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求學·高分作文》2011年第3期)
用“由頭”讓文章“看頭”
江蘇省阜寧中學
基于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60分鐘左右的寫作時限,高中生寫的議論文大多講的是一些盡人皆知的“公理”“常理”“大道理”,往往是千人一面,眾口一腔,缺少新穎性的沖擊力。怎么辦呢?要想用什么“速成法”讓思想還比較稚嫩的高中生立馬“立論獨到,語出驚人”起來,那實屬“拔苗助長”;而學習雜文的手法,找一個比較巧妙、搶眼的“由頭”來讓臨場議論文頓生“看頭”,倒是一個“可望(閱卷者的閱卷心理)亦可即(寫作者的寫作能力)”的辦法。
【佳作引路】
我選擇向你致敬
劉坤
幾年前,我在一本雜志上讀到一篇讓我感慨良多的文章。說的是瑞典首都著名的“街頭一景”,一位目光呆滯的老人每天凌晨都會準時來到街頭做“立正,稍息”的動作,態度認真,表情肅穆,寒來暑往,風雨無阻。后來作者在與社區警察的一次聚餐中得知,那位老人原來是皇家騎兵隊的一員,在一次演習中,馬兒受驚,為了保護在場的其他人,他死死地拽住韁繩,被馬拖了三百多米……醒來后,他忘記了一切,唯一沒有忘記的是“為國王守街”。面對著這樣一位執著的老人,任何人都不能不肅然起敬。
也許有人會被他保護他人的壯舉所感動,然而我更看重的是他醒來后唯一記得的事——他的職責。一個人要怎樣才能做到這一點?很簡單,只要將他將職責放到心的最高處即可,然而這又是無比艱難的。一個人為了自己的職責而死是偉大的,然而倘若他的意識已死去,而他的精神卻因放不下他的職責而不愿死去,這又是一種怎樣的偉大啊!
“職責”是每個人心中的一桿秤,每個人都應該守住這桿秤。而現在,有的人卻將它丟棄了,有的秤缺斤短兩……我想那位瑞典老人的故事一定會給你以深刻的啟迪,我也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捫心自問:職責是否還在我心中?它在我心中是否最高?我今后是否應該把它放到心的最高處?
當我讀完那篇文章時,我就已默默地向大洋彼岸的他致敬,我希望能夠讓我致敬的人越來越多,這個人可以是你,是我,是他們……
【剖析】
本文以“由頭”發端,繼之“說事”,既收放自如,首尾圓合,又筆力集中,不蔓不枝,讓人讀之別有一番風味。
二、借題發揮,滿口生津
“借題發揮”中的“題”就是文章開篇的那個“由頭”,“發揮”就是對這個“由頭”進行解剖和生發。而“解剖”則需揭示出“由頭”所蘊含的議題的最核心的內涵,“生發”則需由議題的最核心內涵展開聯想和觀照。
這位同學的第二段是“解剖”,揭示出了議題最核心的內涵——只有將自身的職責放到心的最高處,方能雖死(意識)猶踐(職責)。第三段是“生發”,它由這一議題最核心的內涵展開,用“心中什么最高”這桿秤對社會底層工作者與身居高位者,對商人、政府官員、老百姓及官民關系進行一一考量,并將此升華到了“民族”高度。愈觀照愈觸目驚心,愈生發愈振聾發聵。“借題發揮”的妙處在哪?首先是使“立論有所依,議論有所附”,其次是使“生發有其源,昭理有其譬”。讓閱卷者讀之,先感“言之有理”,會心頷首;后感“事同其理”,滿口生津。
品讀至此,你可能要發問:“由頭”確實能夠使臨場議論文頓生“看頭”,但如此絕妙的“由頭”又從何而來呢?無他,來源有二:
在話題“茶·酒·白開水”的寫作中,就有一位同學拿魯迅的作品來“說事”,開篇就拋出了一個絕妙的“由頭”——魯迅嗜“抽(煙)”可能學子盡知,但魯迅亦善“飲”你可知道嗎?吊起你的胃口后,這位同學就開始“借題發揮”了:他用魯迅“似匕首,似投槍”的雜文來演繹“酒”之烈性,用魯迅“初讀讓人捧腹大笑,再讀讓人掩卷沉思,三讀讓人幡然醒悟”的小說來演繹“茶”之綿香,用魯迅晚年“晶瑩溫馨”的散文來演繹“白開水”的平淡。其實魯迅的作品,是中學生學得最多的。但經他這“飲”的全新視角一審視,不僅與話題對接上了,而且讓人讀得眼前一亮,心有戚戚,真是“太有才了”。
②引出議題:靠的是“井外有一個‘綠色’通道”。
引出議題:靠的是“全智利人乃至全地球村人的盡心、盡力、盡智”。
③引出議題:靠的是“33名礦工堅定的信念和務實的配合”。
借題發揮:他們既“仰望星空”——始終堅信能夠等來成功升井的那一天,又“腳踏實地”——踏踏實實地為這一天把身體保養好,把心理調適好,把隧道清理好……(北京題“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
借題發揮:“早”到什么時間?“早”到第一時間。為什么能這么“早”,因為智利安全保障機制健全,事先有應急預案。“早”贏得了什么?贏得了礦工們獲救的信心,贏得了援救工作的最佳時機、條件……(湖南題“早”)
借題發揮:“難題”難在何處?難在礦井之深——700多米,時間之長——68天。難題怎么攻克?高技術產品,高國際合作,高團隊精神……(江西題“難題”)
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其“特”就在于特長、特色。我們堅信:只要你能打磨好“由頭”這柄利器,你的臨場議論文就一定能藏拙(立論)露巧(由頭),在高考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