在晏殊當任樞密使期間,一次到晏府賞雪,師生心情頗佳,歐陽修也作詩,其中“須憐鐵甲冷徹骨,四十余萬屯邊兵”一句,隨即惹得老師不滿:既是賞雪吟風之際,不該如此標榜自己暗射老師不恤國事,可謂言語不敬,大煞風景。時為諫官的歐陽修,此前因為數次論事,已經使晏殊不能容忍了。

   不久,晏殊將歐陽修出為河北都轉運,盡管有人求情奏留,仍然沒有同意。

   也許,晏殊有他的做人準則,歐陽修受到恩師批評,心里感到不安,曾經寫信請求老師原諒。晏殊收到信后,只是口授門客數十語回信,門客覺得有點草率,晏殊冷冷地說,這樣答復一個知舉門生,已經足夠了。后來,歐陽修在為晏殊撰寫的三首挽詩中,也曾有“解官制服門生禮,慚負君恩隔九泉”的檢討之語。
(六)宰相與太后的恩怨

   慶歷四年秋,歐陽修的好友,諫官孫甫、蔡襄上言彈劾,說晏殊身居宰輔之位,故意隱瞞仁宗的身世,知情不言,其罪不容。

   原來,宋仁宗的生母,并非已經去世的章獻太后劉娥,而是劉身邊的宮女,后來的李妃所生。當年真宗曾有過五個男孩,但都先后夭折,當得知李氏生產,一直不孕的劉皇后在宋真宗的默許之下,將孩子據為己子,懾于劉娥之威,所有人都對仁宗守口如瓶,封鎖消息。李妃去世前,被封為宸妃。直到劉娥去世,仁宗仍然不知自己的生世之謎。

   這個故事,也就是民間流傳的“貍貓換太子”的腳本。而在當時,晏殊恰恰是奉命為李宸妃作墓志的人。諫官們的理由是,宸妃生了天子仁宗,而晏殊竟然在墓志中只字不提。

   仁宗果然大怒,那個垂簾十數載的母后,只是自己的養母,而自己的生母,在自己在位之際,也未能享受到一天的天倫之樂,委屈含悲而去。貴為天子,竟然不知自己的身世,身邊的大臣,自己最尊敬、最信任的老師,也隱瞞不說,真正構上了欺君之罪。

   這一下,晏殊的麻煩大了。諫官們抓住皇帝的心理,又加奏一條:晏殊曾經私自調用官兵為自己蓋房子。宋仁宗的怒氣沒處可撒,只能撒在晏殊身上。于是,下令將晏殊罷去相位,官降兩級,出知穎州。

   這一回,晏殊什么也沒說。試想,宮庭秘事,知之者幾人?即便知道,以當時的情景,晏殊怎么可能將這件事和盤托出?仁宗的父母都不敢講,他作為一個臣子,能講么?那樣一定會給垂簾聽政、帝后兩黨爭權的微妙局勢制造出更為險惡的情況。

   一切以大局為重,天下為重,即便仁宗是自己的學生、自己的主子,他也絕不能講出口來。而劉娥太后,也注定了是他命中的不祥之人。從南昌到京城,從京城到宣州、應天府,再從京城到穎州、陳州、許州……晏殊的心中,也曾起波瀾,但他的詞里,卻從未出現過度的幽怨。

   也許,晏殊想將這個秘密帶到黃泉之下。也許當過宰相的人,最能體會忍辱負重的滋味。哪怕后世有人說他平庸圓滑。

   一個真誠的高官,沒有人理解他的苦衷。在完成了仕途的理想,完成興學與選賢的任務之后,晏殊返身民間,走進文學的世界。作為政治家,他的使命完成了,宰相不是神人,他要做的要說的,都已做完。作為文學家,他還要侍弄那些相依為命、聊以度日的詞章。
(七)一曲新詞酒一杯

   晏殊的一生,由讀書而官而富而貴。他的詩詞文章里,也一派春風沉醉。日后,他也果然像當初對宋真宗說的那樣,有了錢財,有了閑情,也會宴游不斷。

   晏殊趕上了好時光,他的前半生,在宋真宗的關愛之下,后半生在宋仁宗的庇護之下。這兩代君主執政之際,可謂宋朝的黃金時期,政通人和,物阜民樂,甚至有人將這兩朝與唐時的貞觀、開元時代相比。“三千世界笙歌里,十二都城錦繡中”,晏殊的筆下,記載了那個承平年代的歡樂時光。

