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蘇軾在密州(神宗熙寧七年39歲至熙寧九年41歲)

蘇軾在密州

神宗熙寧七年(39歲)至熙寧九年(41歲)

朱靖華  張梅賀 等

 

蘇軾在密州的治績

朱靖華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十二月三日至熙寧九年(1076)十二月中旬,曠世英才蘇軾任密州太守,大約有兩年多的時間。這時,正值蘇軾三十九歲至四十一歲的“不惑”之年,他大踏步地走入了人生的成熟期,在各個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和獨特的業績,成為他光輝一生的重要階段。

   《禮記·曲禮上》云:“四十曰強,而仕?!薄皬姟?,指智深力強;“而仕”,指做官為政的好年齡。這原是對一般士子而說的,何況是對曠世英才的蘇軾!他必然要表現出異樣的才華。

   蘇軾知密州的官銜全稱是:“朝奉郎、尚書祠部員外郎、直史館、知密州軍州事、騎都尉?!逼涔巽暶Q很長,這是北宋職官稱謂的習慣,它包容了“職”(本職)、“階”(品級)、“銜”(官階等級)、“爵”(世襲爵位)、“勛”(勛官)等復雜名目。其中“知密州軍州事”(軍謂兵、州指民政,知州即太守)是蘇軾受朝廷差遣的本職職務。而其他,如“朝奉郎”是正六品文階官,表示他的“階”(資歷等級),“尚書祠部員外郎”(屬禮部典祀官)是“銜”,“直史館”(“直”同“值”。即“史館”中工作的史官)是“兼銜”,“騎都尉”是武官名,屬于“勛”。后面這些官銜,都只表明其身分資歷,沒有實權,用作裝飾的虛名而已。蘇軾的祖上皆系布衣,故無爵位可襲。

   蘇軾知密州之初,即遭逢了莫大的困境。當地蝗災、旱災交相為虐,“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公私匱乏,民不堪命”。加以“新法嚴密,風波險惡”,百姓“剝嚙草木啖泥土”,“饑饉疾疫靡有遺”,“流殍之余,其命如發”,其逃亡,棄嬰者隨處可見。值此“歲兇民貧”的嚴重景況下,使蘇軾感到“力所無如之何者多矣!”壓力極大,這無疑是對蘇軾任太守的一次嚴峻考驗。

   更何況,蘇軾當時的政治處境也是很艱險的。自熙寧變法以來,他一直與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由于他“賦性剛拙,議論不隨”、“專務規諫”、“禍福得喪付與造物”,曾歷數新法之不便,而觸怒了變法派的執政者,被迫離開朝廷“補外”而去。他先到杭州任通判(知州副手),而后知密州。所以蘇軾自稱到密州是“備員偏州”,是“脫網羅之患”的“散材”,心情是頗不舒暢的。但是,自幼懷“書劍報國”、“尊主澤民”大志的蘇軾,他并不為自己的艱難處境而畏縮不前,他反而更要迎頭趕上、“勤于吏職”、“視官事如家事”,他說:“以濟物為心,應不計勞逸”。他為“撫綏疲瘵之民”,親躬救災,“欲把瘡痍手摩撫”;他“凡百勞心”而“朝衙達午,夕坐過酉”,不知疲倦地積極工作。他甚至說:“今雖在外,事有關于安危而非職之所憂者,猶當盡力爭之,而況其事關本職而憂及生民者乎?”即份內之事他要管,份外之事他也要管,只要對黎民百姓有利。我們聞其聲而見其行,這種對人民疾苦高度負責的精神及其為官的高尚政治品格,是令人敬仰的。

   蘇軾為拯救密州人民于水火之中,其行動之迅速是驚人的,其施政的智慧也超乎尋常,顯示了他雄才大略、措置裕如的政治家風度。還當他剛到密州境,即“見民以蒿蔓裹蝗蟲而瘞之道左,累累相望者二百余里,捕殺之數,聞于官者幾三萬斛”,便下車查詢蝗蟲災情。誰知遇到一班庸官腐吏,他們竟發出愚昧之言道:“蝗不為災!”有人甚至無恥地編造謊話說:蝗蟲可“為民除草”,真是可惡迂腐透頂!蘇軾對于蝗災是深有痛感的,他早在杭州通判任上即已看到過蝗群“布陣橫空”、啃咬禾苗,“口吻如風那肯吞”的嚴重場面,于是他憤然斥責庸官腐吏道:“蝗不為災……將誰欺乎?”他更進一步譴責這幫腐儒說:“坐觀不救亦何心!”于是,他親自下田投入了滅蝗抗旱斗爭,以至“我仆既胼胝(手足重繭),我馬亦款矻(疲勞)。飛騰漸云少,筋力亦已竭”。同時,蘇軾還立即寫奏議狀上報朝廷,為民請命,請求豁免秋稅,“或與倚閣青苗錢”,以資助受災群眾。他指出,古來有“秉畀炎火(謂捕捉蝗蟲用田禾焚燒)”之法,及“荷鋤散掘”之術(國朝詔州縣募民捕蝗,每掘得其子,以斗升計,而給米多寡有數焉,事著《常平令》),他鼓勵百姓下田滅蝗除卵,又可“得米濟饑還小補”,是一舉兩得的事。果然,蘇軾推動的治蝗斗爭取得了積極的效果:“縣前已窖八千斛,更看蠶婦過初眠。”詩中有蘇軾自注說:“蠶一眠,則蝗不復生矣?!?/font>

