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六國論教案

1.導語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

(選自《貞觀政要》唐吳兢編著)

如何以史為鏡,關鍵在于發現錯綜復雜的歷史事實之間的內在聯系,理出導致王朝興替的中心線索,才能達到借鑒史實、古為今用之目的。戰國七雄,何以演變為秦一枝獨秀,且看蘇洵是如何抽絲剝繭、層層剖析的。

 

2.作者介紹:

自讀注釋一,補充兩副寫“三蘇”的對聯

①“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

 

四川眉山三蘇祠對聯:

②一門父子三詞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③萃父子兄弟于一門,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駢散詩詞之特征,千變縱橫識共源。

    

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眉州眉山(現在的四川眉山縣)人,北宋著名散文家。主張“言必中當世之過”,為文見解精辟,論點鮮明,論據有力,語言鋒利,明快酣暢,縱橫捭闔,雄奇遒勁,很有戰國縱橫家的風度。后人因其子蘇軾、蘇轍都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三人合稱“三蘇”,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選自《嘉祐集箋注》。2.學生3.閱讀課文

3.學生先初讀,掃清語音障礙;再齊讀。

4.疏通字詞
      重要字詞:

率:副詞,全都,一概。

厥:代詞,其,他們的。

彌:副詞,更加。

與:結交,親附,親近。

判:動詞,分清。

速:①招致;②加速

洎:及,等到。

殆:副詞,將要,差不多。

5.詞類活用:

小/大則……:形容詞名物化。

義不賂秦:名詞狀語,堅持正義

卻:使動用法:使……退卻。

禮:名詞動用,禮遇。

西向:名詞狀語,表方位,向西。

日削月割:名詞狀語,表頻率,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6.
古今異義:

其實:古:那實際上。     現:副詞,承上文含轉折

祖父:古:祖輩父輩。     現:爺爺

至于:古:到了……地步。 現:說完一事,另提一事。

智力:古:智慧力量。     現:一種能力。

不行:古:不前往。       現:有五個義項。

故事:古:舊事,前例。   現:一種事情,或情節

7.通假字:

厭:饜,滿足。

當:倘,倘使。


      8.
特殊句式:

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被動句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被動句

至丹以荊卿為計:省略句(至丹以荊卿(刺秦王)為(對抗秦之)計)
      

9.解題:

1、六國,指戰國七雄中除秦國以外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個國家。秦國本來是個弱小落后的國家,經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革,逐漸強大起來,積極向東方發展,奪取六國的土地。六國也曾“合縱”對抗秦國,但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這種聯合并不鞏固,被秦國“遠交近攻”瓦解,相繼滅亡。

3、文體:論,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文體,分為兩種:

①政論:主要用于發表作者對于時政的見解和主張。

②史論:通過評論歷史,總結歷史教訓,為當時統治者提供治國借鑒。

《六國論》屬于史論。

 

10.寫作背景:

宋朝是我國歷史上比較軟弱的一個王朝。宋太宗以后,國勢就漸漸衰弱。宋朝初年,北邊已經有敵國契丹,宋仁宗時,西邊又出現了敵國西夏。宋朝受著這兩個國家的威脅和侵犯,卻不敢對他們進行堅決的抵抗,只想用屈服妥協的辦法,向他們納銀輸絹換取和平。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一○○四年),與契丹(后來稱遼)締結澶淵之盟,宋朝答應每年給契丹白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宋仁宗慶歷二年(公元一○四二年),契丹派使者到宋朝要求割給他們晉陽(現在山西省太原市)和瓦橋(在河北省雄縣易水上)以南十縣的土地,結果定盟由宋朝每年給契丹增加白銀十萬兩,絹十萬匹。慶歷三年,西夏向宋朝上書請和,宋朝每年贈給西夏白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宋朝這樣一再向敵人屈服妥協,結果增加了敵人的財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帶來無窮的后患,而實際上并不能換得和平。

 

