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4篇:中國古代教育家思想研究·朱熹的教育思想
逍遙行者
2011年4月16日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叉仲磚,號晦庵。南宋時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宋代集理之大成者;也是宋以后一住重要的哲學家和影響深遠的教育思想家。
一、生平教育活動
朱熹出生於書香門第,父朱松是二程(北宋理學奠基者洛陽程顥、程頤兄弟倆人)的再傳弟子羅從彥的學生,朱松以二程思想教育朱熹。具有強烈求知欲和好學不倦的朱熹自八歲起即通讀儒家經(jīng)典。他對孔子極為崇敬,曾這樣說過:“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朱子語類》卷九三)。
朱熹於19歲起考中進士到69歲罷官回鄉(xiāng),在半個世紀中從事講學活動歷40多個春秋,即使在他五次出任地方官吏期間,也經(jīng)常從事教育活動。他在任職期間,極力提倡設置州學、縣學和書院。如於24歲出任福建同安縣主簿時,辦過縣學。知南康軍時(治所在今江西星子縣),曾重建白鹿洞書院,并參與講課和制訂了一整套學規(guī)。在宋代初年,白鹿洞書院乃全國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是故朱熹對後世書院的影響是十分重大的。淳熙十年(1183年),又曾在武夷山修建武夷精舍,廣收門徒,傳播理學。61歲,知福建漳州時,“時詣州學,訓誘諸生,如南康時”(《朱子年譜》卷四上)。65歲高齡,知湖南潭州時,仍提倡州學、縣學,修復岳麓書院,且親臨講學。《朱子年譜》曾這樣記述當時他在該書院講學情況:“先生窮日之力,治郡事甚勞,夜則與諸生講論,隨問而答,略無倦色,多訓以切已務實,毋厭卑近,而慕高遠,懇惻至到,聞者感動。”前來聽講者極眾,“座不能容。”
史載,朱熹19歲那年,即紹興十八年(1148年),他與揭陽的鄭國翰為同科進士,倆人遂成莫逆之交。鄭國翰初授福建莆田縣令,歷任兵部郎中,後由於目睹國事日非,遂辭官歸里,修建藍田書莊於湯坑飛泉嶺(今屬豐順縣南礫),招生授徒,以“澹”名軒,學者稱他為“澹軒先生。”當時,朱熹常至揭陽鄭國翰家中作客,且共同講學於藍田書莊,宣揚理學,名震四方。據(jù)《豐順縣志》載:有一次,他倆人同游飛泉嶺時,朱熹興致勃勃,即興賦七絕一首云:“梯云石磴羊腸繞,轉閣飛泉碧玉斜。一路風煙春淡泊,數(shù)聲雞犬野人家。”同時,朱熹還手書“落漠鳴泉”四字,且榜諸攬勝亭,還鐫刻於石壁上。其遺跡至今尚依稀可辨。
宋紹熙五年(1194年)8月,經(jīng)宰相趙汝愚推薦,朱熹被任命為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給寧宗(趙擴)皇帝講學,但為期僅46天即被罷免。同年11月,朱熹回到福建考亭(今建陽縣)時, 曾在此前修建的竹林精舍(後更名為滄州精舍),繼續(xù)他的教學和著述事業(yè)。慶元六年(1200年)三月初九日,朱熹病逝,終年71歲。朱熹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還親自編寫教學用書,且注釋儒家典籍作為教材。其著述共有七八十種之多,其中最著者有《四書集注》、《詩集注》、《楚辭集注》、《通鑒綱目》、<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語類》等,影響極其巨大。據(jù)《鑒略要注》稱:到南宋朱熹出,當時“四方仰之如泰山北斗,至謂天下第一人。”朱熹的影響是遠遠超越了國界的。
二、關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朱熹重視教育對于改變?nèi)诵缘闹匾饔谩K麖摹袄怼币辉摰目陀^唯心主義思想出發(fā)來解釋人性論,提出了人性就是“理”,就是“仁、義、禮、智”封建道德規(guī)范的觀點。他說:“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稟,故謂之性”。
與關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相聯(lián),朱熹主張學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倫”。他說:“古之圣王,設為學校,以教天下之人。……必皆有以去其氣質(zhì)之偏,物欲之蔽,以復其性,以盡其倫而后已焉。”在朱熹看來,要克服“氣質(zhì)之偏”,革盡“物欲之蔽”,以恢復具有的善性,就必須“盡人倫”。所以,他強調(diào)“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倫也。庠、序、學、校皆以明此而已。”在《白鹿洞書院揭示》中,也明確把上述五倫列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學者學此而已”。
