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坊古村,約有800年的悠久歷史,其歷史可以上溯到南宋。據燕坊收藏清代光緒二十六年的《重修中本堂族譜序》記載,燕坊村先祖為一世祖榮泰公。“榮泰公來自湖南循州龍潭九典巷,行至吉水之折桂東鄉大北溪,見江山秀麗,水繞山環,是以居之。”榮泰祖生于唐天成丁亥年,歿于宋大中祥符壬子年,為吉水鄢姓基祖。傳至九世孫興達,便遷至本縣中鵠鄉水西五十四都渡頭村居住。有名蒼然公者,為榮泰祖下十一世,“見同都鄢坊江水澄清,遠山聳翠,知后必有昌大,吾門者愛卜居而遷于此,為鄢坊之基社。”于是,十一世孫蒼然成為了燕坊的開基祖。
燕坊村自開基以來,以鄢姓居多。關于鄢姓的來源,《平陽鄢氏族譜序》載:乾隆二十四年,賜進士出身誥授文林郎知福建汀州府清流縣事范堂裴廷洛撰《鄢氏重修族譜序》云:“蓋鄢本軒轅之裔,自召公奭封燕,以國為姓。”又據《重修中本堂支譜序》載:“先世系軒轅后裔,代居涿州,帝胄二十五人中,鄢為其一。”至漢代,其后裔希巽“負奇才,有大志”,平匈奴有功,“封太原將軍,武掠之職于平陽,賜爵鄢陵侯,世守其地,燕之易鄢,實肇于此”。從以上記載得知,燕坊村鄢姓,本以國為姓,是為燕姓,后因功封鄢陵侯遂改姓鄢,燕鄢同音,故燕坊村又稱鄢家坊。
燕坊村自鄢姓開基,并非聚族而居。據清乾隆二十四年《水西鄢坊支譜序》載,自蒼然公一世祖至三世祖鄢凱,生鄢大富,“大富乏嗣,一女適本村饒門之基祖”。從這里可以看出,燕坊開基傳至第四代,即有外姓進駐,并與外姓饒氏通婚,鄢饒二姓自宋代始至今長期共存。其間,王姓也隨之遷入。燕坊村以鄢姓開基最早。值得注意的是,在贛江流域,甚至中原一帶,我國古代先民一般是一姓一村,聚族而居,偶有外姓來往,因勢力小,而受排斥,最終背井離鄉而去。而燕坊村則不然,該村鄢饒王三姓共居,世代友好,互通婚姻,村民敦善行仁,和平共處,和諧發展,用勤勞和智慧建設他們共同的家園,這就使得燕坊有別于其他古村落。其中的奧秘,值得我們今天去研究和探索。
燕坊村在交通便利的贛江岸邊,這里的村民,依仗水利之便,長期在外經商做生意,湖廣、四川、江浙一帶,經濟發達之地,有他們經商旅行的足跡,燕坊人在外接受了新的文化,然后帶回家鄉,用多年的積蓄,興土木、建宅第,請各地的工匠精雕細琢,建造出一棟棟、一排排造型各異的建筑物,表現出濃郁的商業氛圍。這種因經商而致富的村落,沒有官宦之家的大氣,有的是經商之人的靈活多變、不拘一格的獨特個性。可以說,燕坊村是一座帶有商業特征的古建博物館。
宗祠是封建社會的產物,首要的功能是祭祖,通過祭祖達到敬宗收族的目的,設家塾、修族譜等都是宗族通過宗祠完成的。按《禮記》規定庶民不允許設專門的廟,只能在家中祭祖。直到明朝,宗法制度進一步強化,朝廷才允許庶民建宗祠。到了清代,祠堂大量出現,分布在各地。村民都隸屬于一族或數族的血緣村落都建有宗祠或家廟。如今宗祠仍然有著一定的團結族人共聚議事或組織節日慶典等作用,同姓氏家庭仍然團結如故,不同姓氏之間仍然和睦相處,保持著善良淳樸的民風。
在燕坊古村,鄢、王、饒三大姓均建有自己家族的祠堂。這些祠堂也成為燕坊最為重要的公共建筑。“三槐第”王氏宗祠,是燕坊規模最大的祠堂,為三進三開間。正門上書“三槐第”,兩側門上書“鸞翔”“鳳翥”,寓意吉祥如意,飛黃騰達。宗祠前有池塘,存蓄風水,池塘前有大照壁一座,長22米,高5米。“三槐第”的來歷有一段傳說。燕坊王氏始祖在山西太原割地為王,生有二子。其中一子痛恨當時官場腐敗,就種下三棵槐樹為誓,永不做官。其后代皆以“三槐第”為榮。在吉水縣葛山、阜田等地均有“三槐第”祠堂。“大夫第”王氏房祠,原有三進,建筑宏偉。牌坊門楣上書“大夫第”三字,遒勁有力。其最大的特色為頂部的蓮花座砌法,頗具佛教特色。“一本堂”鄢氏宗祠,始建于宋末元初。兩旁為復初書舍和衡公書舍。為鄢氏一族最早興建的總祠。“中本堂”鄢氏房祠,緊挨“一本堂”而建,為三開間。在正廳前有天井,正廳上題“中本堂”。整座房祠除明代的木柱(以兩頭收分為特征)和一些清代的梁、枋等構件和木雕外,均為后代重建。“開遠堂”饒氏宗祠,建筑較為簡潔樸實,甚少修飾,其中幾根主要的木柱年代可追溯至元代。在其一側有饒氏的書院。
書畫執禮; 孝第力田。 家風端自守; 藺風載芳潤; 人倚恒春樹; 四面有山皆入畫; 絲綸閣下文章靜; 書帷月滿星辰麗; 瑞靄奇峰鐘杰士; 居以敬而出以和; 農舍鼎盛育文武; 禮以明心,樂可昭德; 能忍自安,知足常樂; | 福集一堂,德修五品; 禮從三代,樂備四時。 孝友淵源,傳作家政; 藹若芝蘭,無塵俗氣; 名登翰閣,科第高騫;
![]() |