11.朗讀課文,正音正字。

率(shuài)賂(lù)秦耶

思厥(jué)先祖父,暴(pù)霜露

與(yǔ)嬴

洎(jì)牧以讒誅

為(wéi)國者無使為(wéi)積威之所劫

 

12.文本研讀

 

板 

第一部分(第一、二節),提出論點,并作理性分析,從“不賂者”和“賂者”兩方面論證論點。

第二部分(第三、四節),以歷史事實論證中心論點,分別從“賂者”和“不賂者”兩方面進行論述。

第三部分(第五、六節)總結歷史教訓,點明寫作目的。

 

13.研讀第一部分

(1)重要詞句:

兵不利(兵器)

賂秦而力虧(連詞,承接)破滅之道(途徑,引申為原因)

六國互(交互,由此及彼,由彼及此)喪,

率(全,都)賂秦耶

不賂者以賂者喪(因為)

蓋(承接上文,表原因,“因為”)失強援,不能獨完(形容詞作動詞,保全)

 

文段分析:全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②圍繞著中心論點,作者提出了幾個分論點?

A 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

B 不賂者以賂者喪。

③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提出中心論點,總領全文,引發以下議論。

 

14.研讀第二部分

(1)重要詞句:

秦以(用 )攻取之外

其實(它的實際數目 )百倍

固(本來)不在戰

思厥(其)先祖父(祖輩父輩)

暴(冒著)霜露,斬荊棘,以(才)有尺寸之地

子孫視(看待)之不甚惜,舉(全)以(把)予人

然后(這之后)得一夕安寢

暴秦之欲無厭(通“饜”,滿足)

奉之(代詞,代土地)彌繁,侵之(代詞,代賂秦的國家)愈急

至于(到了)顛覆(的地步),理(按理)固(本來)宜(應該)然(是這樣)

以地事(事奉)秦

此言得(適宜,得當)之(上文說的道理)

終繼(跟著)五國遷滅(滅亡)

與(結交)嬴而不助五國

義(堅守正義,名作作狀語,按照正義)不賂秦

始(才)速(招致,動詞)禍焉

后秦擊趙者再(兩次)

李牧連卻(使動)之

洎(等到)牧以(因為)讒誅(被殺)

革滅(消滅)殆(差不多,將要)盡

智力(智慧力量)孤危

誠(的確)不得已

向使(假使當初)三國名愛其地

刺客不行(不前往)

勝負之數(命運),存亡之理(命運)

當(倘使)與秦相較(較量),或未易量(衡量)

 

(2)文段分析:這兩段文字是怎樣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述的?

明確:以歷史事實論證中心論點,分別從“賂者”和“不賂者”兩方面進行論述。

②用一句話概括第3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確:“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③本段怎樣論述賂秦的危害?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

明確:本節先總述秦國在攻取之外,接受韓、魏、楚獻地的情況:“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后用比較的方法,指出秦受賂所得比戰勝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國賂秦所失比戰敗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見賂秦帶來的損失之大。再具體形象地描述賂秦者是怎樣陷入“力虧”的境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寫“奉之彌繁”“得一夕安寢”以后,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勢,這樣就自然地引出結論,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對比論證的方法。

④本段的中心內容,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話?

明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⑤第四段中哪一句話能夠概括齊國滅亡的原因?

明確:“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⑥試比較燕趙兩國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明確:共同點——形勢環境相同,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軍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不同點——對抗秦國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荊軻刺秦王招致禍患。

趙因李牧被讒言所害自毀長城。

⑦請找出第一段中與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話。

明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⑧最后一句話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用“向使”引起假設,總結六國情況,使論證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論點更加鮮明有力,同時又為下文進一步假設作鋪墊,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

 

文本研讀

1、研讀第三部分

(1)重要詞句:

封(封賞)天下之謀臣

禮(禮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進攻)則吾恐秦人食之(結構助詞,無實義)不得下咽(咽喉)也

日(一天天)削月(一月月)割

為(治理)國者無(不要)使為(被)積威之所劫(脅迫、挾持)哉

而猶(還)有可(可以)以(憑)不賂而勝之(秦國)之(的)勢

茍(假如)以天下之(這么)大

六國破亡之故事(舊例)是(這)又在六國下矣

 

(2)文段分析:第五自然段是怎樣展開論述的?