   與此同時,蘇軾兩次登常山祈雨救旱。據《唐十道四蕃志》記載:“密州常山,齊時祈雨常應,因以得名?!碧K軾便率吏民群眾前往祈禱,也算上天有眼,果然得雨。蘇軾又發現常山“廟門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車輪,清涼滑甘,冬夏若一……乃琢石為井,其深七尺,廣三之二?!庇谑?,蘇軾又為百姓尋到了水源,使抗旱救災取得實效。

   對于“盜賊漸熾”,百姓不堪其苦,蘇軾更是百般體恤,其治盜工作再次顯示了他的曠世英才。他為解救民眾燃眉之急,先上朝廷《論河北京東盜賊狀》,希冀朝廷立即執行他的弭盜計劃。在《狀》中,蘇軾并對盜賊的產生根源,做了精辟而深刻的分析,他認為天災人禍互為因果:“密州民俗武悍,恃(特)好強劫,加以比歲薦饑,椎剽之奸,殆無虛日。”因此,他指出治盜必須治本,并與治事、治吏相結合,挖掉盜賊產生的根源,才能真正做到止盜。他高屋建瓴地分析了三種原因:一是災年薦饑所造成,故要首先滅災;他認為“蝗旱相仍”,情勢迫急,如不及時解決、“竊料明年春夏之際,寇攘為患,甚于今日”。二是山東地勢險要,民俗武悍。他指出:“山東自上世以來,為腹心根本之地,其與中原離合,常系社稷安?!?,自秦漢以至隋唐,莫不因為山東“終不能取,以至于亡”;更何況,“陛下(神宗)即位以來,北方之民,流移相屬,天災譴告,亦甚于四方”,故不可不抱高度警惕。他呼吁朝廷“權衡禍福之孰重”,“特于財利少有所捐”,行“仁慈”、“敦化”之政,循循善誘,或可安撫人民。對于盜賊本身情況,也根據具體情況分別對待,如對諸處盜賊的主從,必勘問根由詳盡再落實之;對于“贓證未明,但已經考掠方始承認者,并不為按問減等。其災傷部分,委自長吏,相度情理輕重,內情理重者,依法施行?!边@樣,便可使盜賊“詞窮理屈……兇民稍有畏忌,而良民敢于捕告。”至于少數罪大惡極,“樂禍不悛”的“兇殘之黨”,“則須敕法以峻刑,誅一以警百”。這樣,“信賞必罰,以威克恩,不以僥幸廢刑,不以災傷撓法,如此而人心不革,盜賊不衰者,未之有也?!庇谑呛酰懊髁①徺p,隨獲隨給,人事競勸,盜亦斂跡”。三是“新法不便”,弊害頗大,也是促成“盜賊漸熾”的重要原因。蘇軾指出,新法規定:“尋常檢放災傷,依法須是檢行根苗,以定所放分數”,但密州的實際情況卻是:“自今歲秋旱,種麥不得,比常十分中只種得二三……今來二麥元不曾種,即無根苗可檢,官吏守法,無緣直放。若夏稅一例不放,則人戶必至逃移。尋常逃移,猶為逐熟去處,今數千里無麥,去將安往?但恐良民舉為盜矣?!彼詰摳鶕膫膶嶋H情況,“體量放稅,更不檢視”,如此則“所貴小民不致大段失所”了。再如“榷鹽”(對鹽實行就場官收官賣制度,即在產鹽各地設置鹽官,向鹽戶收鹽,再將鹽稅加入賣價,售與商人)政策,對山東就是一害。蘇軾指出:“河北、京東自來官不榷鹽,小民仰以為生”,但“近日臣僚上章,輒欲禁榷”,致使“鹽課日增”、“刑法日峻,告捕日繁”、“盜賊日眾”。他備述了京東、河北與施行榷鹽的陜西等地有所不同,建議朝廷“特敕兩路應販鹽小客,截自三百斤以下,并與權免收稅”,如此作法,則“人非木石,寧不感動,一飲一食,皆誦圣恩,以至舊來貧賤之民,近日饑寒之黨,不待驅率,一歸于鹽,奔走爭先,何暇為盜!”說得鑿鑿有理。再如“方田均稅之患”,這原是路人皆知其非的政策,它倉促“成于期月之間,奪甲與乙,其不均又甚于昔者,而民之怨始有所歸矣?!闭l知這年秋日,宰相呂惠卿又制定了“手實法”,其法是先由官署規定標準物價,令各戶主自行報其丁口田宅家產,特獎勵告發偽情,“大抵恃告訐耳?!庇谑?,中上之戶,多被仇人檢舉,致使家家破產,人心遑遑,平空制造了巨大不安。當時,朝廷于尚書省下設“九寺”,其司農寺分工職掌倉儲、苑囿、庫務等業務,但其官吏多欺壓蠻橫,胡作非為,百姓不堪其苦。“手實法”初行之時,司農寺便行文說:如不施行,將以“違制”(違反皇帝命令)論罪。蘇軾非常憤怒,并十分機警地把責任壓在提舉常平官身上說:“違制之坐,若自朝廷,誰敢不從?今出于司農,是擅自造律(私自制造帝王法律)!”提舉官害怕蘇軾這個“專務規諫”、“禍福得喪付與造物”的太守個性,趕緊告饒說:“公且徐之(從緩上報朝廷)!”其實,蘇軾剛正嫉惡,決不寬恕惡官,他仍毅然上書元老重臣文彥博,揭發了他們擅造法令欺壓郡縣的事實。未幾,朝廷知法害民,便決定廢除手實法,方便了民眾。

