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對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調查結果的分析和工作性質,心理健康標準應具備以下幾個方面。
1.有良好的心理適應性。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人們適應自然、社會和生存發展的需求越來越高,特別是教師面對高科技的發展、信息量的增大、殘酷的競爭和壓力,需要改變心理的封閉性,消除長期形成的自視清高,以增強自己的心理適應性和應變能力。
2.人際關系和諧。
3.健全的人格。調查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表明,強迫癥狀、抑郁、偏執、敵對、人際敏感等性格缺陷是教師的主要心理問題。這些問題的形成與教師的職業特點明顯相關。教師長期生活在“為人師表”、“嚴格要求”、“高標準”、“自我完善”的文化氛圍中,容易使得許多教師有“完美主義者”傾向。而這些人格缺陷,也正是患各種神經癥的基礎,因此,要求中小學教師要學會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
4.健康的情緒。教師在職業活動中,時常會面對許多心理壓力或矛盾。
5.自我意識正確。自我意識正確的教師對“過去的我”、“現在的我”以及“別人心中的我”都有正確的了解。既能看到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又了解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因此能揚長避短,充滿自信地面對人生。相反,自我意識不正確的教師要么妄自尊大,目空一切,要么消極悲觀,極端自卑,嚴重影響個人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正確地認識和客觀評價自己,是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的開端。而悅納自我也應成為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
6.恰當的理想和生活目標。
四、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對策
對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與促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大力支持和全體教師的不懈努力。為了切實而有效地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中小學教師的職前篩選工作。中小學教師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對學生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職前篩選至關重要。我們可以采用相關的量表,對將要從事教師這一職業的師范生進行測試,測試其人格特征、自我意識、情緒自控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以及與教學有關的知識、角色意識、職業期望、教育觀念等等,確保這些準教師能具備做一名合格教師的基本素質,并且符合職業的特殊需要。
2.指導中小學教師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通過指導教師進行職業規劃,使教師對自己的現在和未來有明確的定位,不僅可以維護教師的心理健康,同時可以促進教師自我潛能的實現。目前,影響教師心理健康的有兩種極端目標的設定:一種是沒有目標,教師對教育事業失去了熱情,對工作疲于應付,處于職業倦怠的心理狀態。另一種是目標過高,造成很大的工作壓力,經常處于焦慮狀態。在這兩種情形下,職業生涯規劃對緩解其心理問題尤為有效。因為職業生涯規劃,不僅能夠使教師從心理上正確認識自己,同時也可以幫助教師制定切合實際的職業目標和理想,減少教師對自身未來發展的迷茫,避免職業倦怠的發生。因此,指導教師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不僅可以避免其在工作中自責、自卑,真正做到自量、自立,而且可以更好的挖掘教師自身的潛能,促進教師自我價值的實現。
3.加強對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學校重視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相對忽視對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這是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個誤區。要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就要大力加強對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和培訓,通過對教師提供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舉辦專家講座和現場咨詢,建立健全教師心理咨詢、服務機構等,幫助教師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情緒、心理特點及其影響,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論和方法,以維護并促進其心理健康發展。
4.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豐富中小學教師的業余生活。豐富多彩的活動可以是教師的身心得到調劑。通過各種有益活動,如文學藝術活動、體育活動等,可以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培養興趣特長、良好個性、審美能力、評價能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等,從而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發展。
5.學校要努力為中小學教師創造寬松、愉快的工作環境。學校要注意把對教師嚴格要求與創設寬松、愉快的工作環境結合起來,注意欣賞教師的努力,充分肯定教師的辛勤付出,并注意在領導、教師、學生及家長之間營造一種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彼此關懷的人際環境。多理解教師、多關心教師。學校管理者尤其是校長的支持和關心能有效地減輕教師的心理壓力,減少心理問題的發生。
6.國家要從政策上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待遇和社會地位。要理解教師工作的專業性、繁重性、長期性和創造性,采取果斷措施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和社會地位,使教師這一職業最終成為真正意義上受人尊敬的職業,這樣能減輕教師的心理不平衡感,建立起職業自豪感,從而提高教師的工作滿意感。
7.盡量避免中小學教師的超負荷勞動,增加教師的睡眠時間。長期高付出的工作,使不少教師積勞成疾,身心狀況不容樂觀。而教師的睡眠時間不足,也已成為影響健康的重要原因。盡量避免教師的超負荷勞動,增加教師的睡眠時間是改善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