明確:第五自然段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段,由評論六國滅亡,總結歷史教訓,過渡到規勸北宋統治者放棄屈辱求和的方針,把問題的分析由表層過渡到里層。“嗚呼……以趨于亡”是承上,繼續證明“弊在賂秦”的論點,并且為六國設圖存之道:一是用謀臣,“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二是禮賢下士,“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國聯合,“并力西向”。用的是假設論證。具體的說,假如六國不賂秦而自強,而對秦齊心協力作戰,那么,他們就不至于滅亡。現在六國害怕秦國而賂秦,因此,他們終于滅亡。段中連用“悲夫”、“嗚呼”兩個感嘆詞,表達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國滅亡教訓沉重。“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表達了這樣的意圖:“為國者”有兩層含義,明指六國的統治者,暗指北宋的統治者,一語雙關。由這句啟下引出第六節,就很自然了。

②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語帶雙關,請說明其含義。

明確:作者對歷史事實分析后的議論,明確了六國賂秦的根本原因,同時也切合當時北宋王朝的實際情況,委婉地勸諭當權者面對北方的威脅,放棄屈辱的妥協政策,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三、課文總結:

文章在一個“賂”字上,把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論述,論古即是論今。相隔千余年的事為什么能夠放到一起來相提并論呢?因為作者找到一個切入口——歷史與現實的共同點,六國與北宋皆是采取屈辱求和的對外的策略。本文以借古諷今的手法,運用對比、類比推理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的方法,充分論證了六國破亡的原因,勸諫北宋統治者吸取歷史教訓,以六國為借鑒,對遼、西夏的侵犯奮起反抗。蘇洵《六國論》行文縱橫恣肆,氣勢逼人,論斷斬釘截鐵,巧妙地使用了多種論證方法,語言樸素簡勁,富有表現力。

四、字詞句梳理

特殊句式: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2、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3、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4、洎牧以讒誅

5、趙嘗五戰于秦

6、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詞類活用:

1、日割月削(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3、義不賂秦(名詞用作動詞,堅守大義)

4、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名詞用作動詞,以禮相待)

5、不能獨完(形容詞用作動詞,保全)

6、李牧連卻之(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譯為擊退)

“以”的用法:

1、不賂者以賂者喪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讒誅

5、至丹以荊卿為計

6、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

7、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

8、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10、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五、作業:背誦全文

課課練

1、下列句中的“以”字,與“不賂者以賂者喪”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C.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D.洎牧以讒誅

2.選出加點字“而”不表轉折的一項( )

A.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B.戰敗而亡,誠不得已

C.故不戰而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D.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3.選出沒有活用現象的句子( C)

A.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C.故不戰強弱勝負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4.下列句中畫線的詞語,含有與現代漢語詞義相同的一項是( )

①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后得一夕安寢

④可謂智力孤危

⑤剌客不行,良將猶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

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至于顛覆

⑨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⑥⑦⑧    D.①⑤⑨

5.翻譯下列各句

①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②以賂秦之地封……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③茍以天下之大……是又在六國下矣。

 

蘇軾《六國論》(原文以及譯文) 

春秋之末,至于戰國,諸侯卿相,皆爭養士自謀。

春秋末期,到戰國時代,各國的諸侯卿相,都為自己打算,爭著收養人才。

 

其謀夫說客、談天雕龍、堅白同異之流,下至擊劍扛鼎,雞鳴狗盜之徒,莫不賓禮。

那些謀士、說客和談天說地的、修飾文詞的,辯論“堅白同異”的等等,往下到擊劍行刺的、力能扛鼎的、會學雞鳴狗盜的等等,沒有不以賓客的禮節去款待他們的。

 