   蘇軾在密州的政績,還表現在他對貧苦百姓充滿同情心。如救活棄嬰之事,已成為古今美談。他在《次韻劉貢父、李公擇見寄》詩中沉痛地寫出了“灑涕循城拾棄孩”的事實。并向他的友人敘述了自己如何拯救棄嬰的經過:“軾向在密州,遇饑年,民多棄子。因盤量勸誘米,得出剩數百石別儲之,專以收養棄兒,月給六斗,比期年,養者與兒,皆有父母之愛,遂不失所,所活亦數千人。”元豐八年(1085),即過了十年,蘇軾因知登州再次途經密州時,那些曾被收養的棄兒及其養父母,都相繼趕往州衙拜謝救命恩人,場面極為動人。

   蘇軾治政,表現有機敏、智慧之特長,這又為一般官吏所難以企及。譬如《宋史·本傳》及《東坡先生墓志銘》中均記載著這樣一個奇特的故事:密州出現了一幫盜賊,到處搶劫掠殺,民不聊生,安撫司派遣了三班使臣率領悍卒數十(一本作“千”)人到密州來拘捕,蘇軾詩中有謂“磨刀入谷追窮寇”者,即指此事,但是,誰知這班外來的“悍卒”,要比盜賊更橫暴兇殘,他們甚至用禁物設贓,誣陷百姓,借機強掠其家。居民奮起與之爭斗而致殺人,悍卒畏罪驚潰,企圖作亂。人民群眾紛紛到太守衙門來奔訴。沒想到蘇軾卻故意投其訴狀于地上說:“必不至于有如此的事情?!蹦切┳鱽y的悍卒聞聽此言心中頗為安定,并不逃跑。蘇軾便派人到各處去把這些散兵招集起來,迫使他們招認自己的罪過,當蘇軾取到人證物證之后,便按律分別處以死刑。這政績深得民心,很快流傳在外。說明蘇軾在密州第一次任太守,獨擋一面,其治績是成熟而突出的。

   經過蘇軾一年的努力,密州的各種災情基本得到控制:“吏民漸相信,盜賊獄訟頗衰”,蘇軾本人也感到輕松愉快,“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他高興地說:“余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font>

   蘇軾在政績上贏得群眾的愛戴,還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他把“為政”通向“道德”,提高了施政者的品位,所謂“吏實不德,無以導迎順氣”;二是他常自疚自譴,責備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到家:“我衰臨政多繆錯”,“民病何時休?”“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膚肌”!蘇軾這種對人民謙恭自愧似芒刺膚肌的心緒,決不是隨口說出,實乃其內心真實情感的流露。不僅如此,蘇軾甚至還為自己的不稱職而等候“汰逐”:“高密連年旱蝗,應副朔方百須,紛然疲苶,日俟汰逐。”這種崇高的政治品德,曾感動了世代人民。

                             來源http://story.zcinfo.net/article/showwzarticle.asp?id=5772

 

蘇東坡與密州的故事

張梅賀

 

   上中學的時候我就極其喜歡蘇軾的詞,尤其是《水調歌頭》、《江城子·密州出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三首,我是百讀不厭。由此也對他的一些生平事跡比較感興趣,那時當言情小說在同學們手中瘋狂流傳的時候,我就會從網上搜集一些這方面的信息抱著細細品讀,那時這就是我最大樂趣。后來上大學我來到了濰坊,這里有個地方叫諸城,密州,即現在的諸城。北宋時的大文豪蘇東坡曾在這里任知府兩年,來到他生活過的地方,又選修了“蘇東坡與密州”這門選修課,因此我離自己一直追尋的那位大文豪又近了一步。

  北宋時的密州比今天的諸城要大得多,它還包括安丘、高密、五蓮、膠南一些城鎮和地方。蘇東坡是宋神宗熙寧七年來密州的,也就是公元1074年。本來他是在杭州任知府的,由于他弟弟蘇轍在濟南任職,蘇軾想靠他弟弟近一點,有個說話的伴和相見的機會,便請求朝廷批準,調到密州來做知府。當時朝廷批準的官銜是:朝奉郎、尚書祠部員外郎、直史館、知密州軍州事、騎都尉。

  恰好我宿舍就有個同學是諸城人,從她那里我了解到了許多關于蘇東坡與密州的事跡,并且還有幸去游了一遍這個蘇東坡生活了兩年的地方。

  諸城本來就是個名人輩出的好地方,諸城文化源遠流長,是齊魯文化的一部分,如果從舜帝算起,要有五千年歷史。當地官員提起諸城文化如數家珍,什么孔子的女婿公冶長,《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張擇端,《金石錄》的作者也是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續金瓶梅》的作者丁耀亢等眾多圣賢名流,都是諸城人。近代史上還產生了王統照、臧克家、王愿堅、王希堅、陶鈍、崔嵬、李仁堂等一批文化名人。諸城還是中共一大代表王燼美的故鄉。但是我最關心的還是蘇東坡,他在密州有什么趣聞軼事,留下什么作品,建造了什么建筑?當地的同學告訴我:有??!超然臺,雩泉亭。還有詩詞文230多篇,那首最能代表他豪放風格的《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袒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蔽抑?,這是當時蘇軾心靈的寫照,他在密州時,正好是盛年,即39歲至41歲,人生的黃金歲月,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高峰期。他的豪放派風格就是在這里形成的。他雖然因為御史臺案被貶杭州,但他為國效勞不墜青云的雄心壯志還在,“西北望,射天狼”正表達了他這一想法。