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倫”的思、想出發(fā),朱熹嚴厲抨擊了當時以科舉為目的的學校教育。
他認為:“古昔圣賢所以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己及人,非徒欲其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已。”然而,當時的學校教育卻反其道而行之,士人“所以求于書,不越乎記誦、訓詁、文詞之間,以釣聲名,干利祿而已”,完全違背了“先王之學以明人倫為本”的本意。他尖銳地指出:這樣的學校,其名“雖或不異乎先王之時,然其師之所以教,弟子之所以學,則皆忘本逐末,懷利去義,而無復先王之意,以故學校之名雖在,而其實不舉,其效至于風俗日敝,人材日衰”。因此,他要求改革科舉,整頓學校。朱熹針對當時學校教育忽視倫理道德教育,誘使學生“懷利去義”,爭名逐利的現(xiàn)實,以及為了改變“風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狀況,重新申述和強調(diào)“明人倫”的思想,在當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同時,他對當時學校教育和科舉制度的批評也是切中時弊的。
三、論“小學”和“大學”教育
朱熹在總結前人教育經(jīng)驗和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基于對人的心理特征的初步認識,把一個人的教育分為“小學”和“大學”兩個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的階段,并分別提出了兩者不同的任務、內(nèi)容和方法。
8歲至15歲為小學教育階段。朱熹十分重視這個階段的教育,認為小學教育的任務是培養(yǎng)“圣賢坯璞”。他說:“古者小學已自養(yǎng)得小兒子這里定,已自是圣賢坯璞了”。同時指出,“蒙養(yǎng)弗端,長益浮靡”,若兒童時期沒有打好基礎,長大就會做出違背倫理綱常的事,再要彌補,就極為困難了,“而今自小失了,要補填,實是難。”因而,他認為小學教育對一個人的成長非常重要,必須抓緊,抓好。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標,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強調(diào)以下三點。首先,主張先入為主,及早施教。在朱熹看來,小學兒童“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很容易受各種思想的影響,而一旦接受了某種“異端邪說”,再教以儒家的倫理道德就會遇到抵觸。因而,必須先入為主,及早進行教育,“必使其講而習之于幼稚之時,使其習與知長,化與心成,而無扦格不勝之患也”。其次,要求形氛生動,能激發(fā)興趣。朱熹接受程頤等前輩學者的思想,認為在對小學兒童進行教育時,應力求形象、生動,以激發(fā)其興趣,使之樂于接受。在此思想指導下,他廣泛地從經(jīng)傳史籍以及其他論著中采集有關忠君、孝宗、事長、守節(jié)、治家等內(nèi)容的格言、訓誡詩、故事等,編成《小學》一書,作為兒童教育用書,廣為流傳,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再次,首創(chuàng)以《須知》、《學則》的形式來培養(yǎng)兒童道德行為習慣。兒童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有一個從不自覺到逐步自覺的過程。
15歲以后為大學教育。大學教育是在“小學已成之功”基礎上的深化和發(fā)展,與小學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學教育內(nèi)容的重點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大學教育任務也與小學教育不同。小學教育是培養(yǎng)“圣賢坯璞”,大學教育則是在坯璞的基礎上“加光飾”,再進一步精雕細刻,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他寫道:“國家建立學校之官,遍于郡國,蓋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也。”
在大學教育方法方面,朱熹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積累了許多成功經(jīng)驗,其中兩點值得注意:
其一,重視自學。他曾對學生說:“書用你自去讀,道理用你自去究索,某只是做得個引路底人,做得個證明底人,有疑難處同商量而已。”在教師指導下重視學生的自學與研究,確是大學教育中一種重要的方法。