靡衣玉食,以館于上者,不可勝數。

(他們)穿著華麗的衣服,吃著珍貴的食品,被招待在官府里的人,不能數得清有多少。

越王勾踐有君子六千人,魏無忌、齊田文、趙勝、黃歇、呂不韋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俠奸人六萬家于薛,齊稷下談者亦千人,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無數,

越王勾踐有“君子軍”六千人;魏無忌、齊田文、趙勝、黃歇、呂不韋等,都有賓客三千人;田文并且還在薛地招聚了俠客和犯罪的六萬人;齊國稷下這地方聚談的學者也有千人之多;魏文侯、燕昭王,太子丹等,也都招致了賓客無數。

 

下至秦、漢之間,張耳、陳余號多士,賓客廝養皆天下俊杰,而田橫亦有士五百人。

以后到了秦漢更替的時候,張耳、陳余號稱手下人才很多,賓客和供他們役使的人等,都是天下的俊杰;田橫也有五百士人。

 

其略見于傳記者如此。度其余當倍官吏而半農夫也。

這是些見于傳記的,估計不見傳記的養士應當是官員的一倍,農夫的一半。

 

此皆役人以自養者,民何以支而國何以堪乎?

這些都是役使他人來奉養自己的人,人民怎能吃得消,國家又怎能受得了呢?

 

蘇子曰:此先王之所不能免也。國之有奸,猶鳥獸之有鷙猛,昆蟲之有毒螫也。

先生說:這是古先帝王不能避免的事。國家有壞人,就像鳥獸中有猛鷙,昆蟲中有毒螫一樣。

 

區處條別,使各安其處,則有之矣;鋤而盡去之,則無是道也。

把他們分別加于處理安置,使他們都能各安本位,這些人便都有用了;把他們盡數鏟除掉,是沒有這種道理的。

 

吾考之世變,知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蓋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我曾就世代的興廢考察過,知道六國長期存在的原因,和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似乎都出在這里,不能不引起注意啊。

 

夫智、勇、辯、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類不能惡衣食以養人,皆役人以自養也。

那些有智謀、有勇氣、有辯才、有氣力的人,都是天下人中的優秀份子,大多不能自己穿壞的吃壞的而肯奉養他人的,都是要役使他人來奉養自己的一些人。

 

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貴與此四者共之。

所以從前的帝王把天下的富貴分出一部分來,和這四種人共同享有。

 

此四者不失職,則民靖矣。

這種人不失業,人民便安定了。

 

四者雖異,先王因俗設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學,戰國至秦出于客,漢以后出于郡縣,魏晉以來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舉。

這四種人雖然各有不同,可是從前的帝王卻根據習俗來制定法律制度,使他們都從同一途徑出身:夏、商、周三代以前是從學校中出身,戰國到秦代是從賓客中出身,漢以后是由郡縣的選拔中出身,魏晉以來是由“九品中正”制中出身,隋唐以至現在是由科舉考試中出身。

 

雖不盡然,取其多者論之。

雖然不完全是這樣,但就大多數而言是這樣的。

 

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是時百姓無一叛者;

六國的君主,虐待他的百姓,并不亞于秦始皇與二世,然而當時百姓并沒有一個人起來反叛。

 

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養之,不失職也。

這是因為所有老百姓中優秀杰出的人才,多數都被當作賓客奉養起來,沒有失其職分。

 

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魯無能為者,雖欲怨叛,而莫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養官吏的,都是一些愚蠢而沒有什么作為的人,雖然想反叛,但是沒有人去領導他們,這是六國能夠稍稍安定而不立即滅亡的原因。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

秦始皇當初想驅逐賓客,因為采用了李斯的建議才沒有這樣做。

 

既并天下,則以客為無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謂民可以恃法而治,謂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

等并吞天下以后,就以為賓客已無用處,于是便信任法律而不信任人才;說人民可以靠法律來統治,說官吏不必有才能,只要能夠遵守我的法律便夠了。

 

故墮名城,殺豪杰,民之秀異者散而歸田畝,

所以毀掉了名城,殺死了豪杰。人民中的優秀而有特殊才干的份子,把他們遣散還鄉。

 

向之食于四公子、呂不韋之徒者,皆安歸哉?