  蘇軾剛來密州時,正值當地大旱之年,又有蝗蟲災害。蘇軾看到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難,餓孚棄兒滿地。蘇軾的心情十分沉重,他為自己無能為力解救老百姓的疾苦而愧疚,他在《和孔郎中荊林馬上見寄》一詩中寫道:“秋禾不滿眼,宿麥種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膚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睘榫让裼谒?,他上書朝廷,請求減免稅賦。同時祈雨抗旱,驅除蝗蟲,賑災捕盜。采取這些措施后,密州百姓非常歡迎,社會也稍稍安定。對于棄嬰,他發動官員去撿,然后分別安排到各家撫養,政府按月給撫養費,兩年內救活數十人之多。直到現在,諸城人一提起蘇東坡,還說那是個大善人哪!他到雩泉祈雨,老天果然下了雨,當地老百姓認為簡直神了,半年不落雨,蘇軾去求雨,老天就下雨。為表達對上蒼的謝意,蘇軾在此建了一個小亭子,起名叫“雩泉亭”。在這里,蘇軾還寫了《密州常山雩泉記》和六首詩。記曰:“常山在東武郡治之南二十里,不甚高大,而下臨城中,如在山下,雉堞樓觀,仿佛可數?!瓥|武濱海多風,而溝瀆不留,故率??嗪?。禱于茲山,未嘗不應。民以其可信而恃,蓋有常德者,故謂之常山。熙寧八年春夏旱,軾再禱焉,皆應如響。乃新其廟。”兩年后,蘇軾離開時,還為此泉寫了一首詩:“舉酒屬雩泉,白發日夜新。何日泉中天,復照泉上人。二年飲泉水,魚鳥亦相親。還將弄泉手,遮日向西秦?!?/font>

  蘇東坡在密州,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他是反對新法的,但他又不是保守的,他也主張改革,只不過是側重點不同。他對王安石的新法采取現實主義態度,對當地老百姓有好處的就推行,沒好處的就抵制或不去實行。“給田募役法”對老百姓有利,他就積極推廣;而“手實法”是不利的,就抵制。密州老百姓非常喜歡他這種務實的做法。

  在諸城人民路口就是蘇軾當年建造的‘超然臺’!在北宋時,是這里的標志性建筑,可惜后來被戰火焚毀。我回來后翻閱了蘇軾全集,知道蘇軾寫有《超然臺記》:“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谑侵纹鋱@圃,潔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茍完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彼纹诓粷M就又調到山西永濟去當太守,而且還沒走到山西,在半路上朝廷又來命令改派徐州做太守。仕途險惡,官場不自由?。√K軾作為封建社會的士大夫,也像李白一樣,雖然胸懷大志,卻與官場有著難以調和的矛盾,這也許是文人的宿命,懷才不遇,報國無門。而那些碌碌無為的小人、壞人、俗人卻如魚得水,八面玲瓏,節節高升。多少年過去了,中國社會又有多少改變呢?他弟弟蘇轍在濟南,聽說哥哥在密州修建了一個臺子,就從老子《道德經》中“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句取了此名,是要哥哥想得開,超然于物外,不要計較官場那些得失。

  蘇軾在密州最突出的成就還是文學創作。他在這里共計寫了230多篇詩、詞、文。他的那首代表作《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就是在這里寫就的。我在中學時就會背這首詞,乃至后來學寫詞,也可能是受他的影響。蘇軾把有唐以來詞的藝術美發展到了極致,也可以說是李白之后浪漫主義作品的高峰。詩人的想象力得到痛快淋漓的發揮,從天上的明月、宮闕,到人間的朱閣、綺戶、生離死別、悲歡離合,都作了表達。這是與他弟弟蘇轍唱合的一首詞,“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彼稳撕性凇盾嫦獫O隱叢話》中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就是說這首詞,是寫中秋節懷念故友親朋最好的一首,再也沒人能超過他的。

  蘇軾在密州,走遍了密州的山山水水。這里的馬耳山、九仙山、常山等,還有楚漢相爭時,韓信與龍且大戰濰水的濰河。他所到達的地方,都留有他的詩詞。一些較平常的山水,一經他題詠,便有了文化含義。他在超然臺上寫的那首《望江南》把密州寫得很美:“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边€有一首詞,他寫了三個密州景物:“前瞻馬耳九仙山,碧連天,晚云間。城上高臺,真個是超然!”直到現在,當地的文人墨客、達官貴人,談起蘇軾這首詞,無不為諸城的美景而驕傲。這座龍城正在騰飛。如果蘇軾地下有知,也當十分欣慰的,因為他離任時還給下任交待拯民于水火的想法,他是帶著很多沒實現的理想而離開密州的。

  蘇軾在密州,還經常深入村落,廣泛交友。“城里田員外,城西賀秀才?!倍际撬暮门笥?。他的《蝶戀花·密州上元》寫道:“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乍入農桑社?;鹄錈粝∷断?,昏昏雪意云垂野。”他弟弟蘇轍也來看他,寫下了“至今東魯遺風在,十萬人家盡讀書。”這個名句。蘇軾在密州對教育事業的推動也是有口皆碑的。

  蘇軾,我心中的“球型人才”,如果有機會,我還會沿著陽光,一路追尋你的足跡!