其二,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相互交流。朱熹不囿門戶之見,進行不同學術觀點之間交流的做法,長期以來一直是學術史和教育史上的美談。
朱熹認為,盡管小學和大學是兩個相對獨立的教育階段,具體的任務、內(nèi)容和方法各不相同,但是,這兩個階段又是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它們的根本目標是一致的。它們之間的區(qū)別只是因教育對象的不同而所作的教育階段的劃分,并不是像“薰蕕冰炭”那樣截然對立。朱熹關于小學和大學教育的見解,反映了人才培養(yǎng)的某些客觀規(guī)律,為中國古代教育理論的發(fā)展增添了新鮮內(nèi)容。
四、關于道德教育的思想
道德教育是理學教育的核心,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朱熹十分重視道德教育,主張將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他說:“德行之于人大矣……土誠知用力于此,則不唯可以修身,而推之可以治人,又可以及夫天下國家。故古之教者,莫不以是為先”。就是說,德行對人有重大意義,不僅可以修身,而且還可以推而廣之去治人、治國。因此,古代的教育者都把道德教育置于優(yōu)先地位。反之,如果缺乏德行而單純追求知識,人就會像離群的“游騎”,迷失方向,而找不到歸宿。
朱熹關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立志
朱熹認為,志是心之所向,對人的成長至為重要。因此,他要求學者首先應該樹立遠大的志向。“問為學功夫,以何為先?曰:亦不過如前所說,專在人自立志。”人有了遠大的志向,就有了前進的目標,能“一味向前,何患不進”。如果不立志,則目標不明確,前進就沒有動力,“直是無著力處”,他說:“所謂志者,不是將意氣去蓋他人,只是直截要學堯、舜。”又說:“學者大要立志,才學便要做圣人,是也。”
(二)居敬
朱熹強調(diào)“居敬”。他說:“敬字工夫,乃圣門第一義,徹頭徹尾,不可頃刻間斷。”還說:“敬之一字,圣學之所以成始而成終者也。為小學者不由乎此,固無以涵養(yǎng)本原,而謹夫灑掃應對進退之節(jié)與夫六藝之教。為大學者不由乎此,亦無以開發(fā)聰明,進德修業(yè),而致夫明德新民之功也。”由此可見,“居敬”是朱熹重要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
(三)存養(yǎng)
所謂“存養(yǎng)”就是“存心養(yǎng)性”的簡稱。朱熹認為每個人都有與生俱來的善性,但同時又有氣質(zhì)之偏和物欲之蔽。因此,需要用“存養(yǎng)”的功夫,來發(fā)揚善性,發(fā)明本心。他說:“如今要下工夫,且須端莊存養(yǎng),獨觀昭曠之原。”從另一方面來說,“存養(yǎng)”又是為了不使本心喪失。“圣賢干言萬語,只要人不失其本心”。“心若不存,一身便無主宰。”同時,從道德教育的根本任務來說,“存養(yǎng)”是為了收斂人心,將其安頓在義理上。
(四)省察
“省”是反省,“察”是檢察。“省察”即是經(jīng)常進行自我反省和檢查的意思。朱熹認為一個人要搞好自身道德修養(yǎng),就應當“無時不省察”。在他看來“凡人之心,不存則亡,而無不存不亡之時。故一息之傾,不加提省之力,則淪于亡而不自覺。天下之事,不是則非,而無不是不非之處。故一事之微,不加精察之功,則陷于惡而不自知。”因此,為了使人心不“淪于亡”,做事不“陷于惡”,經(jīng)常進行自我反省和檢查,是必不可少的。朱熹的這一見解,表明他在道德教育中既強調(diào)防微杜漸,同時又重視糾失于后。
(五)力行
朱熹十分重視“力行”。“夫?qū)W問豈以他求,不過欲明此理,而力行之耳。”“故圣賢教人,必以窮理為先,而力行以終之。”他所說的“力行”,是要求將學到的倫理道德知識付之于自己的實際行動,轉化為道德行為。朱熹的這些見解,已經(jīng)觸及到道德認識轉化為道德行動,道德行動接受道德認識的指導,并檢驗道德認識的正確與否等這樣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問題。
朱熹的上述見解,反映了道德教育中某些帶規(guī)律性的東西,至今仍有可供借鑒之處。
總之,朱熹是中國古代教育史上繼孔丘之后的又一個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活動和教育思想,大大地豐富和充實了我國古代教育寶庫,對于我國封建社會后期教育的發(fā)展曾產(chǎn)生過重大影響。因此,認真研究朱熹的教育活動和教育思想,不僅是研究宋朝教育的重點,而且也有助于了解元、明、清時期教育的發(fā)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