這樣一來,從前就食于四公子和呂不韋的那些人,都回到哪里去呢?

 

不知其槁項黃馘以老死于布褐乎?亦將輟耕太息以俟時也?

不知道他們能帶著瘦長的脖子,黃黃的面孔,忍饑挨餓,老死在貧苦生活中呢?還是停止耕作,嘆息著等待時機呢?

 

秦之亂雖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職,秦之亡不至若是其速也。

秦代的變亂,雖然是在秦二世的時候所造成的,然而,假使秦始皇當初知道這四種人的可怕,設法安置他們,使他們不失業,秦代的滅亡還不至于像這樣快吧。

 

 

縱百萬虎狼于山林而饑渴之,不知其將噬人。世以始皇為智,吾不信也。

任由百萬只虎狼回歸到山林里去,卻讓它們餓著渴著,不知道它們將來要吃人。世人認為秦始皇聰明,我是不信的。

 

楚漢之禍,生民盡矣,豪杰宜無幾;而代相陳豨過趙,從車千乘,蕭、曹為政,莫之禁也。

楚漢戰爭的災禍,老百姓幾乎完了,所謂豪杰也應該沒有多少了。然而代相陳豨經過代國時,跟從的車輛仍然上千,蕭何與曹參這兩位相國先后當政,沒有加以禁止。

 

至文、景、武之世,法令至密,然吳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爭致賓客。

到了漢文帝、景帝、武帝的時代,法令已經非常嚴密,可是吳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那些人,都還爭著招致賓客。

 

豈懲秦之禍,以謂爵祿不能盡縻天下士,故少寬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這難道是由于秦代禍亂的教訓,以為單靠爵位官職不能完全約束天下的人才,所以稍稍放寬一點,使他們或許能夠從賓客中出頭嗎?

 

若夫先王之政則不然,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嗚呼,此其秦漢之所及也哉!

像那古代先王的政治就不是這樣,孔子曾經說過“君子學習了禮樂就能愛人,小人學習了禮樂就容易指使。”哎,這是秦朝和漢朝能夠做得到的啊!

 

蘇轍《六國論》(原文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

我讀過《史記》中六國世家的故事,內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諸侯,憑著比秦國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軍隊,全心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邊面積只千里的秦國,卻免不了滅亡。

 

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我常為這件事作深遠的思考,認為一定有能夠用來自求安定的計策;因此我總是怪罪那時候的一些謀臣,在考慮憂患時是這般的粗略,圖謀利益時又是那么的膚淺,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勢啊!

 

 夫秦之所以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

秦國要和諸侯爭奪天下,不在于齊、楚、燕、趙等地區,而是在韓、魏的國境;諸侯要和秦國爭奪天下,也不在于齊、楚、燕、趙等地區,而是在韓、魏的土地。

 

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對秦國來說,韓、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樣;

 

韓、魏塞秦之沖,而弊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韓、魏兩國阻礙了秦國出入的要道,卻掩護著殽山東邊的所有國家,所以全天下特別看重的地區,再也沒有比得上韓、魏兩國了。

 

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

從前范雎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韓國,商鞅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魏國。秦昭王在還沒得韓、魏的人心以前,卻出兵去攻打齊國的剛、壽一帶,范雎就認為是可怕的。

 

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

既然這樣那么秦國忌諱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了。

 

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秦國要對燕、趙兩國動用兵力,這在秦國是危險的事情;越過韓、魏兩國,而去攻打人家的國都,燕、趙在前面抵擋它,韓、魏趁機從后面偷襲他,這是危險的事啊。

 

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

可是當秦國去攻打燕、趙時,卻不曾有韓、魏的顧慮,就是因為韓、魏歸附了秦國的緣故啊。

 

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

那韓、魏是諸侯各國的屏障,卻讓秦國人能夠在他們的國境內進出自如,這難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勢嗎?

