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 理答就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是課堂問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體現了“生本課堂”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理念方式。理答既是一種教學行為,也是一種教學評價。它是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時評價,是一種重要的課堂教學“對話”,直接影響學生對某個問題的理解和進一步學習,也影響到學生對一節課甚至一門功課的興趣與態度。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適度提煉出生成背后的本質理念,然后進行有效分析、判斷、引領,實現有限課堂空間里的無限張力,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理答 把握 探問 有效 生本課堂
教師要讓課堂平靜的思想蕩起無數的漣漪,然后在與學生一次次的對話高潮中不斷地撫平、掀起,使整個課堂的各個因素充滿著相互間的引力,從而不斷擴張課堂的張力,使教學產生理想的效果,形成一個真正的“生本課堂”。理答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對話形式,正是彰顯課堂張力的智慧快車。
那么什么叫理答呢?華東師大崔允漷教授認為,理答就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是課堂問答的重要組成部分。理答既是一種教學行為,也是一種教學評價。它是教師對學生的回答作出的即時評價,是一種重要的課堂教學“對話”,直接影響學生對某個問題的理解和進一步學習,也影響到學生對一節課甚至一門功課的興趣與態度。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面對閱讀水平參差不齊的學生,當教學進程越出了教學預設的軌道時,當教師捕捉到靈光一現的學生答問時,如何適度提煉出生成背后的本質理念,然后進行有效分析、判斷、引領,實現有限課堂空間里的無限張力,顯得尤為重要。
一、 轉換角度,智慧理答
“生本課堂”注重對教材的“二次開發”。但必須是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教師能超越教材,積極地審視、科學地處理加工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之外的教學資源,從而有效地激活學生思維。而此時,理答要結合課堂教學的進展及變化組織發問,一般情況下,理答要關注兩個角度:一是學生在新舊知識發生激烈沖突、意識中的矛盾激化、思想囿于狹窄范圍、受原先經驗影響無法實現知識遷移、注意力渙散的時候,即為發問的時機;二是發問時機應和教學需要與文本價值相適應。很多時候就同一問題轉換一下提問角度,效果迥然不同。
[教學案例]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一幅名揚中外的畫》的教學片段。
教師引導欣賞了《清明上河圖》圖片之后,請學生齊讀“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畫在上面了”一句,接著,老師讓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想象一下,張擇端的畫中可能會有哪些行當呢?學生紛紛舉手回答“農民、船工、生意人、道士、醫生、攤販、官吏、讀書人……”學生的回答精彩紛呈,有的是畫上很鮮明的形象,有的是學生自己根據生活經驗的答案。學生的各種感官也被充分調動起來,教學過程進行相當順利,課堂充滿和諧的氣氛,老師完全沉醉于這幅名揚中外的畫中。忽然,一學生站起來大聲說:“我仿佛看見,還有幾個強盜在人群里大模大樣地走來走去。”www.520xy8.com頓時,課堂發出一陣哄堂大笑,學生總是以這些異類名詞的出現而嘩然,而教師竟一時呆住了,轉而微笑著肯定這位男生的答案,繼續走著下一個教程。
教師對這個回答的處理顯然非常不妥,他默認了這個錯誤的回答,這樣的理答是失敗的。教學中教師也敏銳地感覺到這樣的理答方法顯然太失偏頗,卻一時又找不到更合適的理答辦法,因而錯失了一個絕好的教學生成點。其實我們不妨可以順著學生的思路探問:“怎么樣的人才算是強盜?”這一問就把學生的思維角度引到正確的價值觀上了。學生在了解了“強盜”的意思之后,教師話鋒一轉:“強盜也能算是一種行當嗎?”這樣不偏不倚的理答解決了學生新舊認識的矛盾,學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被引領到正確的體悟上來。
在大多數情況下,教師的理答是不可預設的,需要教師隨機應變,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合理的回應,有時也會因為學生出人意料的回答或提問而一時語塞,所以教師往往要借助學生的回答和自己理答后學生的反應來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提升下一次理答的質量,改善教學。
二、 降低難度,有效理答
理答是引起、保持或促進學生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有經驗的教師通常把學生的回答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把原來有較大難度的問題化解為幾個小問題逐一發問,以此引出下一步的教學決策。
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鳥的天堂》中有一個牽一發動全身的問題,即:課文最后一段中寫到“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為什么第一個“鳥的天堂”加上引號,而第二個卻沒有呢?這是體現課文主旨的問題。當老師把這個問題直接拋給學生去思考的時候,全場學生都愣住了,整個課堂片刻沉入湖底,全無生息了。課堂出現了冷場狀態,原來預設好的問題遭遇到了滑鐵盧,此刻正是考驗教師理答能力了。只見林老師不慌不忙,微笑著問:“鳥的天堂在哪里呢?特指什么呢?”這一來,給這個有難度,有深度的問題設了一道臺階,學生立刻有了回應,紛紛說是指大榕樹。接著,林老師繼續設第二道臺階;“鳥兒在大榕樹生活怎樣?”學生輕而一舉地便說出了鳥兒在此生活得很快樂,很自由自在等。由此可見,教師對課文的核心問題進行合理地分解,將其轉化成貼近學生思維方式的問題,緣于教師的教學動力,其理答智慧也是令人佩服啊!從而也體現了生本課堂“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只有建立在學生認知水平、知識能力“最近發展區”上的“以學定教”課堂教學才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也才能最大程度發生共振共鳴;也只有當教師能不拘泥于預設的教案,“眼中有學生”,能及時捕捉到學習進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時,課堂教學才能是有效的。
三、 提高深度,深化理答
提供回答線索,引出一個與原問題相關的新問題,引起學生產生相關聯的思維情緒,進行知識的遷移。人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釣魚的啟示》教學片段中:
生(異口同聲):不對!