                       來源http://www.cunews.edu.cn/Article/huadong/wenyifukan/201304/59117.html

 

蘇軾在密州

戴永夏

 

   身為一個“地師級”領導,情愿到貧窮落后的地區工作,跟那里的百姓同甘共苦,經常挖野菜充饑……這樣的好干部并非“特殊材料制成的”共產黨員,而是一個封建社會的官員。他,就是宋代著名大詩人、曾經做過密州知州的蘇軾。 

  宋神宗熙寧七年(一○七四),蘇軾在杭州任通判期滿后,主動要求到山東密州(今諸城,宋時轄膠西、高密、安丘、諸城、莒縣五縣)任職,擔任該州的最高長官“知州”。當時的密州是個貧窮山區,經濟蕭條,文化落后,百姓生活困苦,政府官員的薪俸也很低。這與有“天堂”之稱的杭州不啻天壤之別。正如蘇軾在《超然臺記》一文中所寫:

  予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墻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歲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樂也。

  身為地方長官,在杭州時出門是舟楫畫舫,住的是畫棟雕梁,滿目是迷人的湖光山色。而到密州后,出行是車馬勞頓,住的是木屋草房。出門所見,盡是桑麻遍野,荒山連綿。而且甫一到任,就遇上天災,莊稼歉收,盜賊遍地,民間糾紛不斷……在此情況下,他這密州的“一把手”也一貧如洗,連糧食都不夠吃,每天只吃些枸杞、菊花等野菜充饑。他在《后杞菊賦并敘》中進一步寫道:做官十九年來,他家中日益貧困,吃穿都不及以往。到密州后,本以為可以吃頓飽飯了,然而廚房里空空如也,吃的仍令人擔憂。于是,他天天在公務之余,跟同僚劉庭式一起,到城邊荒廢的菜園中挖野菜吃。他們邊挖野菜邊談笑風生,日子雖苦,但卻苦中有樂。

  蘇軾為何愿到這窮地方過貧苦生活?這固然不是庸俗的功利觀所能解釋,他也不曾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標榜自己,而說他有與民同甘共苦的良知和以苦為樂的胸懷,倒比較符合實際。正是在跟百姓同甘共苦中,他才能及時發現問題,為百姓排憂解難。有一次,他跟劉庭式沿著城墻根挖野菜,忽然在一叢枸杞旁發現一個用包裹裹著的棄嬰。他心痛地撿起棄嬰,抱回府中撫養,從中更深地了解到百姓生存的艱難。于是他下令州府的官員到野外去撿拾棄嬰,自己也“灑涕循城拾棄孩”。

  幾天時間,州府中就收養了近四十名棄嬰!他把這些棄嬰分別安排到各家撫養,政府按月給撫養費,兩年內救活數十名棄嬰。兩年后,蘇軾被貶黃州時,還把收養棄嬰的經驗傳授給鄂州太守朱壽昌。因當時岳鄂民間有“溺嬰”的惡俗,許多嬰兒剛生下來就被放到水盆里淹死,出生晚的女孩幾乎無一幸免。蘇軾建議朱壽昌依法禁止溺嬰行為,并在黃州成立一個名為“育兒會”的慈善機構,動員人們捐錢捐米救助嬰兒。他雖然囊中羞澀,也給“育兒會”捐了十千錢的善款。

  跟百姓一起吃苦受貧,也使蘇軾進一步密切了跟群眾的關系,更深入地體察百姓疾苦,從而更有效地幫他們戰勝災荒。他剛到密州時,那里正遭受嚴重的旱災和蝗災,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流離失所,餓殍遍地。目睹此等慘狀,蘇軾心急如焚,立即采取積極措施,恤民救災。他一方面開倉放糧,并將州衙官吏的口糧勻出一部分,為斷糧的饑民解燃眉之急;同時上書丞相韓琦,如實反映當地災情,要求朝廷選派官員下來視察,體量放稅,或給予補助。

  在滅蝗中,他親自出馬,帶領農民用火燒、深埋等方法鏟除蝗害,并動用部分倉米獎勵捕蝗有功人員。他還針對當地“盜賊漸熾”的情況,及時作《論河北京東盜賊狀》上書朝廷,對盜賊產生的根源做了精辟分析,并提出相應的治盜之策……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密州的災情基本得到控制,百姓的負擔有所減輕,社會秩序也明顯好轉。

  蘇軾還把他的“以苦為樂”思想,提升為極富教益的人生哲理,用以指導自己,影響他人,改善民生。他曾《后杞菊賦并敘》中說:

  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為貧,何者為富?何者為美,何者為陋?或糠核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吾方以杞為糧,以菊為糗。春食苗,夏食葉,秋食花實而冬食根,庶幾乎西河南陽之壽。

  他認為人生在世上,就像手肘一樣能伸能曲,所謂貧困、富有、美艷、丑陋,只是相對而言。有的人吃糠咽菜照樣白白胖胖,有的人吃山珍海味卻瘦骨嶙峋。他以杞菊為食,春天吃苗,夏天吃葉,秋天吃花和果實,冬天吃根,照舊快樂健康,說不定還能因此而長壽呢!正是基于這種認識,他歷盡萬難而不移其志,身處逆境仍保持樂觀,從容地渡過一道道難關,使生命迸發出燦爛的光輝!而作為一筆寶貴精神財富,這閃光的哲理也鼓勵人們學習蘇軾,不畏貧苦,在艱苦困難中勇往直前,樂觀向上地積極生活!