 

委區區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拋棄小小的韓、魏兩國,(讓他們)去抵擋像虎狼一般強橫的秦國,他們怎能不屈服而歸順秦國呢?

 

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韓、魏因屈服而歸順秦國,從這以后秦國人就可以出動軍隊直達東邊各國,而且讓全天下都遭受到他的禍害。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

韓、魏是不能單獨抵擋秦國的,全天下的諸侯,必須靠他們去隔開西邊的秦國,所以不如親近韓、魏來抵御秦國

 

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

(這樣)秦國人就不敢跨越韓、魏,來圖謀齊、楚、燕、趙四國,而齊、楚、燕、趙四國,也就因此可以在他們的疆域內保存自己的國家了。

 

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

憑著四個沒有戰事的國家,協助面臨敵寇威脅的韓、魏兩國,讓韓、魏沒有防備東邊各國的憂慮,替全天下挺身而出來抵擋秦國軍隊;

 

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

用韓、魏兩國對付秦國,其余四國在后方休生養息,來暗中援助他們的急難,像這樣,就可以永遠應付了,那秦國還能有什么作為呢?

 

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

諸侯們不知道要采取這種策略,卻只是貪圖邊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違背盟誓、毀棄約定,來互相殘殺同陣營的人,秦國的軍隊還沒出動,天下的諸侯各國就已經困住自己了。

 

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直到讓秦國人能夠趁虛而入來并吞他們的國家,這怎不令人悲哀啊!

 

李楨《六國論》(原文及譯文)

宋二蘇氏論六國徒事割地賂秦,自弱、取夷滅,不知堅守縱約;齊、楚、燕、趙不知佐韓、魏以擯秦:以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紓。

宋朝蘇洵和蘇轍認為六國只會割地賄賂秦國,(六國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導致滅亡的。(他們)不知道堅守合縱盟約的重要;齊國、楚國、燕國、趙國不知道幫助韓國、魏國來(一起)抵抗秦國:認為必須像這樣(割地賄賂秦國)之后,秦國的威脅(就)可以消除。

 

夫后世之所以惡秦者,豈非以其暴邪?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

后人痛恨秦國的原因,難道不是因為秦國統治者的殘暴嗎?據我看來,那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為秦國有罪。

 

當是時,東諸侯之六國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習于虞作,強食而弱肉者,視秦無異也。

在這個時候,山東諸侯六國中,沒有一個(諸侯國的實力)能超過秦國的啊,他們沉溺于武力攻打,習慣于爾虞我詐,弱肉強食,(這)與秦國相比沒有什么不同啊。

 

兵連禍結,曾無虛歲。

戰爭連續不斷,戰禍連年不絕。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增一秦也。

假使以前擁有的地理形勢如秦國那樣有利,并且又得到上天的幫助,那么六國當中的一國也可以成為像秦國一樣的國家。

 

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

只是他們最終沒有能夠做秦國所做的事,因此(六國)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導致滅亡的。

 

當蘇秦之始出也,固嘗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誠知其易也。

當蘇秦才出來(游說)時,本來曾想得到秦國所用,而希望秦國統一天下。(蘇秦)的確知道那是容易(的事)。

 

使秦過用之,彼其所以為秦謀者,一憂夫張儀也。

(他)要求秦王重用自己,他那時要為秦國謀劃的原因是只怕張儀。

 

惟其不用,而轉而說六國以縱親,彼豈不逆知天縱約之不可保哉?

只因他不被秦國所用,就轉而游說六國合縱,他難道沒有預料到縱散約敗之后不能保護(自己)嗎?

