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專家談老年癡呆癥
主講人: 南京腦科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醫師 李海林
南京腦科醫院老年精神科副主任醫師 梅剛
2015年9月21日是第21個“世界老年癡呆日”。我國已進入老齡化國家,目前我國老年人口達到1.44億人,其中65歲以上每20人就有1人患老年癡呆,預計2040年老年人口將達4億。就像心腦血管病、高血壓病等老年常見病一樣,老年癡呆已經嚴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
調查顯示,輕度和中度癡呆患者的就診率不足40%,重度患者的就診率僅有34%。將近半數癡呆老人的親屬錯誤地認為,老年性癡呆只是自然衰老的結果,而不是一種疾病,這表明公眾對老年癡呆癥還缺乏足夠了解。
出現了“被竊妄想”,總覺得兒女偷她的東西;退休金很高還在外面拾破爛,兒女越阻止情況越嚴重……這樣的老人,并不僅是精神上的問題,其實這些都是老年癡呆癥的典型表現。
信號一: 遠的記得清,近的記不得
很多人對于老年癡呆癥最直接的認識就是“記性差了”,南京腦科醫院老年精神科主任李海林介紹,輕度老年癡呆癥是以近階段記憶障礙常為首發及最明顯癥狀。
但最初這種退化不明顯的,難讓人覺察,很多人認為,年齡大了,記性差是正常的現象。有的病人發病早期還力圖掩飾或試圖彌補自己的記憶缺陷,“我的記憶好,沒有問題”、“我能記得多年前的往事”。
梅剛副主任醫師解釋,由于大腦中的海馬體萎縮,“打個比方,好比一臺電腦只能打字但是無法儲存,”所以短期記憶的能力減退;但是相反過去的事情反倒是記得很清楚,而且連細節都不漏下,這其實也是老年癡呆癥的表現之一,以后逐步發展到包括近期記憶和遠期記憶在內的全部記憶喪失。
信號二:
擅長的事情變得生疏
還有一些表現也是記憶力減退癥狀的表現,比如反復說同一件事情;語言用詞貧乏空洞;反復重復同一簡單的行為,如購物多次付款。
李海林主任曾經遇到一位老人,一天到銀行存幾次錢,因為他不清楚自己已經存過了。李海林主任說,還有一種行為也是老年癡呆癥的表現,就是原來很擅長的東西突然變得生疏了,“比如一些家庭主婦,原來菜燒得很好吃,但是做菜的水平突然下降了,要不就是忘記放鹽,要不就是鹽放得太多,要不忘記關火燒焦了。”這說明,她的記憶力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下降。
信號三:
性格突然大變
“情感淡漠”是早期常見癥狀,性格改變往往出現在疾病的早期,病人變得缺乏主動性,活動減少,孤獨,自私,對周圍環境興趣減少。但是也有曾經內向的人突然變得外向了,南京腦科醫院老年精神科梅剛副主任醫師告訴記者說,很多老人患上老年癡呆癥后,反而喜歡出去玩兒了,所以也增加了老人走失的風險。
信號四:
“愛收藏”,把破爛當珍寶
梅剛副主任醫生介紹,老年癡呆癥還有一些典型的癥狀,比如“收藏行為”,這類患者拾破爛視若珍寶,在外面看到什么都撿回家。他曾經遇到過一個老人,享受著豐厚的退休金,兒女們也很孝順。但是老人突然變得愛拾破爛,甚至連別人吃了一半的盒飯也撿回來。他兒子問他,為什么還去撿人家的剩飯,老人卻說,這些留著帶回家喂豬。原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老人曾經在農村生活過,由于患上了老年癡呆癥,他短期的記憶喪失,自己完全停留在過去的歲月當中。
信號五:
“被竊妄想”
“醫生,我媽媽總是懷疑別人偷她的錢,是不是腦子出了問題?”68歲的退休教師王某(化名)被女兒送到南京腦科醫院老年精神科,女兒在醫生耳邊悄悄地說。原來,為了讓老人得到更好的照顧,兒女們給老人請了個住家保姆照顧。
結果,王某和保姆三天兩頭吵架,原因都是老太太總是懷疑保姆偷了錢,直到有一次兩人吵翻了,還撥了110,后來才發現,是老太太自個兒把錢給藏起來了。這兩年來,老太太連著換了好幾個保姆,最后都不歡而散。后來家里人才想起來,這老太是不是精神出了問題啊。
專家指出,“記憶障礙”是老年癡呆癥首發癥狀,但是到了老年癡呆癥中期,病人可能會出現精神和行為障礙,可有幻聽、錯覺,被竊妄想、被害妄想、夸大妄想等;也有可能產生配偶另有婚外情等無中生有的想法。“被竊妄想”,是老年癡呆癥一個典型的癥狀表現。 徐曉蓉 于丹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