師:為什么?
生1:他的父親一點都不懂得尊重孩子,體諒孩子!
生2:這是孩子釣到的魚,只有孩子才有權利處置這條魚,他爸爸是沒有權利的!
生3:孩子把這條魚釣起來,又沒有侵犯別人的利益。不算不道德的行為。
……
每一張小嘴都在議論著,說著一些令我們目呆口瞪的話,一個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原生態花園”出其不意地出現在我們面前。而此時陳老師通過“順勢引導”-----“怎樣才算是父親對孩子的尊重”等話題的討論,逐漸讓學生在自我質疑、自我辨析中走向對父親做法的肯定,也使幼小心靈在混沌初開之際,憑借心靈之路找到了正確的方向。這就是生本課堂,它善待了學生差異。正是因為學生學業的參差不齊、興趣愛好有別、個性價值多元,才使得我們的社會色彩斑斕,紛繁復雜。若用同一標準同一把尺子去要求和評價所有同學,每個同學都會被過早地貼上好中差的標簽。但多元智能告訴我們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優勢智力領域,每個人都可能獲得成功,www.520xy8.com/sjbwz/因此面對賦予個性的學生,要學會善待、寬容、欣賞學生,用“放大鏡”去捕捉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讓每位學生在教師的激勵中不斷超越自我,不斷獲得身心教育發展的增值。
四、轉移適度,優化理答
當探問無效時,或為了使問題得到更多學生的討論,就會出現轉問,他是就同一個問題向另一個學生發問,目的是使問題得到更好地解決。
案例:人教版四年級上冊《蟋蟀的住宅》第一課時教學中:
師:“即使在冬天,只要氣候溫和,太陽曬到它住宅的門口,還可以看見蟋蟀從里面不斷地拋出泥土來?!边@一句怎么理解?
生:蟋蟀還在工作。
師:蟋蟀從入秋開始建造,到冬天還在工作,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蟋蟀建造住宅的工程很大。
師:是啊,蟋蟀這樣小小的一只蟲子,要花那么長的時間,完成那么大的一個工程。你又體會到了什么?
生:蟋蟀很能吃苦耐勞。
生:蟋蟀工作很認真。
此案例中,對于一句話的理解問題比較模糊,學生的回答停留在比較淺的層次上。此時,教師就采用了探問的理答方式,對問題進行了簡化,給問題加上了一些注解。從建造的時間長來體會蟋蟀的吃苦耐勞。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這句話聯想到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一千名教師就有一千種不同的理答。”面對學生的回答,教師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理答,但要使理答促進有效學習,在理答過程中,需要教師充分運用知識管理的理念進行智慧教學,允許學生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奇特的想法,暫緩批評,激勵善待學生,創設一種“心理自由和安全”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的心智和心靈能自由自在地放飛。用理答的藝術力量避免一些教學的盲區,挽回一些教學即時生成的亮點,才能彰顯課堂的一股張力,營造一種民主、平等、激勵和諧的生本課堂。
主要參考文獻:
1、歐陽芬:做專業的教師——課堂教學的55個細節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8
2、楊九俊 姚烺強:小學語文新課程教學概論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5.9
3、歐陽芬 譚立義:影響課堂教學實效的關鍵問題 吉林大學出版社 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