                                                                  (摘自香港《大公報》)

                                 來源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lishi/14025339.html

 

蘇軾在密州

信號山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大文學家、詩人,宋神宗熙寧七年-九年(1074-1076)任密州(今諸城)知州。

   1991年編輯出版的《諸城名人傳略》《滄桑密州》收集了蘇軾在密州任知州時為官從政的史料,使人們可以在蘇軾的名篇大作之外看到一個更貼近民眾的蘇軾。

   一、親歷親為滅蝗災

   蘇軾剛到密州境,即“見民以蒿蔓裹蝗蟲而瘞之道左,累累相望者二百余里,捕殺之數,聞于官者幾三萬斛”,蘇軾對蝗災深有痛感,早在杭州通判任上即看到過蝗群“布陣橫空”、“口吻如風那肯吞”的場面,在密州,他親自下田滅蝗抗旱,以至“我仆既胼胝(手足重繭),我馬亦款矻(疲勞)。飛騰漸云少,筋力亦已竭”。同時,蘇軾還上報朝廷請求豁免秋稅,資助受災群眾。他鼓勵百姓下田滅蝗除卵,可“得米濟饑還小補”,一舉兩得。果然,蘇軾推動的治蝗斗爭取得了積極效果:“縣前已窖八千斛,更看蠶婦過初眠。”蘇軾在詩中自注說:“蠶一眠,則蝗不復生矣。”

   二、登常山大旱祈雨

   蘇軾知密州時逢大旱,據《唐十道四蕃志》記載:“密州常山,齊時祈雨常應,因以得名?!碧K軾兩次率吏民群眾登常山祈雨救旱,果然得雨。蘇軾又發現常山“廟門之西南十五步,有泉汪洋折旋如車輪,清涼滑甘,冬夏若一……乃琢石為井,其深七尺,廣三之二?!贝四琐谑牵K軾又為百姓尋到了水源,使抗旱救災取得實效。

   三、懲治盜賊保平安

   對于“盜賊漸熾”,百姓苦不堪言,蘇軾更是百般體恤,他上書朝廷《論河北京東盜賊狀》對盜賊的產生根源做了精辟而深刻的分析,他認為天災人禍互為因果:“密州民俗武悍,恃(特)好強劫,加以比歲薦饑,椎剽之奸,殆無虛日?!币虼?,他指出治盜必須治本,并與治事、治吏相結合,挖掉盜賊產生的根源。他認為,對盜賊應根據情況分別對待,如盜賊的主從,必勘問根由詳盡再落實之;“信賞必罰,以威克恩,不以僥幸廢刑,不以災傷撓法,如此而人心不革,盜賊不衰者,未之有也?!庇谑恰懊髁①徺p,隨獲隨給,人事競勸,盜亦斂跡”。

   四、救活棄嬰施善舉

   蘇軾對貧苦百姓充滿同情心,他救活棄嬰之事已成古今美談。他在《次韻劉貢父、李公擇見寄》詩中沉痛地寫出了“灑涕循城拾棄孩”的事實,并向友人敘述了拯救棄嬰的經過:“軾向在密州,遇饑年,民多棄子。因盤量勸誘米,得出剩數百石別儲之,專以收養棄兒,月給六斗,比期年,養者與兒,皆有父母之愛,遂不失所,所活亦數千人。”

   五、情系百姓得民心

   蘇軾在密州從政兩年,與百姓命運休戚相關,天降大雪,他便想到“今年好風雪,會見麥千堆”;遇到災情,便自責“秋禾不滿眼,宿麥種亦稀”;“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

   1076年底蘇軾調離密州,他希望接任的知州孔宗翰讓百姓過上好生活:“何以累君子?十萬貧與贏”。蘇軾離別密州時百姓遮道哭泣,灑淚相別。

   1085年十月蘇軾赴登州任太守途中路經密州小住,知州霍翔在超然臺上設宴招待,百姓聽說后都來看望?!爸貋砀咐舷参以?,扶挈老幼相遮攀”,那些曾被蘇軾收養的棄兒及其養父母,都相繼趕往州衙拜謝救命恩人,“當時襁褓皆七尺,而我安得留朱顏”,“山中兒童拍手笑,問我西去何時還?”場面極為感人。

                                        來源http://blog.ifeng.com/article/32436644.html

  



蘇軾的那些密州詞賦

來自: 城南夢回

 

   最近,在讀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讀到黃樓一章,發現語堂對東坡在密州任太守的兩年提及甚少。他說東坡真正的生活是從四十歲開始,是從徐州從他的“黃樓”時期開始。他說東坡過去在杭州,始終充任輔佐官員,始終不能從事具有建設性的重要工作,在密州雖然身為太守,但是地方貧窮而偏遠,也無由一展其行政才能。誠然在徐州期間,東坡所做的政績,證明了他在行政上也是一個干練之才??墒亲鳛橐粋€文人,一個偉大的詩人,我更愿意相信東坡真正的生活始于密州,始于那個偏遠而貧窮的小州縣。

   密州,在東坡心里的位置無從知曉。在他,可能只是漂泊沉浮中平平常常的一次經歷,在密州的歷史上,卻是千載難逢的一種幸運。所以,把蘇軾在密州所遺留下的詞賦稍加摘錄和整理,算作清明對詩人的一種緬懷吧!