   而晏殊不僅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而且是一個喜歡熱鬧的人,讀書之余,免不了也要飲酒作詩,聽曲賞花。宋人葉夢得在《避暑錄話》中無限羨慕地描述,“晏元獻喜賓客,未嘗一日不宴飲”,客人來了,談完事情,一定要挽留下來,—人一空案,一空杯,倒上酒來,果實蔬菜,漸漸端上來。晏府的接待是隨意的,事先并不預備盤杯,而是臨時備菜,邊飲邊上,但少不了以歌樂相佐,談笑之余,數杯下肚,三兩小曲過后,桌上已是豐盛團團了。

   酒至微醺,晏夫子便笑意盈盈地站將起來,揮手止樂,對歌伎們說,你們獻藝已畢,我也要獻藝一番!于是乎,要來文房四寶,在酒桌上相與賦詩,輕吟低唱,一時間翰墨淋漓,有酒有菜,有詩有唱,弄得色香味俱全,場面熱鬧至極。想必當時到晏家做客,與高才碩學的晏先生共席論文,當是一件愉快而酣暢的樂事。

   事實上,晏殊只是喜歡借酒娛賓,以樂佐興、以文會友罷了。在飲食喜好方面,他是一個口味清淡的人, 《清箱雜記》中稱其“風骨清贏,不喜食肉,尤嫌肥膻”,每每讀到唐時韋應物的詩句,常常拍案而起,稱贊沒有脂膩氣。宋初詩人梅堯臣作品極多,晏殊獨愛“寒魚猶著底,白鷺已飛前”等兩聯,梅堯臣說這并不是我最好的詩啊,也許在晏殊心里,平淡從容是最真的。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事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宋,小園香徑獨徘徊。

                                          ——晏殊《浣溪沙》

   幾十年的官場生涯,晏殊為自己贏得了榮譽。宋真宗對于晏殊的評價是“沉謹,造次不逾矩”,幾十年的官場磨礪,使他如置身于一個巨大的攪拌機中,歲月更替,逐漸磨平了當初的棱角。讀書萬冊、閱人無數的他,對官場權力爭斗中的各種潛規則,官場交際中的各種潛臺詞,官場沉浮心理的潛意識,慢慢地熟爛于心,洞若觀火。

   也許,站在金字塔的頂端,雖然風光無限,卻也如臨深淵。他要所承受的,是常人無法體驗的察顏觀色、揣摩圣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宮殿森嚴,伴君如伴虎,對于軍國大事的研判,上司與下屬關系的處置,容不得有半點差錯和失誤,焦慮、猶豫、觀望、煩悶,這些情緒總會時常發生在晏大人身上。官場商場文場戰場,永遠都在博弈,永遠都在爭吵。尤其是在經歷第一次被貶之后,重回京師的晏殊更是如履薄冰,只求明哲保身。當范仲淹大膽革新、直言進諫、頂撞太后時,晏殊像一個古板的家長,狠狠批評了范氏的魯莽。即便是自己的女婿富弼與呂夷簡發生爭執,他也是倒向呂夷簡一邊,弄得富弼當著皇帝的面斥責老丈人:()殊奸邪,黨夷簡以欺陛下?!遍T生歐陽修因為正直敢言,觸怒老師,終生都沒有得到晏殊的原諒。

   作為太平宰相,他要努力維持和平的局面,化解彼此的恩怨。尤其當了宰相以后,當國家對外矛盾激化的有事之際,他更不容許內部矛盾激化,也回避著矛盾,這是晏殊的行事方式。也許不可理解,但他還是這樣做了。

   忙中自有閑,在晏殊的世界里,他對于美景、美文和美詞是熱烈追求,從不放棄的。一年中秋,晏殊準備賞月,可是左等右等,月亮就是不出來,只好上床就寢。半夜時分,他的幕僚詩友王琪命人送了一張紙條,書有“只在浮云最深處,試憑弦管一吹開”字樣,晏殊一見,睡意全無,趕緊起身召集客人,擺宴奏樂,在浮云之下飲酒作詩聽樂。最后月亮終于撥云而出,賓主一群人,賞月雅聚,直到天明。試問今朝,多少人有如此雅興在月下吟哦?
(八)似曾相識燕歸來

   晏殊一生所作艷詞頗多,但涉及他的風流韻事不多。

   《道山清話》中有一則記錄說,晏殊家中有一侍女,尤擅唱詞,十分可人。每每同事張先來訪,必令侍女吟唱張先的新詞。晏殊的夫人容不得侍女得寵,找了個理由將其逐出家門。過了許久,張先又來做客,吃灑之余,作詞令唱,侍女不在,只得令營妓唱之。當聽到最后—句“望極藍橋,但暮云千里。幾重山,幾重水”,晏殊再也忍不住傷感之情,大嘆,人生在世當及時行樂,我又何必自己為難自己,違背自己的心愿呢!于是,命人取錢,贖了侍女回來。晏殊這樣一來,夫人倒也不好說什么了,只能聽任吟唱了。

