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深圳體育館為五千小學教師演講(廣東“名思教研”主辦),總結十年課改得失,其中部分內容曾在《課程教材教法》發表,會上來不及印發給學員,應大家要求,現轉發于此,供參考。原文較長,博客上不便一氣刊載,特改為“五論”,每“論”探究一種偏向。
課改以來,中小學語文教學的理念與方法有顯著的變化,大家都感到現在的基礎教育的確問題很大,并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全發展,必須改革。拿語文課來說,本來是“化育”人的課,是學生天然喜歡的課,可是由于“考試為本”,成了讓人頭痛的課。老師們也感到無奈。現在完全拋開中考和高考來談課改是不現實的,課改和考試也并非就水火不容,我們要做的是不被考試牽著鼻子走,要有些平衡,讓學生既考得好,又不至于被題海戰術敗壞胃口,不會把腦子“搞死”,興趣搞沒了。這說來容易做起來難,但只要有心,總會有些改進的辦法,無論如何不能退回到應試教育的泥淖中去。這里我想結合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理解,對目前語文教學中常見的幾種偏向提出某些看法。主要有五種偏向。
第一種偏向,不注重教學的“梯度”,違背語文學習的規律。
首先是教材的問題。現在新編的小學和中學教材,都往新課程改革的方向靠,應當說各有特色,各有所長,這要肯定,但普遍不太講究梯度。這和編寫體例有關。過去的教材一般注重梯度,每一學段、年級,甚至一個學期的前、中、后期,課文、知識點和練習的安排,都依照深淺程度形成一條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線索。而現有的多種新編語文教材體例都變了,就是采用“主題單元”的框架結構,以主題來牽動整個課程計劃。比如有的初中教材三年6冊,費盡心思分列出諸如“家國情懷”“親情歌吟”“生命禮贊”“品行善惡”“藝術感悟”“親近自然”“時政聚焦”“科學之光”等二三十個單元,每個單元三四篇課文,都是按照主題類型來安排的,選文自然也主要從主題需要考慮,各單元之間本來應有的語文學習的邏輯遞進關系,就難于照顧了。再說“練習探究”題,每課三四題,也都偏重主題內容方面,從語詞表達等方面設計的練習題較少,也很難體現教學的梯度。有的教材可能意識到這個問題,特意穿插補充某些語文知識的小板塊,比較零碎,還是看不出梯度。現在通行的高中語文必修課教材也大都采用主題單元框架,有的甚至把初中已經有過的部分“主題”重復一遍,加上必修課時間縮短到一個多學年,更談不上梯度了。
這種主題單元結構的編法有無好處?有。就是課文內容相對集中,分階段圍繞某一方面主題來實施教學,突顯所謂人文性。問題在于用主題來劃分教學單元或板塊,往往顧此失彼,很少考慮難度系數和教學適用度,也難體現語文教學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規律。教材編寫的這種新的偏向,是片面理解“人文性”所造成的。當初教材編者可能為了能通過,刻意突顯選文與內容的創新,在主題編排上花費很多功夫,相對就忽視了梯度以及教學適用度的要求。
現在教材編寫基本上都是出版社組織班子,以項目的形式分頭進行,編高中教材的不太考慮初中,編初中的,又不太顧及小學,彼此的銜接以及梯度更成為問題。教材的偏至,已經給一線教學帶來一些麻煩,造成教學梯度的喪失。我建議今后教材修訂要認真考慮梯度問題,要講規律。最好放棄這種主題單元的體例,回到語文習得的主線上來。從小學到高中,每個學段語文教學要達到怎樣的基本要求,這些要求可以分解為哪些主要的方面,又如何在選文、練習與教學活動等方面體現,都要有通盤的考慮。
好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修訂稿很快就會公布,其中對每個學段必須達到的標準都有規定,可以供教材編寫者參考。當然,老師們不能等到新教材修訂出版后才上課,那可能要等上幾年。現有的教材繼續用,注意在梯度問題上有所調整就是了。不必死板地按照現有教材的體例和順序進行教學,老師們可以發揮各自的創造性,對現有教材做必要的調整。這要認真參考新課標對不同學段的要求,結合自己所在學校以及學生的情況,對教材的單元結構進行重組,遵循由淺入深的規律來安排語文學習的某些基本要素,課文的單元組合服從這種新的安排。比如這兩周的課重點是講解和練習“瀏覽”,下兩周重點是“群讀”(瞬間能看一組詞);這一單元側重學習描寫,下一單元重點學習議論,等等,是以語文“基本要素”的側重點來組成教學順序與線索,課文則是服務和體現這一順序與線索的。如果感到這樣改變的“工程”太大,難于操作,也可以仍然按照教材的單元順序以及課文組合,但最好在講解和練習等方面往語文學習的“基本要素”方面靠一靠,就是說,盡量回到語文學習與訓練的框架上來安排課程,講一點梯度,而不是“主題先行”,把教學計劃弄得很零碎、很亂。
