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消費者認為,雞精比味精更營養。于是,有些人炒菜時對味精唯恐避之不及,但對雞精卻覺得放多少、什么時候放都可以。專家則表示——
雞精 只是調味品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它是氨基酸的一種,屬于鮮味調味品類。味精由大豆、小麥等含蛋白質較多的物質經水解法制得,或以淀粉為原料經發酵法加工制得,還可以用甜菜、蜂蜜等通過化學合成制得。味精常以含谷氨酸鈉的多少分成各種規格,此外還含有少量氯化鈉、水分、脂肪、糖等物質。
雞精屬于復合調味品類。主要以味精、食用鹽、雞肉、雞骨粉或其濃縮抽提物、呈味核苷酸二鈉等為原料,添加香精(或不添加)、賦形劑,經混合、干燥加工制得。
味精和雞精,一個是只含有單一的氨基酸谷氨酸鈉的調味品,一個是從雞肉里提取的混合有多種氨基酸的調味品。與味精相比,雞精具有雞的鮮味和香味,所含的營養成分略多一些,價格也相對高一些。但雞精畢竟只是一種調味品,不可將雞精的營養價值夸大,雞精絕不能與雞肉的營養價值同日而語。
雞精之鮮 取之于味精
味精易溶于水,具有吸濕性,味道極為鮮美,溶于3000倍的水中仍具有鮮味,其最佳溶解溫度為70~90℃。味精在一般烹調加工條件下較穩定,但長時間處于高溫下,易變為焦谷氨酸鈉,不顯鮮味且有輕微毒性。
雞精是以新鮮雞肉、雞骨、雞蛋為原料制成的復合調味料,鮮度是味精的1.5~2倍。雞精的味道之所以很鮮,主要是其中味精的作用。另外,其化學成分核苷酸與谷氨酸鈉復合,能讓雞精的鮮味更柔和,香味更濃郁,實現了增鮮調味的二合一。雞精中逼真的雞肉味道,主要來自于雞肉、雞骨粉。因雞精中含有10%左右的食鹽,且吸濕性強,用后要注意密封,否則容易被污染。
如何吃出雞精之鮮
食鹽與味精或雞精的比例在3:1或4:1時,可以獲得鮮美口味。但如果食鹽過多過咸,無論味精還是雞精都可能吃不出鮮味。
如果涼拌菜,宜將味精或雞精先溶解后再加入,因為谷氨酸鈉的溶解溫度為70~90℃,低于此溫度,味精或雞精難以分解;如果是炒菜,宜在菜肴快出鍋時加入,不要在滾燙的鍋中加入,因為谷氨酸鈉在溫度高于120℃時會變為焦谷氨酸鈉,食后對人體有害,而且難以排出體外。
一般情況下,雞精和味精均可放心食用,但需掌握適量的原則,以每天不超過1~2克為宜。而所有需要限制鈉的人群都應該控制味精或雞精的攝入量,如高血壓、水腫或腎臟疾病等患者,因為味精、雞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雞精中還含有10%左右的氯化鈉。雞精含有核苷酸,它的代謝產物是尿酸,對于痛風患者應控制雞精的攝入。此外,孕婦、嬰幼兒、兒童不宜過多吃味精或雞精。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