   在晏殊留下的一百多首詞中,我們讀到的是一個富貴優游的士大夫,常常在暮色黃昏之際,獨登高樓,觀花望鳥,沉醉其中。

   晏詞中的燕子意象,不可忽視。如果悉心體會,我們能發現晏詞中一個有趣現象,那就是關于燕子的諸多描述。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雙燕欲歸時節,銀屏昨夜微寒”、  “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燕鴻過后鶯歸去,細算浮生千萬緒”、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  “小閣重簾有燕過,晚花紅片落庭莎”、  “燕子歸飛蘭泣露,光景千留不住”、  “無情一去云中雁,有意歸來梁上燕”、  “燕子雙雙,依舊銜泥入杏梁”、  “燕子欲歸時節,高樓昨夜西風”、  “綠樹歸鶯,雕梁別燕。春光—去如流電”……晏殊看到的,是許多雙飛的燕子、呢喃的燕子、孤獨的燕子、調皮的燕子。

   “燕”與“宴”同,又與“晏”諧音,在晏殊的筆下,這些燕子都變得有情有意,成為詞人消磨春光、排遣失落、表達離愁的代言。作為一種候鳥,燕子對于季節是敏感的,作為一個詞人,晏殊對于時局更為敏感。他是一個游子,從江南而來,看到燕子,難免心生漂泊遷徙的鄉愁。他是—個情種,最能理解燕燕雙飛、勞燕紛飛的聚散情誼。他是一個高官,不難知道“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詩中涵義。他是一個達者,久聽朝歌暮弦,也知浮生一夢,歲月無情,萬事皆空的時間定律。所以,飲酒之余,他要托付燕子,以燕寄情,吐露心扉,向世人傳遞心中的溫婉。

   晏殊對于為官與為文的追求是一致的,希望達到一個珠圓玉潤的完善境界。他給自己的作品集取名為《珠玉詞》,也寄托了自己的人生期望。盡管位高權重,德高望重,但他的詞里,常常出現徘徊的影像,淡淡的愁緒,但他保持著最大的克制。“一曲新詞酒一杯”,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他努力調節并掌控著自己的內心,讓一顆心靈保持寧靜,剔除繁華,剝去沉痛,最終回歸到“小園香徑獨徘徊”的現實中來,這就是他對于承平之世的理解。

   而在他的努力和親力親為之下,宋詞也由坊間小道,正式代替唐詩,步入文學的大雅之堂,晏殊的貢獻,正在于此。

   晚年的晏殊,患病在身,請求回京醫治。仁宗同意了,命太醫朝夕視看。過了一陣,病稍好,又請求復出,仁宗擔心年紀大,讓他留在京城,給皇子們講經說學,并且給予了“儀從如宰相”的優待。又過一年,病情加重,仁宗下令有司除道,準備乘輿親臨晏府探視。晏殊得知,不欲有勞圣駕,搞得興師動眾,于是上奏:老臣是病復發,行將痊愈,不足為陛下憂。仁宗信以為然,也就作罷。時隔數日,晏殊病逝,終年六十五歲。

   消息傳到皇宮,仁宗深為自己未能親自前往探視而悔恨,臨終前竟沒有再見昔日恩師一眼,宣布罷朝二日,加晏殊為司空兼侍中,謚元獻,令歐陽修為之撰寫碑文,并在碑首親題“舊學之碑”。

   如果將李煜比作宋初詞壇的一只蝴蝶,那么,晏殊則是詞壇的—只燕子。從此,詞與詩同登共舞,在江南江北的寬廣大地上,被人們吟唱千年。
                                         老孟子  錄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晏殊:做官一陣子,做人一輩子
風花雪月—— 宋詞里緩緩而吟的才子佳人(四)作者:脂硯齋生
晏殊與晏幾道父子的迥異人生:老爹當過宰相,兒子謀不到一官半職
慶歷新政幕后領袖:晏殊
最牛父子之晏殊、晏幾道(上)
最好的活法:圓融一世,福氣一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宜良县| 天台县| 锦州市| 军事| 梧州市| 江永县| 内黄县| 千阳县| 衢州市| 汶川县| 满城县| 全南县| 昭平县| 西吉县| 克什克腾旗| 临泉县| 梧州市| 饶平县| 察隅县| 报价| 昌江| 隆昌县| 武威市| 玉屏| 阳曲县| 安龙县| 察隅县| 江达县| 南投县| 馆陶县| 冀州市| 万全县| 黑山县| 石嘴山市| 尼木县| 奉节县| 富顺县| 湘潭市| 崇仁县| 抚州市| 青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