為何現在語文教學不太講梯度呢?除了教材和教學體例的混亂,還有更深層的原因,就是“急躁癥”。一切還是瞄準考試,便都很功利,很焦躁,都在搞“提前量”,隨意增加教學難度。過去高考的緊張從高二之后才出現,現在高一就進入緊張備考了。連初中生也總被提醒如何準備考大學,某些高中的課就搬到初中來學了。這種緊張還波及小學,甚至幼兒園、學前班,都在搞課程學習的“提前量”。有的學前班就要求孩子認識3000漢字,上小學一年級必須先會拼音,二年級就開始寫作文,等等,一級一級都是超負荷的提前量,太不正常了!課改后高中分為必修與選修,本是個創舉,可是有的學校1.25學年必修學完后,馬上轉入高考備戰了。還有的剛上高一,就大量練習“高考瞭望”“高考攻關”之類習題。真是適得其反。課改本來是要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可是搞了多年,并沒有把負擔減下來,有的還加重了。這里當然有社會原因,競爭加劇,轉移到教育了。但從課程教學本身檢查,一切面對中考高考,不斷搞提前量,層層加碼,必然是不講梯度,違背規律,搞亂腦子。
這次課標修訂,重新強調了教學的梯度,這是很值得重視的。比如,小學低年段識字量就降了一些,提倡“多認少寫”,并不要求都“四會”。拿閱讀教學來講,課標強調不同學段要都是有梯度的。小學一二年級,閱讀教學主要還是激發興趣,讓孩子開始接觸閱讀,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能夠多少做到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也就符合要求。一開始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天性,培養“興趣”。到了三四年級,開始學習默讀和略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粗知文章大意,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而到了第三學段,五六年級,閱讀才有速度要求,要讓學生學會瀏覽,能初步閱讀敘事性作品。作文教學呢,也有梯度要求。小學低年級不安排作文,只有“寫話”,能用幾句話寫自己看到、聽到、想到的事物,就可以了。到小學高年級,也還不是完整的作文,所以叫“習作”,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時還沒有必要把各種文體分得那樣清楚。到了初中,才開始有作文,要求能寫簡單記敘性文和說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性文章,做到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高中呢,作文開始有文體練習的要求,一是理論類,如評論、隨感、雜文等;二是實用類,如提要、自薦書、考察報告、研究報告等;此外,還可以嘗試進行詩歌、散文等文學類的寫作。注意,高中作文是把理論類和實用類寫作放在前面,這是基本的,然后才是嘗試進行詩歌、散文等文學類文本的寫作。
一個學生初中畢業,一般而言應當具備怎樣的寫作能力水平?現在被弄得模糊了。其實課標是有要求的。初中畢業也就要求能寫通順、清晰的文字,大致熟悉并能掌握一般的議論文、記敘文或應用文,有一定的邏輯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但是現實情況不是這樣。因為面向中考和高考,標準普遍拉高,而且方向也在偏離,如要求“創新”、“個性化”、“思想深刻”、“文筆優美”,等等,都是高出于課標要求的。不講梯度,都在搞“提前量”,有的小學一二年級就要求作文了。字都認不全,怎么作文?那只能是家長替寫。有些老師要求小學生“不動筆墨不看書”,凡是過節或者逛公園,都要布置作文。那也太過苛嚴了,結果就是讓孩子害怕讀書,反感過節逛公園,這是扼殺天性。現在初中作文就開始和考試掛鉤,高中作文更是全都對付高考,很多學生因此討厭作文課。這些反常現象都值得我們反思。
所以我這里講梯度,不完全是技術問題,而是關系到整個基礎教育的全局性問題。我們還是要強調貫徹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與要求,不能順便搞提前量,給學生層層加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