 

其心特茍以弋一時之富貴,幸終吾身而約不敗。

他只是想暫且用這種方法獲取一時的富貴,希望自己在世時合縱不散。

 

其激怒張儀而入之于秦,意可見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齊、魏之師已為秦出矣。

他用計激怒張儀使張儀來到秦國,其意圖是顯而易見的,洹水之盟,還不過一年,齊國、魏國的軍隊已經替秦國出征了。

 

夫張儀之辨說,雖欲以散縱而就衡,顧其言曰,親昆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而欲恃詐偽反覆,所以狀衰世人之情,非甚謬也。

張儀的辯說,雖說是只想使合縱離散而連橫成功,但從他說的話來看,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親兄弟,還有爭奪錢財的,而想憑借著虛偽欺詐、反復無常的策略,來陳述衰微時代人們的情形,并沒有什么錯。

 

彼六國相圖以攻取,相尚以詐力,非有昆弟骨肉之親,其事又非特財用之細也。

那六國相互圖謀互相攻打,相互欺詐互相威脅,(他們)沒有兄弟骨肉之親,他們的事又不只是財物用度的小事。

 

而衡人方日挾強秦之威柄,張喙而恐喝之,即賢智如燕昭者,猶且俯首聽命,謝過不遑,乃欲責以長保縱親,以相佐助,豈可得哉!

而(主張)連橫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強秦的威勢,張嘴威脅六國,即使賢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樣的,還只得俯首聽命(于秦),不停地道歉謝罪。你想要求長保合縱如親,相互輔助,怎么可能啊!

 

所以然者,何也?則以誤于欲為秦之所為也。

這樣說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為錯在想做秦國所做的事。

 

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而秦獨為之,而遂焉者,所謂得天助云爾。

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而秦國獨做了,而且成功了,這就是所說的得到了上天的幫助啊。

 

嗟夫!自春秋以來,兵禍日熾;迄乎戰國,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唉!自春秋以來,戰禍一天天的嚴重;到戰國,老百姓被殘害的情況,有的(已經)到了不忍說的地步了。

 

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驅無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終劉于虐乎?

上天很愛人民啊!難道它能使六七個君王,臨駕于人民之上,天天驅趕無辜的人民,使他們手足長滿老繭、小腿暴露在外,而最終被虐殺嗎?

 

其必不爾矣!

它一定不想這樣啊!

 

是故秦不極強,不能滅六國而帝,不帝,則其惡未極,其惡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因此秦國不極強盛,就不能滅六國而稱帝,不稱帝,那么它的罪惡(就)不能達到極點,秦國沒有惡貫滿盈,也就不會迅速滅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與六國之自為之也。

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國和六國自己造成的結果啊。

 

后之論者,何厚于六國,而必為之圖存也哉!

后人的評論,為什么偏重六國,而一定要他們存在呢!

 

曰:“若是,則六國無術以自存乎?”

(有人)說:“如果這樣,那么六國就沒有辦法來保存自己了嗎?”

 

曰:奚為其無術也。焉獨存,雖王可也。孟子嘗以仁義說梁、齊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回答說:哪里是他們沒有辦法啊!豈止是保存下來,即使稱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經用仁義游說梁國、齊國的君王,而他們都不采納,這真可嘆啊!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多篇《六國論》全文及翻譯
《六國論》教案設計教案課堂實錄
三篇《六國論》比較 – 國學網
讀《資治通鑒·周紀二》 (十二)
再論辯士之辯:雄辯方法多變、成就最大的蘇秦(2)
統編版 高中語文必修下冊《六國論》 課件PPT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芮城县| 土默特左旗| 新密市| 洛扎县| 清水河县| 铜梁县| 九龙坡区| 婺源县| 神农架林区| 绥阳县| 金寨县| 堆龙德庆县| 遂溪县| 芷江| 连城县| 玛纳斯县| 广水市| 德江县| 谢通门县| 荔浦县| 南投市| 广德县| 白城市| 依兰县| 东至县| 奉贤区| 张家港市| 麻江县| 万载县| 普格县| 芦山县| 江永县| 阳信县| 万安县| 崇仁县| 巴里| 旬邑县| 兴海县| 普安县| 德化县| 平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