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活動好景不長
讀書活動舉辦了多次,有的老師認為交流讀書心得、感悟,探討教育教學良方,暢談教育理想,無拘無束,暢所欲言,很是愜意,收獲頗豐。但也有不少老師打起了退堂鼓,覺得沒什么意思,自己又很忙,感覺大家坐在一起交流出不了什么成果,不如回學校多上幾節課或處理教務、班務等事比較實際。甚至有老師告訴我,他們參加這個讀書會就是想求取寫論文(評職稱)的速成之法,而非天天看書、聊書,太沒勁了。最后,要么請假,要么干脆不來,要么遲到早退。一度出現了自愿報名參加讀書會的老師不愿座談交流的情形。中心校業務主任只好多次打電話催促,詢問不來的原因。我很費解,作為老師,上級給我們搭建這么好的平臺,創造這么好的條件,這么關注我們的讀書成長,而我們自己竟然主動自我“拆臺”、放棄成長、放棄磨練,只求功利,沒有成長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排斥學習、排斥讀書,真是匪夷所思!
浮躁的教育氛圍
究其原因,教師缺少成長的內在動力!這固然和社會的浮躁大環境有關,也和周邊的教育氛圍有關。試想:當一所學校對靜心讀書者嗤之以鼻或為其打上“另類”的烙印時;當領導強調“抓質量怎么都不為過”,而后大家都在一心一意、歇斯底里地拼精力時間狠揪分數成績領不菲獎金、拿榮譽勛章時;當學校對教師讀書多而發表的一篇篇論文認定是“不務正業”時;當讀書人周圍都是如此的話語:“走,打牌去,一個村小老師,還想當教育家呀?”“嗤,有本事早不在這兒蹲了,實際點!”“該玩的玩點兒,干嘛那么認真?村小老師就這樣,混一天是一天!”……當一句句冷言冷語似錐子般戳著讀書人的心時,教師能潛心讀書嗎?有這個氛圍嗎?
當“讀書無用論”在校園大行其道:讀書改變不了職稱評聘、改變不了評先評優、改變不了績效工資、改變不了個人晉升……總之,當讀書對很多教師來說沒有“實用價值”時,他們會對讀書嗤之以鼻。不讀書,教師們可把更多的時間、精力用來抓分數,搞交際,忙應酬,學生的成績豈不會更好,人脈關系豈不是更佳,自己的前途豈不是更光明?
提高自身覺悟
縱然,社會大環境需要改變,學校環境氛圍需要改變,但教師個人更需要改變。教師個人的一點點改變更可以促成前兩者的不斷改變。
“人若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觀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弊鳛槲幕瘋鞑サ氖拐撸處煾鼞檿?,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但很多教師自認為讀不讀書都能上好課,教好書,甚至年年拿“先進”。是這樣嗎?不讀書,知識匱乏、脫節,精神枯萎,學養不足,導致教師備課視野狹窄,研究教材“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課堂教學也同樣如此,捉襟見肘,學生的收獲只是一“孔”之見。如此一來,教學也只是停留在一種知識的搬運、堆砌和強迫灌輸上。只是把知識點像“膠水”一樣粘在學生認識結構的表層上,剛粘時會暫時有效,但是很快會自然脫落。對知識的掌握只是考試瞬時記憶,考完試頭腦里所剩了了。教學變成用時間消耗來換取高分,以題海戰術來機械地訓練學生熟練的解題技能,且學生大多只會解決題海里的題目,而不會創新,不會舉一反三。不讀書的教師很少會關注學生的認知心理和認知規律,課堂缺少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缺少指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教學策略,學生沒有學力,教與學的效率都是十分低下的。這樣的教學猶如死水一潭,桎梏學生的成長和發展,是極其失敗的。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中這么解釋教師為什么要讀書:“一個好的教師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上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的前題是備好課,但沒有雄厚的知識基礎是很難把課備好。”怎樣才能擁有雄厚的知識基礎把課備好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這才是一種真正的備課。蘇霍姆林斯基還說:“教師的讀書風氣最能影響學生和社會風尚,只有熱愛讀書的教師,才能教養出熱愛讀書的學生。如果你的學生感到你的思想在不斷地豐富,如果學生深信你今天講的話不是重復昨天講過的話,那么閱讀就會成為你的學生的精神需要?!庇纱丝梢?,教師讀書不僅具有個人意義、教育意義,還具有社會意義,閱讀何其重要呀!
(作者單位系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紫莊鎮新吳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