超然臺記

蘇軾

   凡物皆有可觀,茍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瑋麗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夫所為求褔而辭禍者,以褔可喜而禍可悲也。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美惡之辨戰乎中,而去取之擇交乎前。則可樂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謂求禍而辭褔。夫求禍而辭褔,豈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盡之矣。彼游於物之內,而不游於物之外:物非有大小,自其內而觀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眩亂反覆,如隙中之觀鬭,又焉知勝負之所在。是以美惡橫生,而憂樂出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錢塘移守膠西,釋舟楫之安,而服車馬之勞;去雕墻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觀,而適桑麻之野。始至之日,歳比不登,盜賊滿野,獄訟充斥;而齋廚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樂也。處之期年,而貌加豐,發之白者,日以反黑。余既樂其風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於是治其園圃,潔其庭宇,伐安邱,高密之木,以修補破敗,為茍完之計。而園之北,因城以為臺者舊矣,稍葺而新之。時相與登覽,放意肆志焉。

   南望馬耳,常山,出沒隱見,若近若遠,庶幾有隱君子乎!而其東則廬山,秦人廬敖之所從遁也。西望穆陵,隱然如城郭,師尚父,齊桓公之遺烈,猶有存者。北俯濰水,慨然太息,思淮陰之功,而吊其不終。

   臺高而安,深而明,夏涼而冬溫。雨雪之朝,風月之夕,余未嘗不在,客未嘗不從。擷園蔬,取池魚,釀秫酒,瀹脫粟而食之,曰:“樂哉游乎!”方是時,予弟子由適在濟南,聞而賦之,且名其臺曰“超然”,以見余之無所往而不樂者,蓋游於物之外也。

翻譯:

   所有事物都有可欣賞的地方。只要有可欣賞的,都可以讓人愉悅,不一定非要是奇特珍貴美麗的東西。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醉;蔬果草木,都可以飽。推而廣之,我到哪里不會快樂呢?

   尋求福祉而避開災禍的,都是把福氣當作可喜悅的而把禍患當作可悲傷的。人的欲望是無窮的,但是能用來滿足我們欲望的物質卻是用得完的。分辨美丑的想法在胸中斗爭著,而對于取舍的選擇在面前交錯著,那當作喜悅之事的往往很少,而當作悲哀之事的往往很多,這就是所說的求取禍患而避開福祉。求取禍患而避開福祉,哪里是人所想的本意呢?是物質蒙蔽了我們啊!那些普通人把精神放在物質上,而不會讓思想不受到物質的局限。物質本來沒有大小的區別,局限在物質本身看去,沒有不又高又大的。那高大之物依仗著自己的高大而藐視我,那我常常眼花繚亂,像在縫里看人打架,哪里知道誰勝誰負呢?所以關于美好和丑惡的分辨到處都是,而憂愁和快樂都出現了,難道不是大大的悲哀嗎?

   我從杭州改任諸城,丟下水路的便利而去忍受陸路的艱苦,離開園亭的美麗而承受破屋的艱辛,背棄山湖的景色而走在農田野地里。剛到諸城的時候,連年收成不好,盜賊到處都是,案件訴訟雜亂繁多,并且官府的食堂里都沒什么吃的,每天都吃枸杞菊葉這樣的野菜,人自然都懷疑我不高興的。住了幾年,我臉上圓潤些,頭發白的也有些變黑了。我不僅喜歡諸城的民風純樸,也那些官吏民眾也都習慣了我的笨拙。于是我就整治園圃,清潔庭園,砍下安丘和高密的樹木,來修補破敗的地方,姑且作為完備的打算。園子的北邊,靠近城墻的的一座高臺已經很陳舊了,我稍微修葺翻新了一下,時不時一起登臺攬勝,舒展精神。往南可以看到馬耳、常山,有時看到有時看不到,有像近有像遠,是不是有隱士在上面呢?臺東面則是盧山,秦朝人盧敖所逃遁的地方。往西可以看到穆陵關,高高的的像個小城鎮一樣,呂尚、齊桓公的遺風,尚有余留下來的。北邊俯瞰著濰河,很感慨地嘆息,想想韓信的功績,又哀嘆他的不能善終。臺又高又安靜,又深遠又明亮,而且冬暖夏涼。下雨下雪的早晨、風郎月明的夜晚,我沒有不在臺上的,客人沒有不跟隨我在臺上的。采來園圃里的蔬菜,捉來池里的肥魚,釀造高粱酒,煮粥吃,不禁感嘆游玩了真快樂啊!

   那個時候,我弟弟蘇轍在濟南,聽說就做了篇賦文,并且命名這座高臺叫“超然臺”。以表現我去哪里都能快樂,因為我的思想超于物質之外啊!

   超然臺,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任密州知州時,于熙寧八年所修。該臺原是城墻上的土臺,蘇軾復加棟宇,作為登眺之所。他愛弟蘇轍命名為超然臺。蘇轍深知兄長的性格和情感,還特地寫了一篇《超然臺賦》,夸其“高臺凌空”。蘇軾對此臺十分贊賞,親自寫了篇散文《超然臺記》。他在諸城寫下的一些名篇中,每每提及超然臺并津津樂道。萬人傳誦的《水調歌頭》、登臺眺望密州寫下的《望江南》、在深冬登臺觀望雪景寫的《雪夜書北臺壁》,這些動人詩篇,都是在臺上所作,都是以臺為依托的,由此可見蘇軾愛臺之深。

 

望江南·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秋,蘇軾由杭州移守密州。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舊臺,并由其弟蘇轍題名“超然”,取《老子》“雖有榮觀,燕處超然”之義。熙寧九年暮春,蘇軾登超然臺,眺望春色煙雨,觸動鄉思,寫下了此作。

 

江 城 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題記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其時蘇東坡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日這天夜里,他夢見愛妻王弗,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陳師道語)的悼亡詞。

 

水調歌頭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是宋神宗熙寧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時所作。這一時期,蘇軾因為與當權的變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見不同,自求外放,展轉在各地為官。他曾經要求調任到離蘇轍較近的地方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會。到密州后,這一愿望仍無法實現。這一年的中秋,皓月當空,銀輝遍地,與胞弟蘇轍分別之后,轉眼已七年未得團聚了。此刻,詞人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名篇。

 

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熙寧八年(1075)十月,蘇軾在密州祭常山回,與同官會獵于鐵溝附近,寫作《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詞風于密州時期正式形成,這首詞即公認的第一首豪放詞。蘇軾對這首痛快淋漓之作頗為自得,在給友人的信中曾寫道:“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頗壯觀也?!?/font>

 

蝶戀花·密州上元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風味應無價。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乍入農桑社?;鹄錈粝∷断拢杌柩┮庠拼挂啊?/font>

   作者此時是剛來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節,在街上看燈,觀月時的情景和由此而產生的感想。

   上片描寫杭州元宵景致,詞句雖不多,卻也“有聲有色”?!凹拍匠侨死弦病笔且痪溥^片,用“寂寞”二字,將前面“錢塘三五夜”那一片熱鬧景象全部移來,為密州上元作反襯,寫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

   見過了杭州上元的熱鬧,再來看密州上元自覺凄清。更何況他這一次由杭州調知密州,環境和條件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貧窮,勞頓又粗陋,再無江南之詩情。而更讓他感到“寂寞”,感到郁郁不樂的是這里連年蝗旱,民不聊生。作為一個愛民之官,他又怎能快樂開懷呢。

   這位剛到任年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嘆。他這上元之夜,隨意閑行,聽到簫鼓之聲,走去一看,原來是村民正舉行社祭,祈求豐年。這里農民祈年的場面和簫鼓之聲,讓作者久久不能離去。直到夜深“火冷燈稀霜露下”,郊外彤云四垂,陰霾欲雪?!盎杌柩┮庠拼挂啊币痪洌砻嫔弦庀笃鄳K,卻是寫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種“雪兆豐年”的喜悅之情。

 

雪夜書北臺壁 二首

黃昏猶作雨纖纖,夜靜無風勢轉嚴。但覺衾裯如潑水,不知庭院已堆鹽。

五更曉色來虛幌,半夜寒聲落畫檐。試掃北臺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

城頭初日始翻鴉,陌上晴泥已沒車。凍合玉樓寒起粟,光搖銀海眼生花。

遺蝗入地應千尺,宿麥連云有幾家。老病自嗟詩力退,空吟冰柱憶劉叉。

   熙寧七年(1074年)十一月,蘇軾赴密州知州。時值寒冬,下了一場大雪,便作了《雪后書北臺壁二首》詩。

 

和孔郎中荊林馬上見寄

秋禾不滿眼,宿麥種亦稀。永愧此邦人,芒刺在膚肌。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

方將怨無襦,忽復歌緇衣。堂堂孔北海,直氣凜群兒。朱輪未及郊,清風已先馳。

何以累君子,十萬貧與羸。滔滔滿四方,我行竟安之。何時劍關路,春山聞子規。

   蘇軾剛來密州時,正值當地大旱之年,又有蝗蟲災害。蘇軾看到老百姓生活十分困難,餓孚棄兒滿地。蘇軾的心情十分沉重,他為自己無能為力解救老百姓的疾苦而愧疚,寫下了《和孔郎中荊林馬上見寄》。

 

南鄉子

和楊元素,時移守密州

東武望余杭,云海天涯兩杳(有的作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還鄉,醉笑陪公三萬場。

不用訴離觴,痛飲從來別有腸。今夜送歸燈火冷,河塘,墮淚羊公卻姓楊。

   熙寧七年(1074)七月楊元素接替陳襄為杭州知州,九月,蘇軾由杭州通判調為密州知府,楊再為餞別于西湖上,唱和此詞。

 

沁園春

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云山摛錦,朝露漙漙。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微吟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用舍由時,行藏我,袖手何妨閑處看。身長健,但優游卒歲,且斗尊前。

   這首詞是蘇軾于熙寧七年(1074)七月由杭州移守密州的早行途中寄給其弟蘇轍的作品。

 

雨中花

今歲花時深院,盡日東風,蕩飏茶煙。但有綠苔芳草,柳絮榆錢。聞道城西,長廊古寺,甲第名園。有國艷帶酒,天香染袂,為我留連。

清明過了,殘紅無處,對此淚灑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會聊追短景,清商不暇馀妍。不如留取,十分春態,付與明年。

   初至密州,以累年旱蝗,齋素累月。方春牡丹盛開,遂不獲一賞。至9月忽開千葉一朵。雨中特為置酒,遂作。昔日東武有南禪寺資福寺,城北有蘇氏園,每年用芍藥供養佛。1075年9月。

   蘇軾知密州時期的詩詞文賦共二百余篇。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梧县| 兴和县| 鹤岗市| 庆安县| 南乐县| 定陶县| 台北县| 武冈市| 增城市| 密云县| 新郑市| 砚山县| 连江县| 晋城| 博罗县| 保德县| 姚安县| 双城市| 平乐县| 东港市| 福泉市| 克什克腾旗| 交城县| 湘阴县| 盐边县| 贺兰县| 怀远县| 宣恩县| 喀什市| 普兰店市| 颍上县| 江永县| 江口县| 台湾省| 肃宁县| 丰县| 平和县| 龙门县| 井冈山市| 鄢陵县| 抚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